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铺思想”和信用体系并行不悖
2020-11-20本刊评论员
本刊评论员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我们必须改掉金融的‘当铺思想,依靠信用体系。”近日,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的发言,引发热议。
这里的“当铺思想”,主要发生在银行业,是指传统银行在大额放贷方面强调的抵质押物制度,如果没有相应的抵质押物,银行通常很难发放贷款。
马云认为,金融的“当铺思想”,为中国经济过去40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可能支持未来30年世界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未来“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会取代‘当铺思想”。
那么,银行的“当铺思想”真的过时了吗?
首先回归银行的原始属性。银行,实际上是一个中介机构,以较低的利息吸收公众资金,然后以较高的利息贷出去,并从中赚取利息差。
在这个过程中,银行赖以生存的根基是安全,即只有保障公眾资金安全,才能源源不断吸引更多资金进来,赚利差的生意模式才能得以延续。
要确保资金安全,就必须要对放贷项目进行风控。因为放贷项目通常需要在未来某个时段才能获得收益,比如工厂贷款用来扩大再生产或研发新品,只有当再生产的产品或研发的新品获得市场认可,工厂资金回笼后再用于还贷,实现贷款的良性运转。
但问题在于,项目在未来能否获得收益或收益能否达到预期,存在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要保证资金安全,通过抵质押制度来对冲风险,是一种靠谱的方案。
抵质押制度的好处,不仅是银行能获得风险补偿,还能对借贷人的信用进行约束——如果到期不归还贷款,就会没收抵质押物,信用也会随之贬值——一个人或企业没了信用,在社会上也难有立足之地。
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实质也是一种抵质押物——通过对借贷人日常消费及信贷行为形成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并给予信用评级,然后通过评级高低来决定是否放贷及放贷额度。
虽然都是抵质押物,但两者的运行模式并不相同。传统的以物为抵质押品的模式,侧重于“结果考核”,即一旦发生风险,能确保获得风险补偿,保证资金安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则侧重于“过程考核”,更强调通过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提高对借贷人精准画像的“精度”和“准度”,尽最大可能将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前提下,抵质押制度与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并非简单的取代关系,而应是共融共生。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通过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务效率,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更舒适的服务体验,能为银行评估借贷者的信用提供更多参考,降低金融成本。但同时,信用体系建设并不能完全确保资金安全,比如借贷者的信用评分高,并不代表他就一定能按时偿还贷款,又如技术本身可能带来的不可预知的风险等。
科技创新为金融赋能,这是必然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创新的同时,更须有效防范风险,努力发挥出金融和科技应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