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的“小马”
2020-11-20徐以立
文|徐以立
唐阿婆无疑是不幸的,因为她不仅是个盲人,还是卧病在床9年的植物人;但是她又是幸运的,9年里,每月总有一位素不相识的志愿者免费为她理发,直到她过世。
整洁、干净,这是她留给世界、留给自己最后体面的样子。
吃水不忘打井人
帮唐阿婆完成“头”等大事的志愿者叫马开阳,从2004年他免费为老人理发起,至今已经16年了。虽然50岁了,但他依然被浦江镇的居民们亲切地称为“小马”。他的爱心善举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先后荣获2016——2017年度、2018——2019年度“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称号,2018年入选“中国好人榜”,2019年还曾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第七届“感动闵行·可爱闵行人”,还曾获评为2014——2015年度“上海市文明个体工商户”、2015年闵行区第二届“凡人·民星”。
为何要给鲁汇社区的老人理发?小马的回答很干脆:“因为这里的人对我很好,我一直感恩在心。”
小马是江苏人,1999年来到上海发展,2003年在浦江镇鲁汇社区安了家。当时,小马夫妇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理发店,但苦于囊中羞涩,启动资金不够,梦想一直被搁置着。幸运的是,听说小马的苦恼后,鲁汇社区的一位张师傅主动借了5000元给他们。就这样,取自妻子姓氏的“小王理发店”(以下简称“理发店”)开张啦!虽然最开始的门面只有20平方米,但是承载着全家“上海梦”的小船就此起航了。2010年,“小王理发店”扩大规模,门面由1间变成了2间,员工也增加到了11名。小马全家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01
雪中送炭的恩情,让小马全家一直感怀至今。知恩图报,这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情,但是,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好,他始终没有想好。直到2004年,他第一次给宋阿婆理发后,他的公益之路也就正式展开了。
免费理发的开始
“你们这里能为老年人理发吗?我可以多付钱。”
2004年冬天的一天,理发店来了一位特殊的顾客:她先把同行的白发苍苍的阿婆安顿在理发店门口,然后才进门打听:“这里是否可以为老人理发?”
“快进来,快进来,外面冷。我不会多收钱的。”小马忙不迭地把门口的阿婆搀进店里,扶着她坐到理发椅上。这位老人,就是当时常年住在浦江镇敬老院里已经年逾八旬的宋阿婆。虽然护工服务认真负责,她的健康和卫生都被照顾得很好,但唯有理发,是护工们无法解决的问题。
“因为行动不便,她已经3个月没有理发了。而且因为给老人理发的利润不大,附近的理发店都不愿为她理发。宋阿婆之前已经被几家店拒绝过……”小马回忆道。看着宋阿婆偏长的头发,他决定亲自上阵:清洗、理发、吹干头发……看着镜子里“头势清爽”、笑容满面的母亲,宋阿婆的女儿感动得说不出话。
宋阿婆母女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小马的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宋阿婆的情况一定不是个案。理发店的不远处就是浦江镇敬老院,宋阿婆就住在那里。浦江镇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年轻人选择在市区安家工作,留下年迈的父母在老家。“所以老人照顾老人是很常见的。”他说。有些腿脚不便的老人索性选择在敬老院养老。
进入老龄化社会,“银发需求”不可忽视。“那我以后每个月为社区老人们理发吧,让他们舒舒服服地过好晚年生活。”他一拍脑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2004年初,他主动联系鲁汇居委会,开始为鲁汇社区几十位高龄老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
02
