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发展理念的渔船装备水平提升探讨

2020-11-20杨丽隋江华

中国水产 2020年8期
关键词:船型渔船渔业

文/杨丽 隋江华

渔船装备制造业是船舶制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我国渔业发展,保障渔民水上安全航行作业,促进渔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产业。本文从渔船装备、技术等方面讨论了我国渔船存在的问题,并以创新的理念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希望对我国渔船相关产业发展有所帮助,也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中50余次强调创新。渔船装备制造业是船舶制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汇集了安全航行、捕捞作业、保鲜加工、及时输送与保护环境的重要任务,是保障渔民水上安全作业,促进渔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产业。渔船管理部门和渔船制造企业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多方位多角度运用创新思维,进一步发挥创新在促进渔船装备水平提升上的引领作用。

一、创新发展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一)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面对“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提出了“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

(二)创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及现实意义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下,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目前我国渔船装备水平总体不高,需要通过创新这个动力,激发产业动能,让渔船装备水平提升速度加快。

创新是全面的创新,科技创新是创新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但创新并非局限在科技创新。创新也并非是哪一个方面的创新,它包括着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等各方面。渔船装备的提升也不是仅靠科技创新来完成,要依靠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理念创新等全方位的创新来共同推进。

创新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靠资源、靠环境的发展已经让位。渔业也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资源环境的约束趋紧,渔业发展空间受限,渔业基础设施薄弱,渔业安全监管任重道远。再加上全球经济形势仍不明朗,渔业“走出去”知易行难。渔船装备行业要认清面临的形势,及时分析出现的新情况,以问题为导向,运用创新思维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当前渔船装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渔船装备总体技术状况落后

据《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至2019年末,我国渔船总数达到73.12万艘,总吨位1040.24万吨。其中,机动渔船46.83万艘、总吨位1004.84万吨;非机动渔船26.29万艘、总吨位35.39万吨。

我国目前渔船小型渔船多,大型渔船少,全国46.83万艘机动渔船中,船长大于或等于24米的渔船仅占7.85%,船长小于12米的渔船占78.93%,由于渔船尺度不大,抗风浪能力差、舱容不大,使渔船无法到远海海域作业。木质渔船在海洋渔船中占比大,适合小型渔船的玻璃钢材质没有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海洋渔船每年新建造量基本稳定在2万艘,5年新建10万艘,占渔船总数的14%左右,也就是说,有86%以上的渔船船龄在5年以上,其配备的设备可能使用了5年以上。此外,船龄10年以上渔船的主机和辅机,机械效率会进入快速衰减期,效率较刚使用时相比明显下降,意味着有部分燃油消耗被浪费掉。

(二)远洋渔船装备急需升级换代

我国远洋渔业分为过洋性渔业和大洋性渔业。过洋性渔业即在别国专属经济区根据配额开展捕捞生产的渔船作业,“十二五”之前,作业渔船基本上是由国内的近海渔船改造而成,整体设备陈旧的问题突出,作业风险大,总体性能落后。近年来,虽然在渔船更新改造、燃油补贴政策刺激下新建了数量较多的过洋性渔船,但新船总体占比仍处于低位;在公海海域开展渔业捕捞生产的作业为大洋性渔业,我国的大洋性远洋渔船装备制造能力正在起步之中,虽较以往以购买国外二手船为主,正逐渐向自主设计建造转变,但进程不快,由于整体性能落后,生产效益受到很大限制。

(三)设计、建造环节质量不高,船型标准化程度低

多数渔船设计单位规模小,技术人员少,设计水平及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不少设计图纸采用抄袭和简单改型,随意性大,不符合规则要求,经常送审后多次退回修改;渔船装备制造企业内控管理弱化,60%以上的渔船建造企业为中小型企业,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或者缺失,质量主体责任得不到有效的落实;渔船建造监理缺位,除财政投资建造的公务船外,很少有渔船采用建造监理制度,建造质量缺少一个重要把关环节;渔船装备制造市场发展无序,建造产能严重过剩,加剧了市场恶性竞争,给实施渔船双控制度造成压力;渔船建造市场出现的长期不景气,也制约了企业的投入和技术能力提升;由于渔民存在攀比心,会要求设计单位和建造单位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建造渔船,并且要比其他渔民的渔船更长或更大,设计和建造单位为了抢占市场,对渔民的要求无甄别满足,而渔民对渔船的安全性、适航性和经济性缺少必要了解,会随意要求变更设计或施工图纸,导致了渔船船型五花八门、杂乱无章的现状,可以说,渔船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比较薄弱。

三、渔船装备水平提升面临的形势

(一)国家战略对渔船装备水平提升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快了渔业“走出去”的步伐。建设海洋强国,服务“一带一路”,需要强有力的装备支撑,渔船是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工具,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生产资料,也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手段,因而需要现代化的渔船来更好的落实国家战略。

