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脱贫的延安样本
2020-11-19厉彦林
厉彦林
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表明,过去25年,全球减贫事业的成就67%归功于中国,中国仅靠世界9%的可耕地和6%的洁净水,却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
2017年6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克拉克说:“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绝无仅有。”
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
中国的脱贫成果令人服气,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速度最快、成效最持久的反贫困斗争,谱写下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
延安是中国脱贫事业的一个缩影,创造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绿色脱贫鲜活可信的“延安样本”,也为世界减贫事业和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延安样本”。
延安奋力向贫困宣战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讲话时说:“今年春节前夕,我去了延安、去了梁家河,看看听听,真是旧貌换新颜了。我前不久访问美国时就用这个故事来解释中国梦,大家一听就懂,也很有说服力。”
2019年5月8日,《人民日报》在报眼位置,配发延安果农采摘红苹果的彩色照片,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延安告别绝对贫困,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2018年延安市6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9.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66%;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558.9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全市整体脱贫摘帽,历史性地告别了绝对贫困,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一个战场、两场战役的双胜和双赢。
2018年3月26日,延安市委会议室内,气氛庄重肃穆,全市脱贫攻坚誓师动员大会正在举行。这是和平建设时期少有的气氛,概括地讲:“向贫穷宣战!”这是誓师大会、宣誓大会,这也是延安人民分秒必争、加速疾驰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庄严时刻。
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各区县、各乡镇党政主要負责人,每个人的面前都摆着一份军令状。军令状末尾如此写道:“如若完不成任务,我将引咎辞职。”每人逐一签字确认。
当天晚上,签下军令状的领导干部,依然沉浸在群情激昂、摩拳擦掌的激动之中,又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很沉,有的同志甚至一夜未眠,陷入深深的思考与谋划。
越走越宽的生态路
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创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为保存和发展红军主力,再次汇聚浩浩荡荡的革命洪流,提供了一片“绿水青山”,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把武装斗争的“绿水青山”演化成改变延安贫困面貌、富裕老区人民的“绿水青山”,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考量。延安脱贫的生态之路,对自然生态和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做出了生动鲜活的注释和佐证。
我国退耕还林工程是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这项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生态工程,在当代中国演奏了一曲从梦想到现实的华美乐章。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民“开荒种地、男耕女织”传统耕作习惯,还成为我国生态建设史和我国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据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的好地方。由于毁林开荒、滥砍滥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些深刻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痛定思痛之后,吃过破坏环境的苦头之后,用血泪和生命的代价得出结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保护,必须看长远、想整体,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坚决不要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GDP,努力让延安的老百姓生活在蓝天白云下、绿水青山边和田园风光里。”这是延安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不渝的信念。“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延安已把绿色生态作为延安最大的财富、最强的优势、最靓的品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城乡生态要素、生态资源颜值不断提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生产和生态的良性循环的绿色之美。真正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造着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