每个月的20日,带上工具包,跨上电瓶车,小马都坚持去鲁汇敬老院为老人们免费理发。渐渐地,他每月的志愿者服务日程变得越来越满:10日去鲁汇居委会为老人免费理发,16日——18日去参加永康城七、八、九居委的“月月雷锋”活动,每月一次参加“可爱的闵行人”志愿服务大篷车进社区活动、红梅苑居委的“暖阳行动”活动;每年参加红梅苑、锦江苑的3月5日“学雷锋”活动,9月9日重阳节敬老活动……
不嫌脏、不怕累,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始终身体力行,随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理发。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其实也就顺手的事情”
对健康人而言,理发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来说,却是一件大事。
陆老太身患骨质疏松症,卧床已经十几年了,日常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由老伴帮忙照顾。自发病以来,因为稍一动就浑身疼痛,她再也没理过发,花白的头发已经可以扎成长长的辫子。听说小马提供免费上门为老人理发的服务,女儿杨阿姨尝试着来到理发店,请求帮忙。让她没想到的是,小马二话没说,带着工具包直接就跟她上了门。
一进门,小马就惊呆了,只见床上躺着一位瘦到严重脱相的老太。看见理发师来了,旁边胡子拉碴的瘦弱的老伯,费力又小心地把她从床上一点一点地扶起来,准备抱到轮椅上。见状,小马赶紧上前搭把手,由于担心陆老太会感到疼痛,小心翼翼的两个人花了近20分钟的时间。
由于多年没剪过头发,陆老太的白发粘结成团,手艺高超的小马先用梳子把头发梳开,然后“咔咔咔”,动作舒缓有致,一撮撮白发缓缓落下。陆阿婆闭上眼睛,享受着来自小马的温情服务,发丝上的岁月风霜,似乎也变得温柔起来。理完发,小马用湿毛巾在她的头发上擦了好几遍,又给她揩了两把热水脸,最后才帮着把她扶上床。
“适意来,适意来!”那时还听不太懂上海话的小马,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陆老太脱口而出的评价。从那以后,开着电瓶车,从镇上到村里,他每隔两个月就上门为陆老太服务,从未间断。
一次,在为陆老太理完发后,小马并没有马上收好工具,他看着站在一边的老伯略长的白头发:“老伯,我帮您也一起理发吧。”老伯先是一愣,转而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会不会太麻烦你了?”“不会,顺手的事情。”
老人们的笑脸,是小马看到最美的风景。他说离家多年,看到老人们就像自己的亲人,“为他们理发,就如同给自己父母尽孝心”。
沉默的临终关怀
从34岁到50岁,为老人免费理发16年的小马对生与死的理解更加透彻。一天,理发店来了一位老主顾。在理发时,他状似不经意地聊起自己住在医院的父亲可能即将离世,但头发已经长到耳朵处……
“他想让父亲体面地离开,”小马马上领悟了他的意思,“我去剪吧。”结束了理发,来不及换衣服,他跟着客人奔赴医院。为了不给其他顾客造成心理压力,细心的他还特意带了一套平时在店里不常用的理发工具。
看见小马踏进病房,老人挣扎着起身,一边虚弱地想要招呼他,一边主动把口罩戴上。一旁的老主顾也掏出了手套、口罩,递给小马。
“这是干什么?”小马不解。
“爸爸怕脏了你的手,特意为你准备的。”
小马沉默了,拿出工具,帮忙扶着老人,认真地开始剪老人已经盖住耳朵的头发……
两三天后,老主顾又来到了小马的店里:“爸爸过世了。谢谢你!”
小马再次沉默了。他难过,是因为回想起老人面无血色的模样,是因为痛惜老人的离开;同时,他的内心也很坦然:对于老人最后的“头”等大事,他无愧于心……
公益之路升级
在上门为老人免费理发时,小马敏锐地发现其实老人们在其他方面也需要帮助,如更换灯泡、家电维修等。
鲁汇地区是浦江镇来沪人员聚居地之一。2009年,看到身边许多“新浦江人”想为居民做好事而苦于不知道如何下手,再联想到老人们的实际需求,他灵机一动,决定把这些好心人集合起来,成立一支志愿者服务团队。
爱心,让好心人一呼百应。朱红兵、崔明军、刘刚、魏伍根、任广青、张博成、苑立国……这群来自山东、安徽、福建等地“新浦江人”集合到了一起,成立了“新浦江人”为民服务团队(以下简称“团队”),旨在改善社区老人的生活质量。
公益服务虽然是免费的,但是有些成本却是不能避免的,比如修理家电时用的零部件。“这绝对不能让老人掏钱。”小马坚定地说。为了让公益服务能长效有序地开展,团队成员一致同意成立有互助性质的“团队基金会”,由上述8位每位出资1000元。除了支出必要成本,逢年过节,他们还买礼物去敬老院孝敬老人。此外,团队每年会自费印制上千份日历发给社区居民,上面印着成员们的电话和服务项目。
