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图强:邓小平擘画小康蓝图
2020-11-20
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40年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概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反复调研、论证,使小康目标逐步明确,小康社会的轮廓逐步清晰,并进一步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擘画出中国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 1979年12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首提“小康”构想
▲ 1983年2月,邓小平视察江苏时,与苏州群众在一起
▲ 1987年10月,邓小平步入中共十三大会场
“四个现代化”目标
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是周恩来在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首先提出来的。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被延误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1978年下半年,邓小平访问了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1979年初又访问了美国。在访日期间,邓小平到日产公司参观,当了解到这里的劳动生产率比当时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高几十倍时,他感慨地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访美期间,他先后参观了福特、休斯、波音等大型现代化企业及约翰逊航天中心,他表示“看到了一些很新颖的东西”“感到很有收获”。美日两国高度现代化的“冲击力”,使邓小平更直接地感受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也促使他更加实事求是地思考中国四个现代化的可行性。
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代表团时首次表明:“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作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指标意义:“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
首提“小康”构想
1979年12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大平就中国发展长远规划问题向邓小平提问:“中国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邓小平在经过大约一分钟的思考后,提出了一个影响中国未来发展命运的战略构想:“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
这是邓小平首次用“小康之家”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形象表述。“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里的“小康”是指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水平,蕴含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宽裕和殷实生活的美好向往。
邓小平将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含义,用“小康”代替“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描述未来20年中国的发展前景,是他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路径长期深思熟虑的结晶。“小康”具有对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群众民生诉求的高度概括性,成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未来发展蓝图的一个核心概念。
“小康”概念一提出来,就在国内、国际引起了广泛反响。邓小平提出的“小康之家”的目标大体有两层意思:一是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国民生活水准,就是“日子比较好过”;二是一种社会发展水平,就是一种较低标准的现代化,“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
1980年初,胡耀邦在向邓小平汇报工作时提出,他很赞赏湖北省提出的湖北工农业总产值20年“翻两番”的设想,建议能不能设想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把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邓小平十分赞同这一设想。
1981年4月14日,邓小平在会见以古井喜实为团长的日中友好议员联盟访华团时谈道:“1979年我跟大平首相说到,在本世纪末,我们只能达到一个小康社会,日子可以过。经过我们的努力,设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就是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经过这一时期的探索,看来达到1000美元也不容易,比如说800、900美元,就算800美元,也算是一个小康生活了。”这里,邓小平第一次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作出了“翻两番”的战略部署。
他进一步总结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
亲自验证建设小康社会的可行性
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根据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大会正式提出从1981年起到20世纪末的20年,实现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十二大作出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
于是,“翻两番”“奔小康”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热词”。翻两番,能否翻?奔小康,如何奔?也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邓小平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并实地调研进行论证。
1983年2月6日下午,邓小平乘专列抵达苏州。次日,邓小平就约见陪同考察的江苏省负责人江渭清、顾秀莲以及苏州地委、市委的负责人等听取汇报。邓小平问:“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
江苏负责人回答:“自1977年至1982年的6年时间,江苏工农业总产值就翻了一番。照这样的增长速度,用不了20年时间,有把握实现翻两番。”
邓小平满意地笑笑,又问苏州负责人:“苏州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可能?”
苏州负责人用翔实的数字作了汇报:“苏州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为65.59亿元,1982年工农业总产值104.88亿元,按当时的汇率计算,人均接近800美元。4年间,苏州的工农业总产值以12.65%的速度递增。照这样的速度,苏州大约用15年时间就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可以提前完成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
邓小平高兴地追问:“人均800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
苏州负责人汇报说:“一些基本民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是群众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二是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因为土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小城镇和农村盖二三层楼房的已经不少;三是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四是人不再外流了,农村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五是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六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
邓小平仿佛已透过苏州看到了全国实现“小康”目标的光明前景。
2月9日下午,邓小平离开苏州,前往浙江杭州考察。邓小平对浙江省负责人说:“现在苏州市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已经达到或者接近800美元的水平。江苏从1977年到1982年的6年时间里,产值翻了一番,照此下去,到1988年前后可以达到翻两番的目标。浙江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
浙江负责人介绍说:“这两年浙江的发展势头很好,1982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人均达到500美元,名列全国第七位。”
邓小平说:“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除外,你们是第四位嘛!到本世纪末,江苏说可以达到每人3000美元。你们少说也应该2000多美元。现在是500多美元,翻两番应该有2000美元。”他还指出,江苏、浙江恐怕还要多翻一点才行,因为宁夏、甘肃这些地方比较落后,如果江苏、浙江只翻两番,全国平均起来就翻不了两番。
苏杭的巨大变化,论证了“小康”目标的可行性,使邓小平对“翻两番”“奔小康”目标充满了信心。尤其是苏州的实践,启发邓小平开始思考,在经济翻两番的同时,推进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六条标准: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他描述的这六条,使小康的含义由原来比较单一的经济问题,拓展到一个较为全面的社会概念,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由此初步形成。
作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在制定和完善20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邓小平开始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21世纪长远发展战略问题上。他说,我们虽然活不到那个时候,但有责任提出那个时候的目标。
1984年4月,他在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时,第一次对小康之后的发展目标作了“两步走”设想:“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在30年至50年内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20世纪最后20年是“一步”,21世纪前30年或50年又是“一步”。
1984年6月,邓小平提出以20世纪末为起点,再好好干30年至50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1987年2月,他又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调整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更符合实际和可能。
1987年4月,邓小平以战略家的眼光,首次提出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强。这个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21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邓小平把20世纪最后20年的“一步”调整为“两步”,再加上21世纪前30年到50年的“一步”,从战略上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温饱——小康——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部署。
邓小平的这个百年图强的战略构想,在中共十三大会议上变成了全党的意志:“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三大以后,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进入全面实践时期,到1990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增长了1.36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增长1.08 倍,完成了翻一番的任务,人民生活整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顺利实现,开始朝着20世纪末“翻两番”的小康目标迈进。
在总体上达到小康目标以后,第三步应该怎么走?邓小平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概念上的构想,他寄语后继者:“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