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户外科考的野宴

2020-11-19陈浩

西藏人文地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副食晚饭炒菜

陈浩

野外科考期间,营地的晚饭中,队员常常会喝点酒。开饭之后,大家先饕餮一番后,开始举杯欢笑,把一天赶路的疲惫赶走了,把湖上遇见的惊涛骇浪忘记了,别提多舒坦了。

人们可能很好奇,作为常年在西藏野外(户外)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他们露营期间都吃些什么?尤其在无人区科考,队员只能住帐篷,补给甚至都是一次性准备的,如何解决吃饭问题?

笔者作为西藏野外科考多年亲历者,经历过羌塘无人区科考(野外宿营近二十天)、色林错及江湖源科考(宿营三十多天)、藏北湖泊科考(宿营十几天),等等;去年经历过青海可可西里无人区科考(三十多天宿营),对野外科考的“食”感受深刻。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科考人员也不例外,吃饭是头等大事。如同军队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总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或视角来说说野外科考的“食”。一是从主副食品角度,二是从饭食风格、口味、类型来说,三是从吃饭体验来说。

一般来说,一次时间长达一个月的野外科考算是较大型的考察活动,需要准备大量的物资,保证十余位人员在野外宿营二十天左右的补给。

以湖泊考察为例,在正式进山考察前,队员们要在拉萨耗时至少三天,进行物资准备,除了科学设备和仪器外,主要就是与吃饭有关的物资。

这些与“吃”相关的物资包括:厨具类、调料类、主食类、果蔬类、肉蛋类以及副食类。厨具类就需要五六个铁皮箱子(60cm×40cm×40cm),里面装着猛火灶、锅碗瓢盆、筷勺等。调料类有盐、酱、醋、茶、辣椒、糖、蒜,等等,不亚于家庭日常生活。

主食类包括米面粮油,面除了面粉,主要是挂面、方便面、泡面,成箱成箱地购买。果蔬类常常是准备耐放的蔬菜,比如土豆几十斤、包菜几十斤,还有西红柿、黄瓜、莴笋、四季豆、白菜、洋葱等,干货如木耳、粉丝等。

水果基本是苹果,偶尔加梨、橘子,这取决于要去的考察区和季节。冬季天寒地冻,水果基本冰冻,队员也无从下嘴。肉蛋类主要是猪肉、鸡肉、羊肉以及鲜鸡蛋、松花蛋。副食类最复杂,主要是各种面包和饼干、各种榨菜、各种香肠,具体就是看队员自己的口味和偏好。瓜子、花生等也都会采购。

主食,毋庸置疑,是米饭和面条。它们是野外宿营期间吃的最多、频率最高的饭食,其次是馒头。这三样以及其搭配的下饭菜反复组合,就构成营地的一日三餐。

早饭一般是馒头、(米)稀饭,配合着榨菜或者凉拌菜。在西藏,馒头貌似不仅仅是大白面馒头,还有白饼子。白饼子加榨菜简直是神组合,既可以作为早餐,也可以作为赶路或者远离营地工作期间的简餐。

比如在湖上,或者在某个河沟里,到了饭点,队员就地一手拿着温凉的干饼子,一手拿着流着黄油的酸辣海带丝,别提多美味了。

午饭可以是米饭,可以是面条。面条基本是挂面,师傅在高压锅里煮好了面,在炒菜锅里准备西红柿鸡蛋汤或者臊子汤之类,有时也炒菜。

晚饭,一般是米饭,配合几个炒菜。这炒菜自然是值得期待的。因为人多,并且白天干了一天活,晚饭会吃得多,做饭的师傅常常准备三四个菜,两荤一素一汤(有的话),或者一荤两素一汤。

具体的做法要看不同的师傅,一般最常见的是西红柿炒鸡蛋、回锅肉、酸辣土豆丝、爆炒包菜、炒白菜,称得上硬菜的是土豆牛腩、土豆炖鸡、土豆炖肉、土豆红烧肉、葱爆羊肉,再给力点就是手抓羊肉、羊肉萝卜汤。炒菜是几个花样轮流组合,可能两天就得重复一次。

副食品是野外科考的必需品,打个形象的比方,它们就是野外生活的“维生素”。赶路时,我们需要副食,哪怕一块饼干、一个麻花、一个棒棒糖;湖上工作时,我们需要副食,哪怕一个面包、一包方便面、一包榨菜。

还有,当天气不好时,队员们无聊地在帐篷里侃大山、吹牛皮、打牌,也需要副食,哪怕是瓜子、花生、辣条。半晌不夜,大家偶尔觉得嘴巴缺点啥,也会找点副食吃。而瓜子、花生应该是队员喜吃乐闻的副食品,在帐篷里,在赶路的车里,在飞驰的船里。

