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搞好“微基建”,提高百姓获得感

2020-11-20诸大建

环球时报 2020-11-20
关键词: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高质量

诸大建

当前,“新基建”是疫情后实现高质量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笔者认为,从社区营造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引入“微基建”的概念。这既是对“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贯彻落实,同时也是适应当前疫情防控新常态、提高城市韧性以及防风险能力的现实需求。

什么是微基建?老基建主要是传统的以“铁公机”为代表的有形的基础设施体系。新基建是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老基建和新基建的补充,微基建是满足居民“最后一公里”生活需求的微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无论是提高城市防范能力,还是促进经济复苏高质量发展,微基建作为贴近民生“最后一公里”的毛细血管往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害。社区微基建做好了,整个城市就能够以小区甚至更小单位为矩阵高效解决不可预测的问题。打个形象的比方,如果说老基建和新基建是骨架和神经系统,社区微基建则属于血肉;前者是战略性架构,后者是精细化修正。

也许有人要问,已经在进行社区微更新了,为什么还要进行社区微基建?从内涵看,社区营造微基建的覆盖范围,既区别于传统基建和新基建,也不同于现有的老旧小区改造和微更新。社区微更新主要是针对已有社区,特别是老旧社区,偏重硬件和空间更新。而微基建是将城市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整合起来,将现代化要求和数字化要求整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老基建和新基建都可能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显然,社区微基建的涵盖面要大于社区微更新。

微基建的概念适用于所有社区建设,既适用于政府主导的对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也适用于开发商主导的新居住社区的建设。可以说,社区微基建从一开始瞄准的就是建设现代化社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这个目标,有利于避免陷入“社区建设低标准,以后不断微更新”的怪圈。

而且,在新冠疫情之后强调微基建具有现实意义。一是多年来已经发现,医疗和健身是中国城市社区的普遍短板,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今后要普遍加强社区健身、社区留观、社区医疗以及物流快递、小超市等方面的设施配套;二是区分上班族、老人、小孩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进行补缺,做到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均衡化;三是要在城市郊区社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强化轨道交通导向的社区发展,为中国城市都市圈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条件和动力。

从属性看,微基建要基于其公共性—市场性程度细分为三大类:一是公共性强的社区微基建,比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二是市场性强的社区微基建,比如邻里中心、社区24小时便民商业点、社区智能快递柜、智能门禁、立体停车库、智能车棚、智能充电桩等;三是社会性强的微基建,比如社区花园、弄堂客厅等。不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要采用不同的提供模式和运营模式。

如何推进社区“微基建”?从主体参与来看,要更加注重发挥居民主体作用,着力形成多元治理结构。现在的一些社区项目改造,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的行政手段;新的社区“微基建”要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的合作治理模式,实现“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的有机统一。

微基建要与“新基建”“老基建”三管齐下,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投资拉动对稳定经济、促进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基建投资又是投资的“压舱石”。就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而言,无论是常态化疫情防控还是疫情之后进入新阶段,基建投资都需要“三管齐下”:既要继续推进以“铁公机”为代表的老基建(如加强以高铁和地铁为特点的轨道城市建设),又要加强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基建(如加强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还要以中国城市的15分钟生活圈为中心,搞好微基建。三种基建共同发力,短期可以服务于“六保”和“六稳”,长期可以提升中国城市的城市竞争力,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中国特色城市化。▲

(作者是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高质量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