影亦载道:励志片《当我们海阔天空》 对高校的审美教化研究
2020-11-20刘世华刘璐萌
刘世华 刘璐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可以说,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三个新”是当下创新快速发展的方向。想要做好一个项目,离不开“三个新”,原因在于好项目是需要依靠创新作为起步的载体,并一步步实现创新的过程。当然,对于大部分创业者来说,创新可能有很多方面,要真正实行“创新创业”就离不开三个方面,即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业、创新对于创业的意义在哪里。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被动性、形式性及缓效性三个方面的问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佳。为此,许多研究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力图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此提升创新创业的效果与质量。
我们认为,由教育部牵头创作并拍摄的电影《当我们海阔天空》,便是对创新创业进行的一个有益的尝试。该影片根据当下真实的大学生创业故事为原型,将励志作为其情感主线,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背景,让更多不了解创新创业的广大师生对创新创业有了一个新的认知,旨在通过视听合一的影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受教育对象的沉浸感、代入感和真实感,以此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和转换力。
一、励志电影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创新创业教育与励志电影二者之间的异质同构在于:从大众生活实际出发,并且联系着社会、时代的各种发展需求和变化,调动大众的互动参与能力,将整个团队的协作性协调好,从而将励志电影变得更加积极化,使创新创业教育变得更加系统化。
(一)影视的叙事方式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涵化
施拉姆曾提出大众传播的四功能说,而教育大众作为大眾传播的重要功能,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被大众广泛接受的信息,从而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而信息的易读性、可信度、趣味性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教育功能的实现方式。当今,是“读视频”的时代,大众传播越来越注重信息的可视化、趣味性,影像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内容。
电影作为艺术化创作的视听符号叙事体系,蕴含了丰厚的艺术精神,加之其酣畅淋漓的影视画面,配以现实逼真的视听盛宴,在教育大众中被广泛使用,同时也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者不断发掘,弥补了以往创新创业在经验情境营造方面的缺陷,可以给人带来美感,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著名电影家费斯坦伯格曾经说过,电影是一个人身处黑暗时代或是战争肆虐、意志消沉之时一条重新发现自我、振作精神、洗涤灵魂的捷径。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成为许多高校实施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本质就是运用实用主义教育原则进行一种接受实践的教育。这种教育的主张就是通过教育演示生活、通过教育积累经验。
作为高校老师,可以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将学生带入“经验的情境”,这样便可以大大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将学习者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他认为,思维是大众通过经验中智慧所表现出来的,同时课下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教学的艺术在于进行创造性地思维,以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
电影是通过视听结合,作为融合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第七艺术”,可以“还原”现实世界,“展现”虚拟世界,让观众代入情境的一种主观艺术。通过影片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思想观念,塑造青年正确的价值体系。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直观化情境的营造有赖于声音、文字、图像、影像等信息符号,尤其是当下视听合一的电影、电视、短视频等日益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以广泛应用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
(二)《当我们海阔天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励志呈现方式
当今,有越来越多的关于成长、梦想的国产影视作品映入观众眼帘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其中,《当我们海阔天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影片中的演员都是新面孔,也没有特别出彩的演技,在网上遭到很多人的吐槽,甚至被网友评为“烂片”。因为在如今的快餐式生活节奏之中,人们看电影大多只关注演员好看与否,拖拉的剧情人们往往采取倍速的方式播放。在这样快餐式的前提下,很多新生导演为了迎合大众口味,一味只注重外在而忽略了故事背后的真实感。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真正好的片子是能被发现的。相对于很多失去艺术创作初心的片子而言,《当我们海阔天空》无疑是一匹黑马,它从导演到演员都是青涩的,但是正是因为他们青涩稚嫩,才能将影片中的大学生气质真正演绎出来。最初创业的大学生不可能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高明的想法,因为他们缺少阅历,但是他们有青春优势,他们敢去拼搏,他们拥有坚毅果敢的性格,在他们的人生字典里没有“认输”二字,只有拼搏精神。