就饭食风格、口味、类型来说,这主要看厨师或者做饭的师傅。比如西北的师傅(青海或甘肃)做饭,最拿手的是青海面片、西红柿鸡蛋面、臊子面或炒面。家常小炒也是会的,大菜、硬菜可能是个别师傅的本事,比如炖鸡、炖肉。

如果是四川师傅做饭,那基本是米饭加炒菜的风格多些,而且普遍偏辣。当然,炒菜的花样最为丰富,凉菜有凉拌洋葱木耳、花生米、拍黄瓜、蒜泥皮蛋等,热菜最常见的是回锅肉且豆瓣酱不可避免,汤有土豆四季豆汤、西红柿鸡蛋汤、萝卜汤等。

一言以蔽之,四川的师傅做饭口味偏辣、偏重,而青海的师傅做饭以面为主,家常小炒也还不错。

当然,由于考察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不可避免地出现众口难调,南方人不喜欢吃面,西北人不怎么吃米饭,有青海师傅不吃芫荽,汉族师傅不吃酥油茶,等等。不过,偶尔有藏族小伙带着糌粑、煮起藏茶,队员们纷纷顺带分享,体验一下藏餐,也是一件快乐而令人回味的事情。

除了与做饭的师傅相关外,野外宿营期间的“食”有时还带有惊喜。这体现偶然性、稀罕性、突然性。比如,某天不知谁提议包饺子,于是激起了大家的兴趣。我自己经历过两次野外吃饺子,一次是2016年10月底在唐古拉山南部一个湖边营地,大家齐上阵,晚饭包饺子,不亦乐乎;一次是在2017年6月在色林错科考营地,大家包饺子。这需要打鸡血般的兴致。

再比如,进山之前就设想了一次野外吃火锅,于是提前准备了火锅底料。大家选择一个不错的日子,午饭或者晚饭,围着猛火灶,将准备好的羊肉、牛肉、蔬菜(土豆片和白菜之类)下锅,看着红汤黄汤咕嘟嘟煮着,温暖而欣慰。还有,赶路走到深山老谷中,穷乡僻壤,居然有烧烤,大家就地吃一顿自助烧烤,尽管肉片里带着浓浓的熏烟。

或者,在无人区边上,遇见一户牧民,我们拿自己的物品去交换一只羊,也有购买宰杀好的,大家接下来三四天与“羊肉”为伴,手抓最棒,其次炖汤,再次炒菜。

然而,从吃饭体验来说,野外生活意味着喜忧参半、辛苦。对于固定一处的扎营式考察活动,队员日子相对安稳,但常常是一日两餐,即早饭和晚饭,午饭是没有的。

对于流动式考察活动,考察点多,要经历很多地方,村镇、县城、荒野、无人区,有时一天一顿饭,有时一天两顿饭,饥一顿饱一顿。

比如2018年8月湖泊测量队在昂仁县宁果乡的藏茶馆连续两天住宿,没有午饭,连吃了四顿泡面……本以为第三天能赶到措勤县,结果午夜迷失道路,露宿在扎日南木错北岸的荒滩。

总体上,野外考察期间,队员都会体验到饥饿,所以进城或者扎营后的晚饭,大家狼吞虎咽,不管是面条还是米饭,当然最期待的是“肉!肉!”我是深刻体验到转湖的辛苦,自称藏北野人,队伍辗转山中超过十五天,就像野狼群一样,浑身脏兮兮,吃饭都要“肉”,再不济也加点牛肉罐头吧。

毕竟,野外考察需要频繁装卸车,各种考察设备全部靠男生们的体力,消耗很大,一旦营养不足或者吃不饱,大家干活就没力气。因此,野外流动式考察,存在吃素(包括零食)吃腻了的体验,总想吃肉。但肉是有限的。

相反,还存在另一种情形,即西藏腹地基本是牧区,当地百姓放牧牛羊,对于科考队员而言,在山里获得肉食品(羊肉)比蔬菜要容易得多,结果導致大家吃羊肉吃腻了,普遍缺维生素,嘴唇干裂。队员进城后看见绿色蔬菜,眼睛直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野外科考期间,营地的晚饭中,队员常常会喝点酒。开饭之后,大家先饕餮一番后,开始举杯欢笑,把一天赶路的疲惫赶走了,把湖上遇见的惊涛骇浪忘记了,总之,别提多舒坦了。

猜你喜欢

副食晚饭炒菜
晚饭后健走锻炼有什么好处?
第一次炒菜
作文如炒菜
外卖小哥炒菜,是赞还是弹
晚饭以后
东莞市果菜副食交易市场
东莞市果菜副食交易市场近期价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