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亚洲龙鱼(金龙鱼)初探

2020-11-19李东宇潘志刘旭成张孟才

中国水产 2020年9期
关键词:病鱼饵料水体

文/李东宇 潘志 刘旭成 张孟才

本试验利用工厂化循环水系统开展亚洲龙鱼(金龙鱼)成鱼的集约化试验养殖,对亚洲龙鱼在工厂化循环水模式下的饲养方式、水质调节、疾病防控、日常管理等养殖技术要点进行总结,为今后亚洲龙鱼的工厂化大规模养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同时对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亚洲龙鱼,学名美丽硬仆骨舌鱼(Scleropages formosus),隶属于骨舌鱼目、骨舌鱼科、坚体鱼属,是起源于石炭纪时代的古老硬骨鱼类,具有“活化石”之称。亚洲龙鱼体型优雅、色彩艳丽,游动时气势磅礴、雍容华贵,阳光(灯光)照耀下其鳞片五光十色、极具美感,加之其形态酷似中国神话中的龙,具有吉祥如意的象征,深受观赏鱼爱好者的喜爱,被誉为“热带淡水观赏鱼之王”。

我国亚洲龙鱼的市场供应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相关的养殖繁育技术也被国外封锁,目前国内亚洲龙鱼人工繁殖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其人工养殖模式也仅仅局限于池塘或水族箱养殖。本试验利用建立的工厂化循环水系统首次开展亚洲龙鱼(本文专指金龙鱼)成鱼的集约化试验养殖,对亚洲龙鱼在工厂化循环水模式下的饲养方式、水质调节、疾病防控、日常管理等养殖技术要点进行总结,为今后亚洲龙鱼的工厂化大规模养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同时对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工厂化循环水系统的设计与建立

(一)循环水池的基本情况

本试验场地为总面积约1000m2的控温车间,单个循环水池材质为钢筋砖混结构,养殖区规格为4.2m(长)×3.0m(宽)×1.0m(深)。鱼池内外用防渗水泥抹平并刷上油漆。池底中间和池边设有进排水管道,池底四周设有增氧管道,池子上方设有龙鱼防跳网。养殖用水来自车间的高位蓄水池且经过超过滤装置、温控装置和消毒处理。

(二)循环系统的设计及滤材种类和作用

1.循环系统的设计

本试验循环水池的设计遵循连通器原理。养殖区的水体通过排水管道与单独设立的排水槽相连通,而排水槽又与养殖区左侧的侧过滤水槽相连通,在侧过滤水槽的末端设有流量12000L/h的小型潜水泵作动力,将侧过滤槽的水体抽进顶过滤的滴滤装置,水体经过顶过滤后再回到养殖区中,养殖区水位升高后由于水体压力作用再度进入侧过滤和顶过滤从而完成水体循环。

2.滤材的种类和作用

本试验的过滤装置主要包括侧过滤和顶过滤两部分。侧过滤在养殖区的左侧,采用3级过滤格,依次放置生化过滤棉、热熔生化棉等过滤材料和潜水泵。其中,生化过滤棉作为第1格过滤材料,热熔生化棉作为第2格过滤材料,均是平整叠加5层。第3过滤格设置潜水泵,用以将侧过滤后的水体抽提到顶过滤的滴滤装置中。侧过滤区的体积占养殖区总体积的1/3。顶过滤是一个12层的滴滤装置,从上到下依次布设有生化过滤棉、热熔生化棉、活性炭石、细菌屋等过滤材料,每种过滤材料布设3层,同时在装置的溢流区布设有紫外消毒灯和溢流K3工况,需过滤的水体从上到下依次过滤后流回到养殖区。

本试验所用各种滤材因其结构和成分不同而各有特点。生化过滤棉和热熔生化棉属于软性滤材,可作为1级过滤材料用于将水体中的粪便、残饵等各类悬浮物过滤掉,保障后续过滤水体的清洁度,因此要保持清洁。活性炭石可作为第2级过滤材料,其吸附作用可以除去水体中的氯离子,也可吸附色素分子、药物残留、有害物质等。活性炭石随着使用时间增加其吸附作用逐渐减弱,需要定期更换或重新活化,以保障其过滤效果。细菌屋是烧结类密孔滤材,其气孔非常微细,材质可附着高密度的硝化细菌,是培养硝化细菌的优质滤材,用于消化分解水体中的氨氮以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紫外消毒灯可以杀灭水体中的有害细菌和病毒,溢流K3工况可以起导流、消声和增加水体溶氧的作用。