《当我们海阔天空》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背景为主线,以主要人物的身世经历和彼此感情线作为辅线贯穿全过程,使得影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有血有肉有感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位,以李想这个角色为例,虽然台词不多,但是影片借助他经历的种种事情成功塑造出一个家境贫寒却积极向上、为理想奋斗的当代青年形象,接地气,富有感染力。为许许多多尚在迷茫探索阶段的大学生如何变得杰出、走向卓越提供了参考答案。影片反映了当下大学生的创业历程和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青春风貌,相信也能产生触动观众内心的力量,从而引发共情效应。
《当我们海阔天空》通过营造直观的创新创业场景,给予观众非常强的代入感和沉浸感,观众仿佛与影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产生极强的共鸣效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转化为实际效果。
二、电影《当我们海阔天空》的创新创业内容导向
该电影呈现了几个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艰辛历程,围绕“前途”“危机”“坚持”“追梦”等扣人心弦的关键词铺开故事线索,演绎了一场激动人心的创新创业故事。
(一)前途迷茫,危机频频
什么是创新?就是将意料之外的事件转化思路变为自己在认知情绪及意义的变化渠道,除此之外,对于企业和产业之外的新知识有所了解,以便可以去确定创业目标。什么是创业?它可以是一种思考,一种推理,也可以是一种想法,它不能拘泥于当前的危机,它是懂得整合自身资源从而在其中寻找机会最终再进行价值创造的一个过程。
创新创业的内在驱动力就是在主人公身处学业、择业等无法得到满足的现状,又想改变这一现状的矛盾中产生的。
《当我们海阔天空》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将大学生的前途迷茫、危机频频作为创新创业的出发点,通过真实还原的影像呈现,教育创新创业者要重视当前所处的困境,同时又不拘泥于当前的现状。
影片中的主人公李想是普通的一名大学生,家境贫寒,其最初参与进来做一个项目只有一个原因——为了赚更多的钱补贴家用,这也为故事后半段他为了区区20万擅自做主签下合同埋下伏笔。或许很多人认为李想是目光短浅,但是处于当时的情况之下他愿意为此拼搏一把,虽然最后他失败了,也为此和主创凌云闹翻。其实这也反映出当下很多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他们认为目前的一点点满足就是成功,取得一点成绩之后就放弃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这就导致很多项目的夭折。
(二)永不言弃,追梦启航
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自始至终的坚持和努力,对于梦想永不言弃。这同时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影片通过凌云这一角色完美地诠释了创新创业的核心就是坚持,树立了创新创业的典范,对受教育者意义匪浅。
《当我们海阔天空》中的凌云是一个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在很多人的眼中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士,但其中辛酸只有他自己知道,公司倒闭,员工离职,无疑对他都是一个个沉重的打击。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借助“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卷土重来。这次,他沉下心来,在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之后终于迎来曙光,可是又因为李想的失误导致项目卡死在中途,但他依旧还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只身一人前往村寨追求创业梦想的精神打动了村里人,在赢得支持的同時,还得到一群退伍军人的赞助。
凌云这个角色被扮演者演活了,他身上有一股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服输的劲儿。正如著名的企业家马云在他的《相信明天》一书中所说:“千万不要迷信一个人和一家公司,路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创业者永远要有梦想,每天都要去改变和挑战。”[3]凌云是当代优秀创业者的代表,他成功了,收获了事业,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友情和唯一的爱情。
影片中的凌云是一个创业者,是一个团队领头人。作为创业者,创业意识是他最先需要去树立的。因为创业意识是创业者是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了创业意识才能促使创业者抓住机遇、应对风险。影片通过凌云的创业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学会与同伴合作,承受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压力与困难,最终才能实现创业目标。
三、正向式价值导向强化教育引导效果
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直观性、典型性、趣味性强的教育内容进行支撑,“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财富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提高青年的综合素质,践行人生的梦想追求”[4]。毋庸置疑,《当我们海阔天空》对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在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下彰显正能量
《当我们海阔天空》根据近年真实发生的草根创业故事进行改编。因为一个梦想,故事的主人公聚在了一起,从一无所有到最终凯旋而归,踏上追逐梦想之旅,影片主人公是千千万万大学生的缩影。大部分人都会在学习中为梦想拼搏,在职场中遭遇百般刁难,在商场中体会尔虞我诈。影片中故事主人公在梦想、职场、商场之间来回转换着不同的角色。虽然其中的路程坎坷不平,但是都坚持了下来,主人公在经历了爱情的冰封、兄弟反目,体会到前程将要幻灭的考验之后,突破自我的各种极限,利用身边各种资源,上到对高等教育者、投资人、企业家,下到对身边亲朋好友等社会核心资源的找寻,仅用一年时间就实现了从平凡到传奇的质的飞跃,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能行”。主人公在自己身价过亿的同时,还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帮助数以万计的人实现了财富大增的梦想。这是一部70%以上的人都可能会热血沸腾的成功宝典,不仅能让观众产生深深共鸣与感动,还能帮助所有心怀梦想、背景平凡的人,穿越星辰大海,开启人生传奇。
