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大亚湾区渔港建设规划建议
2020-11-20周鑫陈培雄于文琪姚珏胡建李欣曈
文/周鑫 陈培雄 于文琪 姚珏 胡建 李欣曈
渔港是渔业生产重要的基础设施,既是渔民生产生活、避风减灾的重要基地,也是渔区经济、渔政执法、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方面,我国渔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渔港作为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也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另一方面,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转变发展理念,建设绿色生态渔港已成为大势所趋。
一、大亚湾区渔港发展现状和历史背景
(一)大亚湾区渔港的发展现状
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大亚湾区”)地处广东省惠州市东南,毗邻深圳坪山新区,处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是华南沿海便捷的海上门户,区位优势明显。距离香港约87km、深圳市中心约60km、东莞市中心约120km,陆地面积293km2,海域面积(含海岛)1319km2,海岸线63.1km,常住人口20.85万人。区内共有澳头、霞涌、三门三个渔港(图1),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历来资金投入少等因素,渔港依然存在规模小、配套设施不完善、避风能力弱、功能单一、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不能满足目前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大亚湾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08年~2018年,大亚湾经济开发区的渔业产量(海水鱼)保持在2.7×104t~3×104t之间,其中海鱼捕捞量和养殖量为1:2左右。
图1 大亚湾区渔港位置图
(二)大亚湾区渔港的历史遗留问题
随着大亚湾区经济的不断发展,渔业产业升级,人员大幅流动,渔村改造和搬迁,愈发凸显渔港现有的基础设施薄弱,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渔港功能定位不明确,等级较低
大亚湾区的渔港大多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建成,缺乏整体规划以及统筹安排,造成各渔港发展定位模糊,功能单一,作用重叠,与当地乡镇经济发展特色结合不够紧密。大亚湾区三个渔港目前均以传统的近岸海水捕捞为主要作业方式,渔船吨位小,渔货卸港量较小,渔港等级普遍较低。澳头渔港原为原农业部确定的国家二级渔港,后因渔港水域面积减少、渔港功能弱化而降为三级群众渔港,霞涌渔港和三门渔港则不属于等级渔港。渔港周边仅配套了初级水产品交易市场和简易旅游设施,渔港现代化程度不高。
2.配套设施缺乏、岸线利用效率低
大亚湾区三个渔港均存在港内淤积、水深不足、渔船锚泊水域有限等问题;部分岸段建设标准不高,存在安全隐患,港区通讯、消防、导航、监控气象和照明等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能力偏低,渔港环保设施欠缺,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迅猛,腹地及岸线稀缺且开发程度较高,各方割据导致渔港内渔业生产码头、公务执法码头、旅游客运码头排布杂乱无序,岸线不连续且利用效率不高。
3.渔港建设进展缓慢,渔业发展面临瓶颈
受资源和空间的影响,近海渔业捕捞已呈逐步萎缩趋势,水产养殖业规模又受到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目前大亚湾区传统渔业的发展空间已相当有限,近海作业渔民收入明显降低,渔民转产转业困难。加上大亚湾区在海产品精深加工、商贸拓展等方面的发展明显滞后,直接制约了渔业生产和渔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大亚湾区渔港规划思路
(一)面临的形势
1.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
粤港澳加强区域合作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大亚湾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东部沿海,可依靠独特的区位优势、生态宜居的自然环境、强有力的能源保障融入湾区建设。
2.渔业转型升级内在要求
受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的影响,近海海洋生物捕获量已经趋于极限,发展远洋和深海渔业已成为缓解近海渔业压力的有力手段。加快建设开放型渔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和高水平开展海洋生态保护的关键。
3.渔港功能多元化必然趋势
随着人们精神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娱乐需求增加,渔港除满足安全避风等基本需要之外,还应充分利用港区周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休闲设施等资源,充分发展水产品加工贸易、渔业生产服务、文化科普教育、滨海旅游和休闲渔业等多元功能。
(二)规划思路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总领,秉持生态用海的理念,开展大亚湾区渔港建设规划。在保障渔港停泊避风、生产加工等基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融入海洋文化历史传统,融合海岛海湾生态旅游产业(图2),着重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滨海景观风貌,将渔港建设成为体现渔业经济发展、展示渔区风貌和渔港城镇特色的重要窗口,建成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现代渔港,多功能、多产业、多种体验的休闲渔港和景观优美、人海和谐、宜居宜业的生态渔港。
图2 大亚湾渔港规划思路
图3 澳头渔港规划图
图4 霞涌渔港规划图
三、大亚湾区渔港建设规划方案
(一)规划定位和总体布局
1.区域性渔业生产服务中心
以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和避风能力的建设为重点,保障区域内渔业生产的基本功能,如渔船停泊避风、物资补给、鱼货装卸、加工销售等,提高渔港的综合服务能力,将渔港建设成为区域性渔业生产服务中心。
