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则徐硝烟池旧址与虎门炮台旧址(南沙部分)开发中的保护问题
2020-11-20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虎门炮台文物管理所
■栾 成/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虎门炮台(文物)管理所
虎门,被称为广州的南大门,历史上广州城的唯一的出海口,珠江上最为重要的出海口,“南海之门最多,从广州而出者曰虎头门”。“虎门不是一个点位的概念,而是指 外联系伶仃洋,内联狮子洋,长度大概有近八公里的一段珠江江面,以及附近两岸的地区”。
虎门炮台几乎全部分布于珠江口狮子洋到伶仃洋的两岸和江中间三个岛屿上,其中,接近半数以上炮台分布于现在的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境内。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虎门炮台南沙部分有横档、大角、巩固、永安、大虎和蕉门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有:上横档、下横档、大虎、蕉门、大角及南、北台。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沙虎门炮台打响了鸦片战争的第一炮,是鸦片战争发端于广州的历史见证,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在虎门炮台的轰轰炮声中拉开了序幕,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惨痛和屈辱的半封建半殖民历史的开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的炮台已失去原有功能,历史积淀的人文和自然意义,更加凸显其价值。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再加上遗址分布面积大,环境复杂等原因,炮台容易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危害遗址的开发利用。
作者在实际深入调查的前提下,对林则徐硝烟池旧址与虎门炮台旧址(南沙部分)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力图为该遗址的保护利用找寻合适的方法,擦亮虎门炮台的名片。
一、林则徐硝烟池旧址与虎门炮台旧址(南沙部分)历史情况及其价值
(一)基本情况
林则徐硝烟池旧址与虎门炮台旧址(南沙部分)与东莞部分旧址共同构成了明清两朝珠江入海口的海防体系—虎门炮台。虎门炮台旧址在南沙部分的遗址,存在现在广州市南沙区上、下横档岛、大角山、蒲洲山和大虎山地区。
该遗址位于虎门主航道西侧和江中的三个岛屿之上(自北往南分别是大虎山岛、上横档岛、下横档岛),该处是海上进入广州的咽喉要道,地势十分险要,主要有三道海上防线和一道内江防线构成,分别是:
第一道防线:由东莞市的沙角山与南沙区的大角山夹岸对峙构成;
第二道防线:由耸立江中的南沙区上、下横档岛炮台与东莞市的威远等西侧炮台构成;
第三道防线:大虎山炮台;
内江防线:蕉门炮台为重要的内江防线。
(二)文物构成及价值
1、文物本体
林则徐硝烟池旧址与虎门炮台旧址(南沙部分)的文物本体主要分布在大角山、蒲洲山、上横档岛、下横档岛和大虎山地区。
大角山遗存共11处,主要包括炮台、火药局旧址、鸦片战争英烈墓等。
蒲洲山遗存3出,分别为1-3号炮池。
上横档岛遗存共27处,主要包括:炮台、官厅、厢房、阅兵台、练兵场、火药库、兵勇房和交通壕等。
下横档岛遗存共11处,主要包括:炮台、建筑旧址、官厅及库房等。
大虎山遗存,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记录,存在部分炮台遗址,分布面积0.06公顷。
巩固炮台现无遗存,仅在原址立碑,蕉门炮台本体已毁,所依附山体灭失,旧址环境已发生重大改变。
2、可移动文物
虎门炮台南沙部分遗址上存在的可移动文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两门现存的国产大炮,炮弹等。其中巩固南北台发现的2门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产大炮,上有铭文,现安置在上横档岛横档月台上。
3、历史环境
林则徐硝烟池旧址与虎门炮台旧址(南沙部分)的历史环境与本体原有使用功能有直接关联的环境要素,包括人工和自然两部分:
人工环境要素:与南沙虎门炮台旧址形成珠江入海口防御体系的东莞部分炮台旧址遗存,包括10处炮台旧址,5处附属设施旧址及2处文物旧址。
自然环境要素:与营造虎门炮台旧址有直接关联的山形水系,包括各炮台依存的山体、岛屿与水域。
4、价值
作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虎门炮台,在历史、科学、艺术及社会四个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第一,历史价值方面。“沙角、大角之战前,清军已作了充分战斗准备,在战斗中表现出高昂士气和非凡牺牲精神。清军共战死227人,伤重而死5人,受伤462人,共744人。在鸦片战争中,除镇江之战外找不到何地清军能有如此的拼死抵抗”。
第二,科学价值方面。虎门炮台旧址反映了我国近代海防战略战术思想发展演变,是我国明代建立的以防倭为主要目的沿海卫所制度逐步转变为以抵御西方殖民侵略为目的的清代海防系统。