(三)供氧系统、恒温控制系统和水质监控系统

车间供氧装置是组合式涡轮风机,分别为3.0kW和2.5kW,放置于高于车间的地方,避免水体倒流进入设备。空气通过预埋管道进入车间养殖池的池底增氧管道,从均匀分布出气口给水体增氧,同时各池设有阀门以控制供气量。车间恒温控制系统采用空气源热泵作升温恒温设备,每个热泵功率45kW,开动后可以维持车间内养殖池水温在26℃~30℃之间,各池中还设有恒温加热棒,用于辅助保持水温。水质监控系统包括探测头、数据传输线和电脑等设备,可实时监测养殖水体的温度、溶氧、氨氮、pH值等水质指标,用于辅助亚洲龙鱼的养殖。

二、亚洲龙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一)前期准备

1.循环水池的准备

养殖前期,用消毒液对过滤区、养殖区以及各种滤材进行消毒清洗,然后将各种滤材按过滤级别依次平铺叠加或装袋(尼龙绳网袋)码放于侧过滤槽和顶过滤滴滤装置中,最后将养殖池放入经超过滤装置、温控装置和消毒处理过的水体并进行24h循环,以检验循环系统的稳定性。

2.循环水体硝化系统的建立

循环系统稳定后,按养殖水体的总体积放入适量硝化细菌(干粉或溶液,具体按产品说明书使用),同时放入十几尾经2%~3%盐水浸泡过的鹦鹉鱼,每天正常投饵,使鹦鹉鱼正常摄食和排泄,促进循环水体硝化系统的建立。此过程需要20天左右。

3.放养前准备

养殖池硝化系统建立后,放养亚洲龙鱼之前,将鹦鹉鱼尽数捞出,清除池底残留的杂质并换一半水,然后调节水体温度在28℃左右,水体pH值稳定在弱酸性。

(二)引种放养和雌雄鉴别

1.引种

本试验共引进20尾亚洲龙鱼成鱼,其体色艳丽、泳姿灵活,眼睛明亮有神、鳍条完整舒展、胡须整齐笔直、鳞片光泽无脱落。规格在45cm~50cm之间,用渔用尼龙袋充氧运输,袋内添加适量的运输保护制剂以保障其存活率。

2.放养

鱼种运输到场后,将装有亚洲龙鱼的运输袋放入准备好的循环水池中平衡温度,并分5次将少量池水注入运输袋中,每次间隔10min~15min,以让亚洲龙鱼逐渐适应水质环境。若龙鱼无任何不良状态,则轻缓地将龙鱼带水倒入养殖池中,并密切观察龙鱼状态,以便出现问题及时补救。本试验引进的20尾亚洲龙鱼全部放入1个循环水池中饲养,实践经验表明,养殖水体不大时,亚洲龙鱼需单独饲养,较大水体时可集中饲养,不合适的养殖密度会激发龙鱼的领地意识,导致互相争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雌雄鉴别

本试验引进的亚洲龙鱼中,包含雄鱼5尾,雌鱼15尾。亚洲龙鱼的雌雄鉴别主要采用外部形态进行鉴别,其准确率不能达到100%。目前,龙鱼业界比较认可的是通过脸型鉴别雌雄,即年龄相近且达到性成熟的亚洲龙鱼成鱼,从正面观察其雄性个体下颚突出且向两边扩张,而雌性个体则没有以上特征进而更显嘴部较尖。此方法以雄性龙鱼嘴部含卵孵化幼苗的生物学特性为依据,具有较高的雌雄鉴别准确率。

(三)饲养方式和饵料种类

1.饲养方式

亚洲龙鱼成鱼的饲喂原则是定时定量、低频少喂,其目的是保持体形和健康。成鱼每天饲喂1次饵料,每次少量多次分食投喂,尽量使每条鱼摄食均匀且不要喂太饱,以饲喂后无残饵为标准。亚洲龙鱼在新的饲养环境中,需停食1个~2个周,随着对环境的逐步适应,其食量会逐渐增大。遇到水质突变、状态不佳或用药情况,可减少投喂量或停食一段时间,以减轻鱼体肠胃负担,促进鱼体机能恢复。此外,在饲喂过程中随时观察龙鱼摄食情况,如发现食欲不佳、摄食量减少、身体明显瘦弱等现象,需及时捞出病鱼判断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

表1 亚洲龙鱼饵料作用和处理方法

2.饵料种类

亚洲龙鱼不同生长阶段对饵料种类的需求有所不同,成鱼阶段的饵料要做到营养均衡,以保障龙鱼的体形和健康。本试验饲喂亚洲龙鱼成鱼的主食选用冰鲜鱼、虾肉或泥鳅,活饵选用麦穗鱼,并结合少量饲料作为功能性零食,以补充主食所缺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饲喂的饵料需要进行人工清洗、切段(块)、消毒等处理才能进行投喂,防止饵料携带致病源,具体饵料作用和处理方法见表1。

