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2020-11-20覃跃武
覃跃武
用好部编教材,提升阅读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要做到“创新”与“传承”。下面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例进行论述。
“创新”:树立新的课程意识
使用新教材,关注“立德树人” 部编教材注重“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编排。“立德树人”是一个高目标,也是必须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的要求,做到整体渗透,润物无声,成为付诸实践的教学行为。如第七单元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通过《出塞》感悟家国情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培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第一单元结合课文《观潮》《走月亮》等,将人文主题理解为“人与自然”,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就有了人文性,就是在做“立德树人”的教育了。
立足核心素养,精准教学目标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涵盖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板块。语文要素是部编教材的骨架,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抓手。把握语文要素的编排价值,以语文要素为我们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探讨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本册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感受自然之美”;第二单元“阅读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第三单元“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等,都是设计教学时重点关注的。教学第二单元时,重点是指向阅读策略——提问,本单元由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组成,提问层级以“敢提出问题——从不同角度提问——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梯度出现。教学《蝙蝠和雷达》时,可以这样设计:关注学习伙伴的问题,模仿提问;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引导对比问题清单,分类梳理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尝试运用提问策略。这样重点突出,教学线索简单明了。
领会编者意图,设计教学活动 使用部编教材,要对课程内容、目标有通盘的把握,备课时要考虑这一课或这一单元在整个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位置与功能。所以,必须重温课程标准,把握年段教学目标,厘清要求。比如阅读,每个学段要求高低是渐进的,好像在重复,其实是逐步提升、螺旋式上升的。统编教材每学期编排一两次“阅读策略”单元,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一些读书的方法。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它是引导学生读书方法,交给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批注:有疑问的地方、写得好的地方、有体会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等。在《陀螺》教学中这样设计:第一步,学生在课前预习,嘗试批注;第二步,运用方法,课堂上展开批注式阅读;第三步,小组交流互评,让学生思维碰撞;第四步,全班交流,科学地批注评价。
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课程改革多年,阅读教学有其基本规律,我们要把好的经验传承下去。
阅读教学要以儿童为本,让学生喜欢阅读 以人为本,尊重儿童的学习心理,儿童主动建构和悦纳的课堂学习方式,学习效率才高。比如,课文开篇的情景创设都很重要,激发兴趣,把学生引向一个安全的、充满渴求欲望的学习氛围中。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开课,很多老师播放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庆典;教学《观潮》设计情境,一起欣赏钱塘江潮的壮美景观。尊重儿童,还要尊重儿童的发展差异,唤醒他内在的生命潜能,顺学而导,导在关键处、难点处、兴趣处。如《西门豹治邺》教学,指导合作学习第10自然段至第14自然段,分析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过程,揣摩人物心理活动,了解西门豹计策的妙处,借口“姑娘不漂亮”,把她留下,从而将计就计,依次惩治巫婆、官绅头子等。
听说读写思,凸显阅读课堂学科特点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形式。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味”表现为“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虽然两者论述有差异,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这就是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的本体,抓住“语言”这个关键因素,引导儿童去理解、揣摩、感悟、品味、积累和运用,让课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让学生“咬文嚼字”“圈点勾画”,进行真正的语文学习。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16自然段,教师提问:“还有哪个句子让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不振?”进而抓住“指望、训斥、惩处”等词语深入体会,最后在动情朗读中感悟:中华不振就是妇女的可怜,就是洋人的可恨,就是围观群众的敢怒不敢言。
建立开放的课堂,让阅读教学灵动而丰厚 叶圣陶先生关于“教材仅仅是个例子”的说法已是一个经典话语。首先,我们要用好语文教材这个“范本”,通过诵读、感悟、归纳等形式,最有效地发挥教材的功能,丰富语文教材的资源内涵,使之在“有限”和“无限”之间建立起适切性的融通;同时,还要超越教材,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时代气息浓烈的、具有语文内蕴的课程资源,提升阅读课堂的活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教学《爬山虎的脚》,课前布置对爬山虎的观察;教学《盘古开天地》,要阅读和交流神话故事。同时,阅读教学方式要尝试开放,让问题、话题多起来,师生共同关注,让主动、合作、探究、品味等成为阅读课堂上最重要的行为,这样课堂才会灵动而丰厚。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