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话“德邵”
2020-11-20程伟中华慈善博物馆
文|程伟 中华慈善博物馆
自年初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医务工作者逆行而上、义无反顾冲到抗击疫情第一线,誓死守卫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和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历史上,无论是发生灾荒瘟疫还是处于承平岁月,医者凭借自身技艺广施善举的事例都比较普遍,中华慈善博物馆馆藏的一块嘉庆九年(180 4年)匾额就讲述了一个医者的慈善故事。
此匾阴刻行书“德邵”二字及行草书匾序,由福建省连城县县知事项某为表彰耆民江九晏而立,“德邵”即品德美好高尚之意。从匾序中,我们得知,嘉庆年间,连城县的行政长官项某在任期间,家中亲人身患重病,久治不愈,后经地方名医江九晏以妙术奇方调治,十余天便得痊愈。项某称赞江九晏的医术可与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媲美,并详细询问了解江九晏的生平事迹,得知江九晏除医术精湛外,“平日好善乐施,真诚浑朴,事父母以孝敬,待兄弟以友爱,处邻里以仁和。凡乡党中鼠牙雀角,皆为排难解纷”。鼠牙比喻强暴势力,雀角指狱讼、争执,鼠牙雀角指因强暴势力的欺凌而引起的争讼。这说明江老先生不畏强权,刚正不阿,敢于出面维护乡里的公道和正义。由此匾所述我们了解到,在200多年前的福建连城,一位名为江九晏的老先生行医济世,乐善好施,以德立人,急公好义,深受地方长官和乡民的敬仰!
医者仁心,自古及今,悬壶济世者,可谓代不乏人,相关记载亦不绝于史书。如扁鹊曾周游列国,济世救人,《史记》记载其“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说明扁鹊深入了解民间各地的实际情况,解除百姓疾病的痛苦。此外,我们所熟知的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一代名医,都不仅因其精湛高超的医术名扬四海,更因其高尚的医德流芳百世。
不仅民间医者救死扶伤,济世救人,作为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医疗慈善事业同样历史悠久。据《礼记》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设立专门官职司徒,其主要职能是“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从这段记载中可以发现司徒承担一定的慈善救济和社会教化职能。在《周礼》中,也对司徒的职能进行了描述,即“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宽疾”即对废疾之人的优恤,不但废疾者本人可以宽免,其家人也可以免除一定的赋役。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体现出儒家的人本理念对医者的影响。先秦儒学经典《尚书》中提出“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为万物之灵”,强调了人在天地间的重要位置。天地化育万物,有“生生”之德,人应效法天地,体认生命的流转和意义。《论语》中,面对马厩失火的突发状况,孔子急忙询问人员有无受伤,没有顾及马的状况,体现出孔子对人的生命的重视。儒家认为,人有别于动植物,不仅具有生命,还拥有情感和道德,其生命理应得到尊重,所谓“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01
02
悲需要怜悯之心,对贫病有疾之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并努力使其解脱痛苦。西晋时期的《佛说诸德福田经》中提出广种福田的七种重要方式,“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即为其中之一。六疾馆是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的私立慈善机构,约公元5世纪末,由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竟陵王萧子良创设,专门收容贫病之人。文惠太子和竟陵王都信奉佛教,目睹疾疫盛行的情形,便大发慈悲之心,设立六疾馆以养穷民。古人认为,人禀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而生,失度则为疾,故以之为名。及至南北朝,“六疾”之名已很常用,泛指各种疾病。
唐代出现的悲田养病坊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完备的专门悯恤贫病孤老的慈善机构。悲田养病坊初创于贞观、武周时期,是在佛教寺院内建立的有固定场所的慈善机构,并由僧人专司其职。开元年间,唐玄宗下令将京城乞儿全归病坊收管,所有额外经费由官府以本钱支付。此后百余年里,在官府的资助下,悲田养病坊由佛寺继续经管,获得空前发展,救济了众多贫病无告的老人。到了宋朝,政府还专门出资编印出版医书,并颁行全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为其中的经典。该书序言中指出:“救恤之术,莫先方书。故自开宝(公元968年——976年)以来……刊行《太平圣惠》,重定《针艾俞穴》,校正《千金》《外台》,又作《庆历善救》《简要济众》等方,以惠天下。”此外,宋代还出现了施舍或廉价出售中成药给贫民的慈善医疗机构——惠民药局,与悲田养病坊相比,惠民药局只施诊送药,不留宿患者。惠民药局在宋代的医疗慈善救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元明两代得以相承发展,至明代,几乎每府县都设有一所。清代许多地方设有施药所、施药局,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为深远的是泉州花桥善举公所。清光绪四年(1878年),泉州花桥慈济宫创立泉郡施药局,两年后改称泉州府施药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因泉州连年鼠疫流行,施药任务繁重,泉州绅商在施药局基础上发起筹建花桥善举公所,把各种慈善事业划入这一机构统一管理,并扩大董事名额,许多海外侨领也列名董事,成为闽籍华侨捐助救济故乡贫民的最重要的慈善机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