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炎培与近代江苏职业教育的发展

2020-11-20张莉

档案与建设 2020年9期
关键词:黄炎培近代江苏

张莉

摘要:黄炎培在民国初年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直接推动了近代职业教育在江苏的发展。他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学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前身)、镇江女子职业学校等团体和学校,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开创者。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是江苏职业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黄炎培;近代;江苏;职业教育

黄炎培(1878—1965),江苏省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辛亥革命结束以后,他曾经担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的总务科长,其时还兼任教育科长,后来担任了江苏省教育司长。他根据江苏省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针对江苏省的中小学教育、师范教育、社会教育、留学生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设定发展目标,创办了多所职业学校,为江苏职业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分析总结黄炎培推动近代江苏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其对江苏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与贡献。

一、黄炎培与江苏职业教育的萌生

在清朝末年以及民国前期,黄炎培对江苏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始产生影响。黄炎培受教于当时的教育体系,对传统教育开始反思,接触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等新学书籍,其对江苏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处于跟随教育体系变革,与众多思想家、教育家思新求变“随行”的状态。

清朝末年,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实业教育开始在我国兴起。清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称为“癸卯学制”,将农、工、商实業学堂列为“最有益于邦本”的学堂,将实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系列,要求各省都设立实业学堂。到1909年,全国共设立实业学堂254个,学生数16649人[1]。清末新政十年,江苏各地也开始兴办新学,教育管理机构随之走向近代化,江苏督抚以及一些绅商在省城等地创办了各类学堂,包括“师范学堂、女子学堂、初等学堂、中等学堂和实业学堂等”[2],初步奠定了江苏新式教育的基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黄炎培接受了“新式”教育,于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教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黄炎培在1903年创办并主持了川沙县小学堂、上海广明小学、开群女学以及浦东中学等学校。1905年,除了在新教育团体和学堂中任教之外,黄炎培与一些江苏地方人士共同发起江苏学务总会(在1906年清政府学部颁布教育会章程后,改为江苏省教育总会)以协调全省教育,并在总会担任了常任调查干事职务。

中华民国成立后,江苏省教育总会改名为江苏省教育会,后来黄炎培任副会长。1912年12月,黄炎培担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与时任民国北京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一起致力于改革地方教育,并起草了若干教育法令。1913年,黄炎培发表了《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这是他提倡职业教育的先声。在文中他深刻剖析了旧式教育的弊端,提出“改文字教育为实物教育”“,破平面教育为立体教育”[3],在中国率先喊出了实用主义教育的第一声。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总会调查干事期间,对江苏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黄炎培擘画了江苏教育改革的蓝图,发表《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结合“江苏财力所及,审其需要,应其所需,以今后五年为期而规划之”[4],规划涉及小学教育、师范教育,重点是中等职业教育。黄炎培认为,江苏社会经济最急需的是农工商之类的事业,农业学校、工业学校与商业学校为“当世之所渴需”,“皆推广所必及者”。黄炎培特别提出,女子职业教育是培养女子自我谋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应该注重女子教育,“设女子蚕桑学校、女子艺术学校等,教授她们蚕桑、刺绣、烹饪、裁缝、绘画等等,让她们熟练掌握手工技能,使她们具备养活自己和家人的能力”[5],这是黄炎培所极力主张的。基于上述认识,黄炎培认为,实业教育是生利的教育,学以致用才是教育的本质,实业教育可以传授技艺,学生所受教育应该有助于将来的谋生,有助于生产生活,有助于挽救中国的贫弱,江苏省政府担负着发展职业教育的“直接责任”。

在国内兴起的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黄炎培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投身教育,唤起民众,并以江苏为基地,赴安徽、江西、浙江、山东、北京、天津等地考察教育,寻找改革中国教育的良方。黄炎培深感中国旧式教育的弊端在于教育与职业分离、学校与社会脱节。他认为“职业具有双重含义,即为己谋生和为群服务”[6],应提倡融教育与职业为一体的新教育形式。但如何发展实用主义职业教育,黄炎培此时还没有明确的行动。

二、黄炎培对江苏职业教育的躬行实践

随着对职业教育观念的不断总结、革新以及职教思想的日益系统化,黄炎培逐步在剧烈变化的教育体系中,探求更新的办学模式,理论与实践并行,自主办学与政府办学并行,为江苏职业教育发展开启了探索之路。

黄炎培考察了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职业教育状况回国后,深为美国“教育与生活不分离”的蓬勃发展所感,增强了借鉴国外成功办学的经验在国内推行职业教育的信心,更加迫切地希望改革中国教育。在黄炎培等人的领导下,1916年9月,单独的研究机构——“职业教育研究会”在江苏省教育会中设立,该研究会“致力于研究职业教育的推广方法以及职业教育的相关设施”[7],在研究和提倡职业教育方面起了先锋带头作用。为了唤醒大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江苏省教育会还通过演讲会、报告会等方式,向民众介绍国外关于提倡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做法,对于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1917年,黄炎培联合蔡元培、张謇、蒋梦麟等48位教育界与实业界知名人士,鉴于教育与社会相脱节,缺乏职业训练与素养以及就业困难的情况,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这是中国第一个倡导和推动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江苏省教育会的主要成员几乎都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发起人,使职业教育在江苏省首先得以实施和深入推广。职业教育在黄炎培等人以及中华职教社的推动下,形成了一股势不可当的潮流。1917年5月至1918年4月30日,中华职教社在各地分设通讯处,“已成立者北京及江苏之靖江、金坛共三处,济南与南昌在议设中”,中华职教社成为公认的“职教司令部”[8]。