第三,艺术价值方面。虎门炮台南沙部分,毗邻穿鼻洋,大角山等山脉。各炮台的分布是星罗棋布的同时又是灵活的。相互之间有一种主次呼应,体现了空间的美,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创造了一幅具有强烈艺术魅力、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独特景观。
第四,社会价值方面。应加强多元文化交流与整合,搭建环境美丽、生态安全、社会平稳、文化昌盛的美丽海湾地区。
二、林则徐硝烟池旧址与虎门炮台旧址(南沙部分)现状
(一)人为破坏因素
(1)挖沙取土。在旧址旁及珠江入海口处,均有取土及开采沙石现象,直接破坏旧址所处区域海岸线与地貌,加大山体滑坡发生概率,加强海水侵蚀程度。
(2)城市建设。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对旧址造成损害,蕉门炮台旧址位于城市主干道—凤凰大道旁,极易遭到人为破坏。
(3)刻画涂写。旧址各遗存人为乱写、乱刻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到旧址的整体性与艺术性。
(4)采石活动。城市发展过程中,采石活动已对蕉门炮台和巩固炮台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炮台依附的山体已经不存在。在大角山遗址中,采石活动严重扰动山体,对旧址稳定性造成破坏。
(二)自然破坏因素
(1)风蚀、盐蚀。由于旧址全部位于临海入海口附近区域,海风带来的盐碱,对夯土和水泥的保存构成一定威胁。多年来受温暖潮湿的海风的影响,炮台旧址出现了风蚀现象。同时,受海水涨落的侵蚀,山体周边土壤盐渍化程度高,威胁着旧址的安全,容易出现裂缝。波浪和潮汐的涨落对海岸断面平台的冲刷和碰撞有很大的影响。
(2)山体滑坡。由于部分旧址位于临海山中,且地区降水丰富,地形地貌多有大角度倾斜,岩土类型多为粘土与板岩,易引起山体滑坡,直接导致旧址本体遭到大规模的破坏。
(3)腐蚀和侵蚀。由于上横档岛矗立在江水之中,横档月台保存的两门前膛古炮受到酸雨、海洋盐雾和潮湿气候的侵蚀,铁炮出现锈蚀情况,且锈层极厚,点蚀情况严重。
(4)植被根系影响。部分林木植物生长,其根系对文物本体具有缓慢破坏作用。
三、遗址的保护工作
(一)修缮保护工作
南沙虎门炮台旧址除巩固炮台和蕉门炮台外,其他本体均已进行本体保护加固工程,从1984年至今,一共进行了4次修缮保护工作,整体效果较好,有利于文物本体的维护。1984年,复原维修下横档岛炮台旧址;1996年,修复横档岛光绪时期炮台的炮池、炮巷,恢复部分炮台本体;2002年,修复上横档岛官厅、火药库、兵房;2004年,修复上横档岛的横档月台。
(二)日常预防性维护工作
1、对于周边环境的整治
(1)对于由于水土流失对虎门炮台设施的负面影响。对南沙虎门炮台旧址大角山炮台安平台门楼左侧坍塌挡土墙进行抢救性维护,重砌挡土墙,防止山泥坍塌蔓延危害炮台主体安全。
(2)对于由于台风雨季对虎门炮台的负面影响。由于大角山振威台处于山边悬崖,为降低雨季山水对大角山振威台门楼后山排水沟造成的极大排水压力,在原排水沟基础上将后山往门楼的山水截流引排到安全点,达到减轻雨水对门楼附近山体的冲刷。
(3)对于有害的植被对虎门炮台的负面影响。台风季节后,大角山火药库后山大树被出现倾覆情况,导致火药库上方屋顶山泥堆积,堵塞两侧排水沟。对此进行抢救性维护措施,清理堆积泥土和疏通两侧排水沟,矮化数目,修护山体护坡。
2、对于铁炮生锈的修缮
上横档炮台遗址的两门清代国产八千斤重型铁炮,是虎门炮台现存的最大的国产前膛炮,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见证。不过因为容易遭受环境影响,经常发现存在极为严重又难以处理的腐蚀。为此采用现代化除锈方式,对铁炮进行维护。定制玻璃钢浸泡池,安置龙门架,吊装平移铁炮至浸泡池,浸泡脱盐及机械除锈,缓蚀钝化处理,采用有机硅锆盐钝化工艺,有机硅锆盐和铁制文物产生化学反应,在其表面声场纳米陶化膜,从而在不改变铁制文物原貌的情况下起到钝化的效果。待上述工艺处理完毕后,清除侵泡池的液体,晾干铁炮后进行封护加固处理。业内常用的渗透加固材料有微晶石蜡、三甲树脂等。利用有机聚合物对疏松锈层进行渗透加固,最终吊装铁炮归位。
3、对于古炮的仿制
据记载1937年9月14日虎门海战爆发,日军派出巡洋舰1艘、驱逐舰4艘,由旗舰“夕张”号率领向我虎门发动进攻。中日双方在沙角和大角炮台之间的珠江口海面上发生激烈的火炮对攻。此时虎门炮台的大炮突然发炮,气焰一度非常嚣张的日本海军被击退,虎门海战取得胜利。经过仔细研究和现场踏查,起到巨大作用的大炮就位于下横档炮台8号炮池。
为讲好文物故事,追求历史的完整性,开展采购仿克虏伯火炮工作。重新仿造一门德国克虏伯大炮放置于下横档炮台8号炮池,成为下横档炮台新景点,重现虎门炮台下横档炮台风采。
四、结语
虎门炮台旧址(南沙部分)的开发,首先应该以文物保护规划先行,根据炮台文物的现状和特点,制定合适的开发利用规划,禁止随意复原,克服突出强调人文复建的思想,避免过度人为干涉;其次应积极进行研究,发掘虎门炮台的内涵故事,增加趣味性、可读性;最后炮台的功能定位应该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要特色,以鸦片战争、抗日战争为载体,以革命遗址、红色旅游为抓手,把虎门炮台旧址南沙部分打造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打造成具有观光价值的广州的南大门,带动炮台的整体保护与开发。
注释:
①(清)道光.广东历史方志集成.广东通志[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②茅海建.天朝的崩溃[M].北京:中华书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