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工厂”的追梦者:他们建设城市,也塑造城市文化

2020-11-20

时代邮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世界工厂打工者东莞

“世界工厂”东莞,机器轰鸣中,无数“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全球。这里有600多万外来务工者。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从乡村走进城市。他们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也是热情生活的歌唱者。他们是城市的建造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参与者与塑造者。他们建造了这座城,也荣耀着这座城。

阅读,涵养精神和灵魂

2020年6月24日,老家在湖北孝感的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留言本上写道:“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今年疫情让好多企业倒闭,农民工也无事可做了,选择了回乡。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农民工。”

进出于密集的工厂和不停歇的流水线,却不曾被辛劳和困难击倒,因为他有书香做伴。打工多年,离别之际不怨不恨,唯谢书香,吴桂春的故事瞬间感动全网。

第一次进图书馆,吴桂春心中十分忐忑:“穿着工装去,衣服上还沾了点油,这么好的地方我能不能进啊?”结果图书馆的保安告诉他:“图书馆就是让大家来看书的,你们不来我们就失业了,怎么会嫌弃呢?”

在东莞,像吴桂春这样的外来务工者有600多万,占常住人口七成左右。东莞成为中国人口倒挂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作为城市公共资源的一部分,遍布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是众多打工者身心得到庇护的地方,这里涵养了他们的精神和灵魂。

目前,东莞图书馆已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1个总馆、52个分馆、102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点、400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服务体系,全市32个镇(街、园区)24小时自助借阅服务全覆盖,实现了“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

在东莞图书馆,一支志愿者服务队让人印象深刻,他们默默地在读者身边提供服务,其中大部分都是外来打工者:电工、保安、厨师……职业身份五花八门。打工者蒋云涛曾经非常不理解:“在工厂干活都那么累了,一个月休息没两天,还要抽时间来做这个!”但后来他接过了志愿服务的接力棒,成为服务队的队长。如今的他已成为一家大型物业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这些年,他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图书馆。

书写,青春和诗跳跃在生产线上

1992年,高考落榜的柳冬妩(原名刘定富)在东莞市大朗镇学习绣花。工作时,发生了一次意外,长长的绣针穿过了他的指甲。这时班长走过来,非常有经验地把变了形的指甲捏回去,仿佛孩童玩橡皮泥一般。

这是让柳冬妩震惊的流水线,连伤痛之后短暂的悲悯都没有,于是他只能把这些痛楚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后来,他把这些诗歌投给了大朗镇的镇报,没想到作品很快刊发了。

20世纪90年代,打工文学在珠三角兴起。“从厂报、镇报、日报到文联,东莞建立了一系列平台来展示、扶持打工文学。尽管早期的打工文学多是‘苦难叙事’,但这些刊物并没有将之视为疮疤遮掩起来,而是对打工作者们进行发掘、培养,把他们的作品推荐到更高的平台去。”

柳冬妩后来成为东莞打工文学刊物《南飞燕》的主编,更是打工文学的研究专家,他的70万字的打工文学研究专著还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立项。

东莞形成的一整套有效的培育扶持办法,催生了东莞打工文学的繁荣兴盛,东莞打工作家群强势崛起,涌现出如郑小琼、王十月等众多知名作家。近年来,东莞的打工作家中有30多名加入中国作协,100多名加入广东省作协,253名加入东莞市作协。

2016年,在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的扶持下,20年前就来到东莞打工的邝美艳出版了散文集《流水线上的青春》。她的作品荣获了第二届孙犁散文大赛一等奖,但她说,自己的下一部作品再也写不出那种悬浮的漂泊感了。

柳冬妩也有同感,他认为,早期打工文学写的是“别人的城市”,充满苦难叙事,但现在打工者身份、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对城市的疏离、排斥和抗拒等都在消减,打工文学将逐渐向新都市文学转变。

歌唱,活跃在小镇的打工歌手们

2006年,塘厦镇举办了第一届“越唱越红”歌唱大赛,面向所有的打工人群。打工者赖世宁报名参加比赛后,特地向工厂申请,工资由计时改成计件。比赛当天,他早晨六点钟就会起来加班,尽量在下午三点前多干些活,然后拿着行李赶到二三十公里外的比赛现场,晚上赛完后再赶回工厂继续赶工。

“比赛火药味十足,两两比拼,不行马上被淘汰。”从海选中一路过关斩将,赖世宁凭借硬实力,从周赛、月赛、季赛中突围,在年度总决赛中获得季军。2018年再战,赖世宁成功夺得了冠军。

“这是改变我一生的比赛。”赖世宁感慨地说,他不仅收获了名次、奖金,而且,经过比赛评委、组委会老师的专业指导,他从一个“野路子唱法”的业余歌手慢慢成长为准专业歌手。

歌唱比赛给了赖世宁追逐梦想的勇气。比赛结束后,他从工厂辞了职,先是在酒吧做驻唱歌手,现在则成了一名演出经纪人,他还参加了塘厦镇的“打工者艺术团”,定期下工厂,进社区,为打工者们送上演出。

像赖世宁一样,十几年来,成百上千的打工歌手走上小镇舞台,展示自我。通过这个“神奇”的舞台,不少追梦人从普通的打工者变成耀眼的草根“民”星,成就了自己的音乐梦想。

以打工者歌唱大赛为依托,“中国农民工歌曲创作基地”落户塘厦镇,以参赛歌手为班底,成立了东莞(塘厦)农民工艺术团。歌唱大赛也从塘厦镇走向东莞全市、广东省,乃至全国,成为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

共享,这里有开放的市民大舞台

每周三晚,东莞行政中心广场上的都市彩虹剧场都会热闹非凡,一场场公益文化演出异彩纷呈。东莞“市民大舞台”全部由文化志愿者组织管理,他们征集编排节目,统筹安排,所有演出不收费,市民免费观看。

开放、共享、无差别、无门槛,与“市民大舞台”相似,东莞近年来的公共文化供给越来越向这样的方向努力。让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共享各项公共服务,已越来越成为东莞上下的一项共识,这不仅基于东莞特殊的人口结构,也是吸引和留住人才、保持城市竞争力和活力的关键之举。

今年45岁的安冬是深受东莞市民喜爱的“明星”人物,他主持的相声小品专场每月一期在东莞文化馆小剧场上演,常常是一票难求。而20年前,他也是一个打工者,在一家橡胶厂做仓管员。安冬的经历并非特例,身份转换的故事在东莞时常发生。

近年来,因制造业而崛起的“世界工厂”文化味儿越来越浓,已形成完善的市、镇、村(社区)三级文体设施网络体系,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镇、村(社区)基层。

目前,东莞公共文化设施建筑室内面积达699.27万平方米,共有文化广场755个,公共图书馆(室)653个,“农家书屋”589个,博物馆57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均免费面向市民开放。

吴桂春的故事迎来一个温暖的结局,他不想离开的城市也没有放弃他。让他开心的是,新的工作单位有一个拥有上千册图书的职工书屋,他离书本的距离更近了。

猜你喜欢

世界工厂打工者东莞
“无主”打工者受伤谁担责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靠违法手段获利的打工者没有生存空间
2015年打工愿景调查
秋后算账
走进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