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充符》的艺术手法

2020-11-19孙明君

名作欣赏 2020年10期
关键词:庄子

摘要:《德充符》对庄子德论进行了集中阐论,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庄子的德论思想“疑奥艰深”,其文笔“清亮爽俊”。在《德充符》中,庄子把哲理熔铸在寓言当中,寓中出寓,喻中设喻,塑造了多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主要人物語言各肖其口。作者还采用了对照、夸张、正反结合等不同的描写手法。《德充符》的表现手法出神入化,没有人工之痕,是世间少有的艺术珍品。

关键词:庄子;《德充符》;兀者恶人

《德充符》描绘了一组道德的光辉充满于内但形体残缺的兀者形象和容貌丑陋的恶人形象。庄子认为绝对的精神可以超越相对的形体,一个人只要德充于内,自然就会有无形的显现。后人不仅赞叹《德充符》的思想内容,也高度评价了它的表现手法。方人杰曰:“极疑奥艰深之思,而能出以清亮爽俊之笔;转折极多,而不见其烦;层次极多,而不见其乱;字句章段,气骨无不炼,而无斧凿、结构、叙述、议论之痕迹。灵隽鲜芳,如游仙界,一草木一禽鱼,总非人间所有,千古文人有不拜下风者邪?”①庄子的思想疑奥艰深,庄子的文笔清亮爽俊,其表现手法出神入化,没有人工之痕,品其文如临仙境如啖仙桃,是人间世少有的艺术珍品。

与内篇中的其他篇章一样,《德充符》同样主要通过寓言来展现作者的思想。与其他篇章不同的是,《德充符》集中体现了庄子的德论思想,而这一思想的体现乃是通过一组兀者、恶人的寓言故事完成的。

《德充符》对德的概念进行了集中阐论,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该篇展现的庄子德论思想主要有“: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处世原则“、游心乎德之和”的心灵境界和“不以好恶内伤其身”的形骸观,此外还有“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与物为春”“德者成和之修”“有人之形,无人之情”“常因自然而不益生”等重要观念和命题。庄子的德论是庄子道论思想在现实世界的落实。在中国古代伦理哲学发展史上,庄子的德论占有重要的一页。《德充符》由六节构成,第一节是兀者王骀的寓言,第二节是兀者申徒嘉的寓言,第三节是兀者叔山无趾的寓言,第四节是恶人哀骀它的寓言,第五节是恶人闉跂支离无脤和瓮大瘿的寓言,第六节是庄子和惠子的对话。以上六节无不体现出庄子德论思想的内涵。何如漋曰:“篇中‘命物之化一节,‘才全而德不形一节,说德充处,精微纯粹,真乃见道之言。”②其实“精微纯粹”的理论不止一处两处。庄子把有关德论的“精微纯粹”理论打散了,分布在不同的寓言故事中。第一节主要表现“游心于德之和”的观点,第二节主要表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观点,第三节主要表现“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的观点,第四节主要表现“才全而德不形”的观点,第五节主要表现“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观点,第六节主要表现“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的观点。庄子的德论思想正是以上观点的总和。

在这些寓言当中,庄子又采用很多比喻手法。除了对灵府(心灵)和形骸的重视之外,庄子也看重精神在德论中的重要性,但是精神的作用难以用语言表现。《德充符》借仲尼之口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③孔子去楚国的路上,观察到豚子面对死母时,虽然其形体没有变化,但“使其形者”与以前不同了。于是正在吃奶的豚子四散奔走。此处的“使其形者”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精神。精神是一个非常抽象难言的概念,被庄子解说得如此生动。《德充符》中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惟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这里的“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庄子德论思想的核心。什么是“命”?也很难说清楚,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庄子用后羿射箭比喻,游走在后羿的射程之内,被射中是十拿九稳的,但后羿也会有失手的时候,这就是“命”。庄子对命的解释也颇为形象,让人过目难忘。这个寓言还告诉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都如同“游于羿之彀中”,时刻会有来自不同角度的暗箭。申徒嘉的故事是一组大寓言,申屠嘉说命是其中的一个小寓言。大寓言套小寓言,大比喻套小比喻,是《德充符》的一个特点。如果我们要总结庄子德论的思想,就需要我们把这些大大小小的寓言放在一起检视,把寓言故事和德论理论结合起来加以概括。

从哲学的角度看,兀者和恶人只是几个跑龙套的角色,真正的核心是庄子的德论思想;从文学描写的手法看,正是兀者和恶人用他们的活动,生动阐释了庄子的德论思想。《德充符》是哲学与文学水乳交融的典范之作。