“足不出户,社区老人只要打电话就可以解决许多燃眉之急。”小马说,“这几年,我们的手机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就怕错过一个电话。哪怕半夜里老人打来电话,我们也会上门服务。”
2012年,在第七届“感动闵行·可爱的闵行人”评比活动中,团队荣获集体荣誉称号。
温暖的回馈
“小马,你好呀!”“小马,饭吃了没有?”“小马,出门啦?”……
在浦江镇,只要小马走在路上,一路上和他打招呼的人特别多。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大家都亲切称呼他为“小马”,熟稔得和自家人一样。
一天,刚结束工作的小马正坐在店里休息,突然看到一位老人在店门外笑着冲他招招手。好奇的他走到门口,准备请老人进来坐坐,没料到,老人从裤兜里掏出几颗糖,放在了小马手里,笑嘻嘻地看着他:“你吃呀,可甜啦!”小马当时就愣住了。“很窝心,很温暖。”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这种被当小辈疼爱的感觉,让他有一种家的温馨。
03
不过即便如此,小马最开始做公益的时候,还是有人会误解他。比如有不明真相的老人觉得“哪有免费理发这等好事,肯定是政府给了补贴的”,所以施施然来到理发店,理所当然地要求接受免费理发。遇到这种情况,宽厚的小马也只是笑笑,不加任何解释,依然免费为其服务。
善良的他并未因为他人的质疑而有任何辩解,也未因他人的议论而打退堂鼓。这一方面来源于他坚定的决心,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家人的全力支持和不断鼓励。妻子小王也是一位优秀的理发师。不仅一开始就支持小马的爱心行为,在丈夫分身乏术时,她还主动陪他一起外出为周边社区提供义务便民服务,参加大大小小的志愿服务活动。此外,小马一家还资助了一名父母双亡的新疆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在上海读书时,男孩每个月都会来看望马叔叔一家,和他们聊聊心事。而小马不仅会请孩子吃一顿饭,打一打“牙祭”,也会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每个月塞点零用钱给他。现在,当年的男孩早已长大,回到了新疆,不仅成为了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并已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疫情里的坚守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羁绊住小马一家回家乡的步伐。正月初一,上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看着电视里关于疫情的新闻,老党员小马敏锐地意识到:现在疫情这么严重,这么多外乡人又回老家了,鲁汇居委会肯定缺志愿者。
于是,他主动来到居委会报名,从1月29日起成为社区防控志愿者。只有口罩,没有防护服,每天志愿者服务时间超过8小时……虽然危险而劳累,但他忠于职守,深入社区做好排摸工作,协助做好小区及路口外来车辆排查、体温测量、来沪人员信息登记及疫情防控科普宣传等工作……
听说许多一线工作者一直抽不出时间理发,而周边的理发店大多还没开业,小马又自告奋勇地为一线工作者理发。2月5日起,1个月里,他带领一群志愿者,上门为居村、医院、公安、城管、机关等一线工作者志愿理发。
“最多的一次,曾经半天为45位民警剃头;最远的一次,曾经从浦江镇去到虹桥枢纽,为闵行公安分局枢纽防控转运工作专班人员服务。”小马回忆道。
不过,即便白天如此忙碌,傍晚,他还是匆匆赶回浦江镇,随便扒拉几口饭之后,又准时出现在社区防控志愿者的岗位上。这一站,就又到了半夜12点。
“那段时间累吗?”
他憨厚地挠挠头,给出了一个看似答非所问的答案:“我是党员啊。”
有时,疫情中的志愿者是会受委屈的。在道口值守时,小马偶尔会被不配合的群众情绪激动地指责道:“你算老几?”他也总是一笑而过。在他出外理发时,他的儿子主动请缨,接过了志愿者工作的担子。作为人父,他自然担心儿子的安危;不过,作为老公益人,他更担心年轻人会在志愿工作中沉不住气。
不过懂事的儿子却用沉稳的回答打消了他的顾虑:“爸爸,你可以,我也可以。我想像您一样成为一名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