亚洲龙鱼应采用多种饵料搭配轮换饲喂的方式,以保障鱼体的营养均衡。定期投喂活饵可以激发龙鱼的摄食欲,锻炼其爆发力,强化尾部,舒展后三鳍。此外,偶尔可以投喂蟋蟀、蚂蚱等昆虫或大麦虫作为零食,以丰富龙鱼的饵料结构,促进龙鱼摄食兴趣,但长期投喂可造成龙鱼挑食的恶习。

(四)日常管理

1.换水吸污

本试验虽然采用循环水养殖亚洲龙鱼,但还需定期进行水体更换,适当的换水频率和换水量可以有效促进龙鱼自身生物调节、促进改善不佳症状、机能自我恢复,具有预防和治疗初期鱼病等作用。本试验每周换水1次,每次换水1/3量,其中换水和吸污同时进行。如龙鱼状态不佳,可采用多次少量的换水原则,即每周3次,每次1/5量左右,以降低龙鱼对水质变化的应激反应。亚洲龙鱼对温度突变特别敏感,短时间大幅度的温度变化会导致龙鱼机体出现应激,诱发疾病,甚至可导致其死亡。本试验养殖用水源于车间高位蓄水池且经过超过滤装置和温控装置处理,可保障换水时新旧水温差距不超过2℃。另外,每次换水、吸污等人工操作后,可泼洒适量多维以缓解龙鱼的应激反应。

2.水质调控

本试验水质调控的原则是营造亚洲龙鱼原生态的自然水质环境,其采用水质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水质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应调控。本试验水体温度恒定在28℃左右,外界温度突变时可采用恒温控制系统或池中加热棒保持水温。水体pH值稳定弱酸性,水体溶氧保持5mg/L以上。如发现水体氨氮有升高的趋势,可以泼洒适量的降氨氮类水质调节剂进行辅助调水。

3.光照调控

光照是亚洲龙鱼诱发和保持体色的必要条件之一。本试验中,在循环水池顶部设置一个可调节的灯光源,每天保持6h~10h的光照时间,以保障龙鱼艳丽色彩,提升观赏价值。

4.日常巡池

试验养殖期间,每天需早、中、晚各巡池1次。主要观察亚洲龙鱼的活动状态和游泳姿态是否正常,如有离群独游、懒游趴池、体色黯淡、身体瘦弱等情况的龙鱼需及时捞出判断原因;饲喂时观察亚洲龙鱼的摄食积极性和摄食量,如有摄食欲望和食量下降的龙鱼需及时捞出判断原因;巡池时观察水体水质,如有浑浊、异味等情况需及时换水或进行水质调节,同时判断水质变坏的原因;巡池时如有死亡龙鱼需及时捞出,判断死亡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5.滤材清洁

本试验循环系统的各种过滤材料需定期更换、清洗或活化,以保障水体的过滤效果。其频率可视滤材形态、滤材通透性、龙鱼状态、水质变化等因素而定,一般生化过滤棉、热熔生化棉等一级过滤材料需每月清洗1次,活性炭石等二级过滤材料需每2个~3个月更换或活化1次,细菌屋和溢流K3工况可视通透性进行部分清洗。

6.设备维护

日常巡池时,观察水体循环系统、温控系统、供氧系统、水质监测系统等是否正常运行。定期检查潜水泵、鼓风机、热泵、加热棒、水质探头等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修理或更换有异常的设备。

(五)疾病防治

亚洲龙鱼对疾病有较强的抗逆性。养殖期间,只要保持水温恒定在适宜范围内,同时供给适量营养全面且卫生的饵料,并保证循环系统正常运行使水质达标,亚洲龙鱼就不易患病。因此,本试验亚洲龙鱼的病害防治要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具体预防措施如下:①定期对车间高位蓄水池水体进行消毒,防止疾病源由水体传入养殖池;②定期对捞网、水盆、吸管等渔用工具进行消毒,防止鱼病交叉传染;③循环系统中的紫外消毒灯经常性开启,以保证对养殖水体中病毒、细菌的灭杀作用;④饲喂龙鱼的饵料需进行消毒处理并清洗干净,防止疾病源由食物摄入鱼体。几种常见亚洲龙鱼问题和疾病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如下。

1.亚洲龙鱼常见非疾病性问题

亚洲龙鱼常见非疾病性问题包括趴缸(池)、拒食、掉眼、兜嘴等,这些问题仅仅对龙鱼的外观有所影响,降低其观赏价值,对龙鱼的健康并无太大影响。

(1)趴缸(池):亚洲龙鱼趴缸现象十分常见,多数由于周围环境、水质环境的剧烈变化导致龙鱼精神紧张所致,其在环境和水质稳定后会逐渐好转。但是,如果龙鱼长期趴缸,则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初期症状。