叙事文学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形象是作品的灵魂。一篇叙事文学作品好不好,就看它是否塑造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德充符》并不是小说,它首先是一篇哲学论文,但它是具有文学成分的哲学论文。全文两千多字,出现了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闉跂支离无脤、臃鞅大瘿、庄子、惠子、常季、孔子、子产、伯昏无人、老聃、鲁哀公、闵子、卫灵公、齐桓公等十七个人物。除了最后一节外,前五节中的兀者和恶人是故事的主人公。他们都是残障或貌丑之士,可是他们都是才德内全之人,具有常人不及的道德修养。

兀者王骀,跟从他游学的人,数量与孔子不相上下。他实行立不教、坐不议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虚而往,实而归”。孔子称之为圣人,并评价他:“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于德之和。”他如同止水,躁进之人以他为明鉴;他如同松柏,世俗之人以他为楷模。他将要“择日而登假”,离开德充之境登升到逍遥之境。兀者申屠嘉,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申徒嘉师事伯昏无人十九年了。遥想当年,遭受刖刑之初,“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尝知吾兀者也”。如今他已经领悟到“安之若命”的德充真谛。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他意识到精神比形骸更加重要,他想要继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恶人哀骀它深受鲁哀公好评,鲁哀公向孔子介绍他说:“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哀骀它的外貌足以以丑惊天下,但他在精神世界里早已脱凡入圣。

在次要人物中,孔子、子产和惠子的形象也很鲜活。《德充符》中,孔子不仅出场最多,而且其立场摇摆不定。有时,孔子是庄子思想的传声筒。孔子评价王骀是“游心于德之和”的圣人,哀骀它是“才全而德不形”的全德之人。孔子本人也曾经被鲁哀公视为“德友”。有时,孔子则是桎梏加身的“天刑”之人。孔子一生被世人目为圣人,然而在庄子眼里,儒家的那些仁义道德只是一堆“諔诡幻怪”的玩意,孔子蔽于形而不知德,不知死生一如、是非平齐之理,他这种被上天刑戮之人已经无法解救了,只好任其自生自灭。李胜芳曰:“此老笔端好奇,惯游戏圣人如此。”面对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兀者,子产数次对他进行训诫:“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刘辰翁曰:“其写子产语,虽等闲杜撰,亦自古意雅甚。”⑤子产两次对申屠嘉的训诫皆咄咄逼人,摆足了执政者的架子。他自以为自己站在道德高地上,可以肆意侮辱下层百姓。听到申屠嘉义正词严的说明之后,“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这一句将子产的羞愧之状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

老子在《德充符》中只出现了一次,而且只说了一句话。无趾对老聃说“: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老聃回答说:“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有人认为老子这一句价值千金。蒋金式曰“:死生一条,以可不可一贯,一篇《齐物论》尽此,一部《南华》尽此。”⑥用这一句话来总结庄子的思想,显然并不准确,但这句话的确极为重要。在一部《庄子》中,惠子常常作为反面人物现身。在庄子眼里,他总是那么不合时宜,经常与庄子唱反调。《徐无鬼》曰:“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读到此处,我们才能明白庄惠之间的深情。

在《德充符》中,庄子塑造了若干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既有兀者和恶人,也有儒家圣人孔子、道教的始祖老子,还有鲁哀公这样的君主。作者在描写人物时详略有别,恶人中的闉跂支离无脤和臃鞅大瘿、君主中的卫灵公齐桓公、孔子弟子闵子等人只是一提而过,没有展开细致描绘。每个主要人物并不是亲自登台表演,王骀、哀骀它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人物,但这二人始终都没有直接出场,而是在别人的议论中层层推进,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其中的主要人物无不形象生动丰满,言论各肖其口。《德充符》的叙事手法是灵活多变的,最典型的有以下三种:

1.采用对照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王骀与孔子的对照:王骀是一个兀者,实行不言之教,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孔子是儒家的圣人,孔子亲自表扬王骀说:“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庄子意在赞颂王跆,但他自己没有出面,他采用虚写手法,让儒家圣人替他表扬王跆,比他自己出面表扬的效果更好。刘凤苞曰:“开手撰出兀者王骀一段,奇军突起,从间道直入中坚,所向皆靡。……用笔灵活,有似步虚之声。……结处将首段一笔漾开,越显出至人身分,高不可攀。”⑦申屠嘉与子产的对照:申屠嘉与郑子产同时师于伯昏无人。经过了十九年的修炼之后,申屠嘉早已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兀者,他能够做到“安之若命”;相反,在历史上深受孔子敬重的子产,在《德充符》中表现得没有什么道德素养。一个是执政的国之宰相,一个是昔日的囚犯;一个是形体完整的人,一个是兀者。但通过二人的对话,让读者看清了谁才是全德之人。叔山无趾与孔子的对照:无趾承认自己早年“不知务而轻用吾身”,他现在来见孔子,是因为“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但是孔子和无趾的境界不在一个层面上。孔子埋怨无趾说:“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听后,知道了孔子的境界太低,于是无意与孔子对话。他离开之后,孔子对弟子说:“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通过这次短促接触,孔子把无趾看成一个善于补过之人,对无趾的心灵世界完全不懂。无趾则发现孔子只是一个天刑之人。林云铭曰:“无趾反说夫子之受天刑,竟似己为全人,而以他人为刑余可怜悯者,真堪绝倒,庄文奇妙至此。”⑧生性诙谐的庄子经常拿儒家圣人孔子来调侃,从儒家的角度看是对圣人的冒犯和大不敬,从文学的角度看具有令人捧腹的艺术效果。

2.夸张的外貌描写

《人间世》中的支离疏,是庄子塑造的第一个形体残疾者的形象:“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支离指奇离不正,异于常态。支离疏因为形体残疾而逃离了兵役与战争,得以尽享天年。《德充符》中的哀骀它以恶骇天下。游说卫灵公的人名叫“闉跂支离无脤”,成玄英疏:“闉,曲也。谓挛曲企踵而行。”这是一个跛足而行、形体不正又嘴巴豁口的人。游说齐桓公的人名叫“瓮大瘿”,他的脖子上长着粗大结块。从他们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到这两个人的形貌。庄子采用如此变形的外貌描写,意在表现德和形的关系。庄子说:“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相比于德行的丑恶,外貌之丑是次要的。只要有高尚的品德,外貌的妍媸无关宏旨。

3.正反结合的结构方式

《德充符》全文六节中,前五节皆是正面叙述什么是德充,德充之人乃是“才全而德不形者”,他们“与物为春”“,游心乎德之和”。最后一节从反面立意,说明“有人之形,无人之情”的理论。释德清曰“:此篇以忘情绝欲以全天德,故其德乃充。前已发挥全德之妙,故结以无情非人,以尽绝情全德之意,所以警俗励世之意深矣。”⑨《德充符》曰: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惠子的理解代表了常人的观念,既然有人之形,也就应该有人之情。庄子的“无情”则有其特殊的含义,庄子反对用外物、名声、私欲去干扰自然之性,对外神劳精、背离自然者提出了严厉警告。从写作的角度看,古人对这一节也给予诸多好评。张道绪曰:“笔法若整若散,似歌似谣,如乱星坠水。”⑩刘凤苞曰:“末句如当头棒喝,使人动魄惊心。”?又曰“:通结上文,文势如大海回澜,激得浪花无际。”?与前几节文字相比,这一节读起来朗朗上口,宛如一段歌谣。庄子用一种“大海回澜”之法,让读者在动魄惊心中结束了德充符之旅。

胡文英曰:“(《德充符》)旨精语炼,满山红叶,几于无径可寻。……通篇细腻风光,远行近折,倘执着剩水残山,反錯过真源妙境矣。”?在《德充符》中,庄子把哲理熔铸在寓言当中,寓中出寓,喻中设喻,塑造了多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主要人物语言各肖其口。同时,作者还采用了对照、夸张、正反结合等不同的描写手法。难怪会让千古文人竞相折腰,赞叹不绝。

①②④⑤⑥⑧⑨⑩方勇:《庄子纂要》,学苑出版社2018年版,第784页,第684页,第732页,第718页,第729页,第733页,第773页,第771页,第785页。

③《庄子·德充符》,引自郭庆藩撰《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3年版。

⑦??刘凤苞:《南华雪心编》,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17页,第135页,第114页。

作者:孙明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版有《汉末士风与建安诗风》《三曹与中国诗史》《汉魏文学与政治》《两晋士族文学研究》《南北朝贵族文学研究》等。

猜你喜欢

庄子
《庄子说》(三十九)
《庄子说》(三十)
《庄子说》(二十八)
《庄子说》(二十七)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一)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