2.现代化渔港经济区
面向粤港澳和海内外客源,充分发掘渔港的多元功能,将休闲渔业、滨海旅游、流通贸易等功能融入传统的渔港生产功能,建设成为产业链条完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层次合理、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化渔港经济区。
3.生态型旅游渔港小镇示范区
用生态理念统筹渔港建设,发扬“渔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地域特色,按照“产业有特色、渔文化有传承、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以渔村、海岛、海湾、渔港经济区为重点,打造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渔业特色小镇示范区。
4.科学环保现代化渔港体系
根据大亚湾区渔港发展现状及规划定位与目标,规划形成以澳头渔港为中心,以霞涌渔港和三门渔港为支撑,以其他条件较好的避风塘为补充,科学布局、各具特色、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渔港体系。
(二)澳头渔港规划
1.功能定位
澳头渔港规划建设为广东省二级渔港,大亚湾区中心渔港,集停泊避风、物资供给、生产商贸、休闲旅游、教育科普、文化创意等功能于一体,配套设施齐全的综合性生态型现代化渔港。其滨海景观风貌规划定位为:绿色人文风情海滨,休闲活力多彩之港。
2.规划方案
澳头渔港渔船数量多,渔业基础好,由于现有港区岸线及陆域发展饱和,渔船、游船、执法船等错综停放,导致港池区域杂乱无章。规划将澳头渔港建设为大亚湾区中心渔港,承担为区内渔船提供停泊避风、生产商贸、行政执法、休闲旅游等综合功能。
为合理安排各项功能,拟对渔港进行功能分区,以不同的岸线功能区来确定其所在的渔港片区功能。澳头渔港东侧以现有的海事码头、中铁码头、公务边防码头、航道局码头、市渔政海监支队码头等为基础,规划打造为公务执法岸线,同时保留现有渔业码头,承担部分避风防灾功能(图3)。澳头渔港北侧紧邻城市商业居民区,以现有渔人码头、滨海公园一期、拟建的滨海公园二期等为基础,规划打造为景观生活岸线。澳头渔港西侧则规划打造为渔业生产与配套服务岸线,计划新建两个渔业码头。
图5 三门渔港规划图
在保障渔港停泊避风、生产加工等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整合滨海休闲、渔家乐、海湾观光、游船海钓等海湾娱乐功能。融入惠州客家文化,打造独具惠州大亚湾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海景建筑群。针对澳头渔港滨海休闲岸线的实际情况,以生态景观廊道的形式串联整个港湾的步行岸线系统,形成完整连贯高标准的岸线,既满足渔港防灾减灾的功能,也形成开放的景观带,满足休闲旅游和公共亲水需求。
(三)霞涌渔港规划
1.功能定位
霞涌渔港规划建设为广东省三级渔港、大亚湾区重点渔港,具有停泊避风、生产商贸、旅游度假、休闲观光等综合功能,将成为具有渔家民俗风情的新型综合性休闲渔港。其滨海景观风貌规划定位为:畅游海湾好风光,乐享文艺慢生活。
2.规划方案
霞涌渔港是大亚湾区内的第二大渔港,但渔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补给配套设施缺乏。为达到广东省三级渔港的标准,需全面新建码头、护岸、港池等生产设施,增加渔业用地及基础配套设施。霞涌渔港岸线资源稀缺,需要对现有码头停靠岸线进行标准护岸建设和岸线整理,布设渔业码头、执法码头和休闲渔船码头,提高岸线资源的集中集约利用程度(图4)。
结合霞涌滨海旅游综合体的定位,在保障渔港停泊避风、生产加工等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整合发展滨海休闲、渔家乐、游船海钓等海湾娱乐功能。完善片区公共景观设施配套,凸显惠州客家文化,融入新渔村慢生活的概念,打造独具大亚湾地域特色的霞涌滨海风情海湾。
(四)三门渔港规划
1.功能定位
三门渔港规划建设为群众性渔港,具有停泊避风、应急救护、巡护执法功能的海岛渔港。其滨海景观风貌规划为:生态离岛港湾,秀美宜居渔村。
2.规划方案
三门渔港位于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南部核心区,根据其海岛自然资源特征和生态保护要求,在规划中注重自然景观资源的维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三门渔港东侧规划新建渔业码头,并配建巡护执法管理用房,完善消防、环保设施,整治修复护岸,提高渔港防灾减灾能力(图5)。
在完善群众渔港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保障渔港停泊避风、应急救助、巡护执法等基本要求的同时逐步实施生态整治与修复,建设生态岛礁。加强对自然生态岸线开发建设活动的监控,积极推进自然岸线的生态保护和修复。
四、结论与建议
合理的规划为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岸线资源、加快形成合理的渔港布局、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促进现代渔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探索了一条资源、环境、产业、民生统筹协调的渔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议尽快形成完整的渔港管理法规体系,明确渔港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渔港的职能。协调好相关职能部门对渔港的管理关系,全面提高渔港监督管理机构的执法地位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渔港产权、管理权,理顺渔港管理体制,提高渔港监督管理水平和效率,保障渔港综合效益的有效发挥。在明确管理部门与投资者责任与权利的同时,要加大引资力度,拓宽渔港建设资金渠道,实现“以港养港”的良性循环,为大亚湾渔港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渔港建设及运营时必须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建立船舶废油、洗舱废水、船舶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收集、储存、处理系统;强化对渔船油污染和船舶生活污水、垃圾等的监督管理;建立海洋、海监、质监、环保、消防、交通管理及港口管理等职能部门联合的环境安全事故应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