当下,许多人选择创业是因为他们都愿意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认为创业可以自己赚钱,可以不用看上司脸色,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操控一切,殊不知,等待他们的困难往往比打工多得多。创业对于每一个年龄段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对于大学生更是残酷。很多大学生创业缺少资金的支持,社会阅历较浅,从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大学生是新一代社会的栋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与后备军。自2011年10月教育部启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之后,全国高校积极响应,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基于此,创新创业教育便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能使大学生从创新思维导论、认识知识产品、营销与推广等多方面的课程教学中更深层次地理解创新、了解创业,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既能呵护大学生的创业梦想,又能让他们意识到创业的艰辛,一步步脚踏实地从基本做起。
(二)励志电影模式是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种尝试
目前已经存在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于很多高校的战略需求可能还是不够。部分高校因为存在师资不足、学校资源匮乏等原因,没有开设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导致很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概念理解有偏差,他们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开公司赚钱,而忽略了其本质的教育意义和目的。
《当我们海阔天空》这部影片算是“互联网+”的一个开端,让之前不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观众第一次通过媒介传播载体接触到了双创教育。就如里面一句句激昂的台词一样:“是真勇敢还是假强大,去了就知道了。”不尝试,你永远不会知道结果,正是因为有老师这样的鼓舞,所以凌云鼓起勇气参加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正所谓敢闯会创。“我们应该做‘为世界创造精彩的高手”,这是男主人公深夜在校园的呐喊,经历了创业失败、兄弟背叛的他重新站起来会比别人花更大的勇气。这句话更像是男主人公对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宣言,从中我们感到这是整个社会中最有青春活力的力量。“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所学,去帮助最需要我们的人”,这一句简简单单的台词升华的不只是凌云最初为了赚钱的理想,还有千千万万青年大学生对待未来的激情。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对于创新教育,高校首先应该打破学生现有的固定思维模式,使他们具备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真正了解市场需求。其次,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培养专业的师资教育资源。要培养双创精神,对导师的要求是特别高的,国内很多高校虽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双创教育,但是其中的老师都是兼职的,他们仅是依靠课本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对于内容的扩展,通常都是阐述不清的。再者,他们多是缺乏实践经验的学者,而对于双创教育,要求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优劣。正因为这样,高校应该多引进高技术人才导师,在全校领域不断开展双创教育。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与企业进行合作,定期邀请不同领域的创业成功人士到学校开展讲座,采取“线下+线上”“企业+高校”的学习方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最为重要的是,高校应该给大学生提供应有的实践平台,让一切用事实说话,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让大家通过实践之后互相分享、交流各自心得体会,取长补短。很多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就是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性的专业比赛。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是为了得奖获得荣誉,而是应该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对项目进行深入研究,让好的项目真正落到实地。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产业经济竞争的核心。而当代高校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之下,很多人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曾指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要使青年大学生通过大学教育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当我们海阔天空》中的主人公只是当今时代千万青年大学生奋斗历程的一个缩影,他们响应“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的号召,走出象牙塔,深入贫困乡村走访调研;对抗黑恶势力,维护百姓利益;言出必行,将奋斗的汗水与泪水洒在山间林地。但是,想要全面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仅仅依靠这些是不够的,更需要从国家的战略布局出发,社会、企业、高校共同努力,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新华社,2017-10-27.
[2]张龙成.名作欣赏[ J ].2014(23).
[3]马云.相信明天[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5.
[4]方奇超.美国励志电影与青年创新创业的教育传播[ J ].电影评介,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