(2)拒食:亚洲龙鱼拒食的原因可能是环境、水质的剧烈变化,长期单一的饵料结构,以及缺少竞争机制导致的。在保持水质环境稳定并增加饵料丰富度后,龙鱼一般可自行恢复摄食。另外,和其他龙鱼类混养(如银龙鱼)也可激发龙鱼竞争意识,进而促进龙鱼的摄食。但是,长期拒食且体色黯淡、身体瘦弱的龙鱼,可能是由于消化类疾病导致。

(3)掉眼:亚洲龙鱼掉眼指的是龙鱼眼睛向下斜视不能自行调整,可能是顶部光照过强导致的。龙鱼掉眼可以采用调整光照强度,保持环境光照均匀来进行缓慢调整,严重掉眼的龙鱼可以采用封缸或手术矫正。

(4)兜嘴:亚洲龙鱼兜嘴是由于上下颚生长不同步导致的。轻度兜嘴可以通过对龙鱼饮食营养的调节促进其缓慢恢复正常,如补钙或补充维他命等。严重兜嘴的龙鱼可以采用手术矫正。

2.亚洲龙鱼常见疾病

亚洲龙鱼常见疾病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如下。

(1)眼球白浊症:病鱼眼球蒙白、浑浊,其病症是由于水质恶化导致的。建议及时更换水体并对病鱼用2%~3%盐水多次浸泡治疗,同时保持水温28℃以上。

(2)脂肪肝病:病鱼体色发白、离群独游、腹部膨大,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液体流出。解剖显示其肝部肥大且呈暗红或黑色,肠胃空无食且有黄色液体,病鱼因长期不进食而死亡。其原因是长期投喂高脂肪含量的饵料所致,建议调整饵料结构,注意营养均衡。

(3)烂鳃、烂尾病:病鱼鳃部、鳍部或尾部组织溃烂坏死、鳞片脱落、充血肿胀,其病症是由于水质恶化引起的细菌或寄生虫感染所致。建议进行水体消毒,并对病鱼用2g/m3的呋喃西林溶液、2ppm大庆霉素或土霉素溶液多次浸泡治疗。

(4)竖鳞病:病鱼鳞片竖立,鳞片基部水肿,用手轻压渗出液即从鳞下滋出,鳞片极易脱落。其病症是由于鱼体受伤外加水质恶化引起的细菌感染所致,建议进行水体消毒,并对病鱼用2%~3%盐水或龙鱼专用日本黄粉多次浸泡治疗。

(5)败血症:病鱼体色发黑,其眼眶、口腔、鳃部、鳍基部及皮肤均伴有出血点,解剖显示病鱼多处内脏也均有出血症状。该病由一种革兰氏阴性菌爱德华氏菌引起,分为急性症和慢性症。急性败血症一旦发病,病鱼会迅速死亡;慢性败血症建议进行水体消毒,并对病鱼用龙鱼专用防治败血症药剂以每100公升水体10mL的浓度连续浸泡治疗,同时保持水温30℃以上。

(6)肠炎症: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身体瘦弱,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或血脓流出,解剖显示病鱼肠道充血发炎,肠管呈红色,肠内无食物且有黄色液体。该病是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感染所致,在水质恶化、投喂变质饵料时容易诱发此病。建议进行水体消毒,并保持水温30℃以上,对病鱼用大蒜素、三黄粉、土霉素等药剂做成药饵(含药量0.2%~0.3%)投喂治疗。

(7)白点病:病鱼鳃部、鳍部等出现白点或白色脓泡,其精神涣散、漂浮于水面很少活动。该病是由小瓜虫寄生所致,建议保持水温在28℃以上,并对病鱼用2g/m3的亚甲基蓝溶液连续浸泡治疗。

(8)水霉病:病鱼体表有白色棉毛团覆盖,体表粘液增多,焦躁不安,食欲不振。该病是由于水温突降或鱼体受伤引起的真菌感染所致,建议对水体进行消毒并保持水温在28℃以上,对病鱼用2%~3%盐水每天浸泡1次,每次5min~10min。

三、总结

本试验利用建立的工厂化循环水系统开展亚洲龙鱼成鱼的集约化试验养殖。在近5个月的养殖期间,有2尾亚洲龙鱼因环境、水质突变引起病症,救治无效死亡,其养殖成活率达90%。存活的亚洲龙鱼发色较好、鳞片光泽,龙须笔直整齐,眼睛明亮无下视,鳍条平直无开裂,表明工厂化循环水系统集约化养殖亚洲龙鱼成鱼具有可行性。本试验总结的亚洲龙鱼相关技术为今后亚洲龙鱼的工厂化大规模养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同时对我国休闲渔业发展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病鱼饵料水体
加州鲈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香饵
香饵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农村污水处理程度探讨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本市达到黑臭水体治理目标
裂唇鱼
藤——致树及其它
四招防止金鱼长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