延安到处都是绿油油的花草、林木和森林,延安人念念不忘的还是植树的艰难。我连着问了几位延安的同志:“延安植树,谁最有代表性?”大家都说:“安塞有位种树‘上瘾的农村妇女,真的不一般!”没想到安塞区雷坪塔村张莲莲的知名度如此之高。张莲莲用近40年岁月,实践和验证“植树造林就一定能过上好光景”的家训,为1750亩荒山披上了绿装。20世纪80年代初,雷坪塔村如同黄土高原上千千万万的村子一样,山大沟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收。张莲莲的父亲看到女儿家日子不富裕,就劝说:“娃呀,上山造林吧,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有个好光景!”张莲莲尽管当时还不明白父亲的深层用意,但却认真落实着长辈的叮嘱。心想:“祖祖辈辈都在这荒山上种地却吃不饱肚子。地总不能荒着?种啥?那就种树吧!起码树木绿油油的还图个好看,心里舒服。”她自作主张,仅留下少量口粮田,把自家30亩耕地置换成数百亩荒坡地,自己扛起锄头就上了山。每天背着干粮和水,从早干到晚,风雨无阻,栽着栽着就停不下来了,真想把山山峁峁、沟沟岔岔全栽满。年幼的孩子哭闹,她一根草绳往炕上一拴就出门种树,一干就是一整天。“她疯了吧?人家都忙着种地,她放着好地不种却到山地上种树?”在那个温饱尚成问题的年代,张莲莲的举动大家并不理解。有好事者故意将羊群赶进她新开的林地,很快刚萌绿的小树被啃食殆尽。不服输的她,没有被困难和流言吓倒,反而更执着地种树。有的村民说:“这婆姨家的,身子比锄把高不了多少,哪来这么大的心劲和力气哩?”张莲莲却执拗地说:“人不怕九十九次跌倒,第一百次站起来就是成功。”她不负青山,青山也不负她。从父亲到自己的孙子辈,张莲莲一家四代接续造林20万棵,也从绿水青山中获得了生态红利。1995年,她承包了村里上百亩果园,种上苹果树、桃树和杏树。
亲不亲,故乡人,致富不忘乡亲们。自2015年起,她的大儿子王军子承母业,在千亩林地里创办生态农场,发展林下养鸡。农场年出栏土鸡3万余只,向西安等地40多家超市供货,以张莲莲名字命名的“莲花鸡”品牌也逐渐闯出名声。自创办以来,累计用工350人以上,其中90%为本村和周边农民,优先使用贫困户或残疾人。逢年过节,她都会把鸡蛋和土鸡送到乡亲们家中。王军还盘算着将土鸡分给贫困户喂养,由农场统一收购,预计能带动45户贫困户脱贫。每年春节全家团圆时,张莲莲总要带领一家几代人,扛着锄头、铁锨爬上山林,回顾坎坎坷坷的过往,许下新年的愿望。她说:“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家就过不上好光景。没有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陕北这个穷地方也不可能换上绿装。”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绿色成为普遍形态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是目光短浅,是自我毁灭。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才有美好的未来。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型、生态自然型特色田园乡村,努力留住乡土韵味、彰显乡村本色。
那天我离开女娲峰时,太阳还挂在天边。我望了望沟底绿树掩盖下的土窑洞,迈上了一条清爽幽静的山路。阳光洒在山峦、树木和窑口上,一草一木皆有灵性,或近或远,或深或浅,景致各异,碾畔村路面干净,山石土路跳动着金色。这是深秋时节,路两边有些小草开始枯黄却又叫不上名字,依然还有稀疏的野花在绽放。我陡然想起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名句,既为这贫困户赶上好时代、能见到外边的天地而庆幸,也为扶贫干部默默无闻的付出和努力而感动。这块土地虽然历史底蕴深厚,风景如画,却因偏僻贫穷,人烟罕至。是党的扶贫政策的阳光雨露普照到这里,这些普普通通、如漫山野草一般的贫困群众的生命也能灿烂如歌。
延安主要负责同志说:“延安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精准脱贫这个方针,重整行装再出发,沿着符合延安实际的绿色脱贫之路走下去,一定再创新业绩!”
脱贫攻坚的每个数字、每项成绩的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需要有人围绕人来做工作。一方面,对干部来说,脱贫攻坚的过程虽然艰辛,但只要大胆解放思想、敢于求变求新、勇于顶住压力、善于抓住机遇,带着真心、真情投入到脱贫工作中,用好的理念、好的作风、好的方法为群众服务,舊貌终会变新颜。另一方面,对群众来说,暂时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通过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接纳新观念,坚定脱贫的决心、树立致富的信心,个人才能用自己的力量搬走贫穷的大山;真正筑牢精神堤坝,才能抵御命运一波又一波的巨浪。我看到的一串串数字、一张张照片,听到的一句句话语、一个个事例,经常让我感动和震撼,经常有一股股暖流传遍全身,我找不出多么贴切的言语形容我高兴的心情,我相信贫困群众脸上的微笑和舒展开的皱纹,还有悄然流出的泪水,是无声却最有说服力和穿透力的语言。怪不得杜甫听到平定战乱喜讯的那一刹,“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延川县延水关伏寺村黄河岸边的老农刘满祥对退耕还林有着切肤感受,他兴奋地说:“退耕还林,对农民来说是好得不能再好的事情。我地退了,种了18亩枣树,每年兑现钱粮吃不完。我经常看电视,心里老想着给咱当家的领导说一声:‘您对农民这么好,不让俺缴公粮了,也不会战了,农民给自个儿栽树,国家还给粮给钱,什么社会也没有这种好事。”
(摘自《人民文学》2020年第7期。有删节,标题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