图1 渔船的拥有量情况

图2 机动渔船的拥有量情况

(二)管控政策对渔船装备水平提出新要求

2016年以来,原农业部先后印发《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渔船管控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的通知》,将改革完善海洋渔船控制制度,把恢复渔业资源和生态功能作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任务;渔业资源与环境的养护政策中,也把渔船总量控制和作业方式的调整作为长期发展战略。渔船总量控制和作业方式调整的重大政策,要求严格把控新建渔船数量,淘汰老旧渔船。通知要求到2020年压减海洋捕捞渔船2万艘,功率150万kW,为保障渔民增收,提质增效,同时也要求渔船装备水平必须有较大提高。

(三)绿色发展对渔船节能减排提出新要求

渔船目前主要消耗柴油,燃油对大气造成污染,渔船上的污油水、生活污水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十九大报告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部分中指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强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前几年环保部一直在强力推进国家《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并于2018年7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渔船排放的标准已经向交通船舶靠拢,今后也会越来越严格,只有按照“高安全、高效益、低排放”的方针,渔船才能适应绿色发展的要求。

四、运用创新发展理念提升渔船装备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渔船管理部门以管理创新为抓手,主导渔船装备水平提升

进行组织创新,发挥好渔船装备行业各方作用,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体系,明确渔船各类技术创新主体定位;突破渔船技术创新的体制限制,充分利用相关行业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优势,构建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技术创新联盟以提供技术支撑,提升我国渔船装备的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通过政策创新,推进渔船装备制造市场的科学布局和合理分工,引领木质渔船生产企业向以修理为主转型,推动玻璃钢渔船建造产业发展,推进“以钢代木”和小型渔船玻璃钢化的发展;通过引入同行评价机制和质量信誉制度倒逼落后企业减少产能,鼓励市场资源向技术条件好的企业转移;在大型渔船、高技术渔船以及标准化渔船等领域扶植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化制造及管理水平高的民营骨干建造先进企业。

开展法规创新,建立健全渔船装备制造法规、制度以及国际公约前期研究机制和转化研究机制,积极参与国际造船规则的制定,密切跟踪研究国际船舶科技发展形势和海事规则规范最新要求。根据我国渔船装备发展要求,及时调整修订检验法规,为渔船装备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加强渔船标准体系和组织建设,支持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推进我国渔船标准国际化进程,为渔船检验法规修订提供支持;全面落实渔船标准化船型评价工作,重点加强承接建造业务企业管理,规范标准船型的建造和检验;利用更新改造政策,在标准船型选型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标准船型优化设计,努力打造地区渔船名牌产品;加快开展渔船排放治理技术政策研究,适应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要求。

(二)渔船科研单位以创新为己任,切实提升渔船装备水平

面向国内海洋主力捕捞船的船型等重点领域,加强船型结构优化、节能设备技术研发以及相关标准的研究和修订。对于面向国内海洋、内陆中小型渔船,加强玻璃钢建造的工艺优化、技术推广以及LNG、甲醇等新能源动力研发应用,制定相关标准;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促进全行业的信息共享和技术提升。立足于我国渔船装备制造业现有基础,加快推进国际先进技术及产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为促进远海渔业发展服务。

突破大型南极磷虾捕捞船以及大型围网、拖网渔船、钓捕鱼船、加工渔船等主力远洋渔船船型设计难点,推动远洋渔船标准化、系列化、现代化率先形成;开展高效节能标准化渔船船型研发,重点加强渔船船型优化设计、船—机—桨—网最佳匹配优化、节能减阻、减振降噪等关键技术研发。 对照国际渔船安全公约补充完善渔船消防救生,船员防护,应急程序、集合和演习、无线电通信和航行设备等远洋渔船方面的标准体系。

(三)企业自身加强相关产业政策研究,规范自身标准

渔船装备设计、制造企业要加强国家相关政策研究,结合本企业发展实际,研究相应措施,充分利用好政策红利,加强自身管理,带动行业进步,提升渔船装备制造实力;企业应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并注重培养企业创新人才;渔船装备设计、制造企业要对新技术,新工艺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渔船和重点配套设备的标准化设计制造能力,从设计上引领渔船向“高安全、高效能、低排放”发展,从制造上保障渔船装备质量;渔船装备设计制造企业应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一些骨干企业应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加快研究制定形成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企业管理、技术、生产标准;推动先进科技创新成果向标准规范转化,引领行业技术发展规则,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实力企业的还应继续推动标准走向国际化。

猜你喜欢

船型渔船渔业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新型穿浪船艏在单体高速艇上的应用研究
基于修正函数法的双燃料散货船船型优化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千舟竞发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基于管道检测的船型智能机器人设计
国内新型远洋金枪鱼围网渔船首航
船型开发、船型认可及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