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宿舍新举措
2020-11-20万超建
万超建
事件背景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室友是否合得来肯定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2019年9月,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推出了“寻觅灵魂室友”问卷调查,根据新生的专业兴趣、生活习惯、未来规划等3个方面来为新生分配宿舍。
学院辅导员称,自从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分宿舍后,往年学生们的宿舍矛盾的确有所减少。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新生找到志趣相投的舍友,减少生活习惯差异带来的矛盾。
话题延伸
1.能促进室友和谐发展。
“灵魂室友”只是一种调侃、戏谑性的称呼,它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价值观一致、生活习惯相似、未来职业规划趋同的大学室友。有了以上这些“匹配指数”,不但可以有效减少大学室友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营造和谐、融洽的大学宿舍文化,而且还可以让大学室友之间能够彼此督促,携手共进。而实践也表明,自从该学院以寻找“灵魂室友”的方式为大学生寻找室友以来,得到了大学生们的一致认可,很多学生都表示自己从室友身上获益匪浅,尤其是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2.“以生为本”才能赢得信任与尊重。
不论是“按兴趣分宿舍”,抑或赋予学生更多转专业的权利和选择空间,尊重和回应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以更加柔软的姿态、更有温度的做法来提升学生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见证了高校管理和育人观念的转变。只有懂得“以生为本”,高校才能赢得同学们更多的信任与认同。总之,“按兴趣分宿舍”尽管也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但这种尊重学生差异性、异质性的人性化管理举措,显然值得点赞。
3.培养公共意识是根本。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按兴趣分宿舍”作为一种治理手段,固然有助于改善寝室关系,却难以治本。倘若有室友缺乏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难免会在享受自己的私人空间的同时,侵犯他人的“领地”。只有每一个室友都有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都懂得换位思考、体谅他人、成人之美,室友关系才会“美美与共”。
相关时评
寻找“灵魂室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将选择权交给学生,不仅是对学生意愿和选择权的尊重,同时对他们也是一种锻炼,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对“公共事务”的介入和参与,让他们发现自我,并在互相了解和主动“排列组合”中有了更多的判断能力和组织能力。小小的宿舍是大学生最直接参与的人际交往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的表现衡量着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和为人处世的适应度。
当然,我也看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网友质疑,仅凭几张调查问卷,真的就能准确甄别出“灵魂室友”来吗?准确率有多高?并且,人都是会变的,生活习惯乃至内心思想,都有变化的可能,并非一成不变,可能做问卷时是一种状态,过了一年两年又是另一种状态。确实,想做到完全准确很难,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起码到目前为止,没有百分之百精确的方法。但调查问卷至少可以找到大致相似的“同类项”,必将极大地增加室友的契合度,减少不适应乃至摩擦和冲突的可能。为大学生寻找“灵魂室友”不是“瞎折腾”,而是有依据、有作用、有效果。
更有论者提出,人为设计出的“和谐”存在消磨学生自主适应能力的风险。他们认为,只跟志趣相投的人结成“灵魂室友”,是否有搞“小圈子”之嫌,影响到大学生跟其他类型性格的人交往,进而难以学会适应环境,难以学会与性格习惯各异的人和平共处,难以学会理解、包容、求同存异。
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寻找“灵魂室友”,并不意味着学生今后就只能跟兴趣相投的同学打交道,更不是要搞小圈子。他们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待在宿舍里,他们的社交半径更不会完全被一道宿舍门所阻隔。当然,学校也应该有意识地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更大范围的社交活动和学校的公共事务。让学生能够游刃有余地跟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合作,也是情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喬志峰《为大学生寻找“灵魂室友”,不是“瞎折腾”》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