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
2020-11-20曹婷婷
曹婷婷
小学阶段是德育品质培养,“三观”形成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但是,此时的小学生,还缺乏自主辨别意识与主观思维意识,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树立错误价值观念,或者养成不良生活习惯,如法律意识不足、规则意识欠缺等,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抓住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机,有效地开展德育研讨显得尤为重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是新课程下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包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所以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来有效地渗透德育理念。本文立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视角,就如何有效渗透德育理念进行探讨。
利用信息技术渗透
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体系而言,其本身涉及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并且还包含有许多抽象性比较强,或者知识内容超过小学生日常生活经历的知识点,增加了小学生自身的实际知识学习难度,也直接影响了德育教学思想的渗透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帮助小学生高效地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学习中的德育教学思想,可以灵活地利用信息技术,那么可以将这些德育的相关知识以更加生动、形象的图画、视频与影音等形式来为小学生呈现所学的课程知识,创设真实的场景氛围,辅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所学的课程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学会自救自护》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为了使小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教师需要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明确自救自护的重要性,提升他们的自护能力与安全防护能力。而这部分课程知识中关于德育教学思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使学生正确地判断特殊情况下到底该不该去施教,而不是一味地去帮助他人而将自己陷入了困境当中。但是,如果直接采取讲授式教学模式,容易直接影响学生实际的德育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灵活地利用信息技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辅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德育知识,如“小学生为救落水人而溺死”事件、“小学生扶起倒地的老人而被讹诈”事件等,结合这些视频课件的播放,可以针对性为学生讲解如何自救与施教,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我辨识能力。
基于情景表演渗透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是一门综合课程,其中包含许多抽象性比较强的课程内容。如果直接采取讲授式教学模式,小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知识的效果也会直接影响。而如果在指导小学生接受良好德育思想熏陶的过程中,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抓住小学生喜欢表演活动的学习心理,引导小学生自主开展情景表演活动,就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情景表演活动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德育知识,这样还可以显著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德育教学思想渗透的效果。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餐桌上的学问》相关课程知识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渗透德育教学思想,提高他们的整体学习效果,我们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两个学习小组,之后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分别以“好的进餐习惯”与“坏的进餐习惯”为主题,让学生扮演具体的表演情境活动。在以“坏的进餐习惯”为主题的角色扮演活动中,小组成员可以通过自主合作讨论和交流,表演暴饮暴吃、不吃早餐、餐前不洗手等一些不良餐饮习惯等具体的教学情境;针对以“好的进餐习惯”为主题的小组,可以针对性采取餐前洗手、按时吃饭、细嚼慢咽等表演情境,借助这种情境表演活动的有效开展,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德育知识,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联系生活实际渗透
实际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与社会生活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通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效地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真实性与生动性,有助于凸显课程知识的真正价值,也能够使得所渗透的德育教学思想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了德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质量。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思想,我们教师要注意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地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案。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学校生活真快乐》相关课程知识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可以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自信心,教师可以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他们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教学问题,如:“在校园生活过程中,哪件事令你最有成就感?”“在校園学习过程中,为什么一些学生会出现不爱学习的行为?”借助这些生活化问题的设计,可以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开展深入思考,而且教师可以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深入沟通和交流,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校园学习行为习惯的形成,使他们养成认真做事和学习的良好习惯。
结束语
德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德育理念,可以从巧用信息技术、基于情景表演和联系生活实际出发,有效地渗透德育教学思想,力求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洋口港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