在提倡职业教育的初期,黄炎培并不被社会理解,甚至被视为“作孽教育”。为了探索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用事实回答社会大众的质疑,1918年,黄炎培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等人士,在江苏省教育会附近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正规的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今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前身),作为职业教育的“试验田”。中华职业学校开设的科目都是社会所急需的,如首先开设的木工、铁工、珐琅、纽扣、搪瓷等科,在当时都是热门专业,后来又增设机械科、商科、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科、染织科、师范等等,以培养实用型的职业技能人才。中华职业学校的创立标志着江苏职业学校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以“职业”两字冠名的职业教育学校,培养了大批工、商、交通等行业的工程师、技师和经理等。黄炎培还是镇江女子职业学校的创办人之一。1926年10月,黄炎培与中华职教社的成员一起,利用镇江地多荒山、土性宜植桑树的自然条件,成立了以蚕桑科为主的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为振兴江苏蚕丝业,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黄炎培等人的推动下,江苏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从办学的数量来看,据中华职业教育社统计,1920年江苏有职业学校5l所,1922年有141所,1925年增加到332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一[9]。从办学质量来看,江苏作为职业教育的发达地区,由于师资水平高、教学方法先进、教学内容丰富,各类职业学校毕业生大多成为所学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实业经营者。根据当时教育部行政纪要的记载:实业学校在江苏、浙江等省成立得最多[10],为江苏成为全國职业教育的典范奠定了基础。

三、黄炎培对江苏职业教育的贡献及影响

黄炎培推广职业教育理念,因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与江苏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对江苏职业教育的推动,是他“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实践,江苏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成为其职教思想的亮丽注脚,呈现出普适性的特征和意义。

首先,从理念指导来看,黄炎培作为职业教育理念奠基人,为江苏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和推动力。民国初年,作为江苏省教育的管理者,黄炎培联合张謇、陶行知等教育家,结合江苏教育发展的实际,提出了职业教育以实用主义服务社会,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最终目的,“社会化、平民化和科学化”的基本办学方针,“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要有高尚纯洁的人格”的职业道德论,以职业化、科学化、应用化为前提的职业教育课程论,等等,形成了完善的职业教育理论框架,为江苏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

其次,从职业教育体系来看,黄炎培构建了一整套职业教育建设方案,为江苏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完整的模式指导。黄炎培注重对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率先在江苏省教育会设立了职业教育研究会。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成立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他担任该研究会主任,推动了“实用主义”向“职业教育”的发展,以自办、代办、协办等多种方式创立了多所职业学校。他著述立言,包括《江苏职业教育计划案》《怎样办职业教育》《江苏职业教育推行计划书》《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设施职业教育新标准》等。这些都推动江苏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纵观近代江苏职业教育,从办学层次来看,既有女子桑蚕传习所等初等职业学校,又有江苏省立农业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还有江苏省立银行专科学校等高等职业学校,办学的层次分明;从专业设置来看,专业覆盖面广泛,有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纺织、交通等各类专业学校,既有农业类(包括畜牧、森林、园艺等专业)、工业类(包括机械、土木、机电、建筑、航电等专业),又有商业类(包括会计、簿记、银行、打字、家事等专业)、医护类(包括护士、助产士、药剂等专业)等[11],专业门类齐全;从教育机构和办学主体来看,既有公立学校,又有私立学校,职业教育与社会沟通广泛,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办学渠道和形式,私人教育呈现出无限生机,官方教育兴旺发达。在江苏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黄炎培鼓励学校的创办者和师生探求真理。自近代以来,江苏的职业教育无论从规模、层次还是从专业分布来讲,一直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再次,从人才培养来看,黄炎培引导江苏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为促进民族工业的振兴提供技术技能人才。黄炎培提出了“大职业教育思想”,指出“职业教育应该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开展职业教育,不能闭门办学,应当努力加强教育界、职业界以及社会的沟通与联络,应当投入部分精力参加全社会运动”[12],打破了社会各界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壁垒,使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近代以来,一方面江苏较为发达的经济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地方政府、教育会社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大大推动了江苏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

参考文献

[1]吴国荣:《清末民初职业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76页。

[2][9]陈乃林、周新国编:《江苏教育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370页。

[3]黄炎培:《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教育杂志》第5卷第7号。

[4][5]黄炎培:《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江苏教育行政月报》第1号,1913年1月。

[6][12]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47、155页。

[7]朱有瓛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05页。

[8]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笫44页。

[10]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教育志(上)》,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35页。

[11]《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教育概况》,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150—151页。

猜你喜欢

黄炎培近代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黄炎培与两位夫人:君为国而生,我为君而生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黄炎培的延安五日日记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图说江苏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