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2020-11-19邓泽珍
邓泽珍
贵州省黄平县谷陇中学
一、加强启发引导,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得吐沫横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没有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自然无法很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新课改要求当前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恢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创设启发性的课堂情境,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进而培养出学生思维上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主动参与到日常教学中去。
上述的课堂教学情境既能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又能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学生思维上的积极性会带动学习行动上的积极性,进而以活跃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会日益增强,学习状态会逐步变好,课堂学习的效果也会日益明显。明显地启发与引导,是教师以学生为基点,以他们的认知为教学的起点,以他们的情感作为课堂的引子,促使他们不断地生长。
二、增加融会贯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将教材上的知识点掌握得很好,但一到实际运用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其实不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而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通过一定的情境帮学生看到知识点之间的交互性和连贯性,没有帮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梳理,学生感受不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没有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框架,自然也无法灵活地运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因此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拓展性的情境,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广阔性,让他们游刃有余地应对日常学习生活。
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例,在七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老师已经讲了有关校纪校规的内容,在校园里学生是需要遵守校纪校规的,在社会中学生也需要遵守相关规则。学这一课时就可以将校纪校规的内容和社会规则的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情境下的规则要求,切身感受会拓宽学生的思考方式,学生会从校纪校规思考到社会规则,再通过合理的思考到国家的法律法规。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进行更广阔的思考,会逐步提升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拓展性的课堂教学情境既能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视野,还能增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涵。教师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恰当的扩展不仅能更高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对教材上知识点的联系有更加清晰地了解,他们在知识点的实际运用中也能够得心应手。融会贯通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有一桶的活水,这桶水,有各方面的认知,有多方面的能力,更有教师的经历与体验。高明的教师能将这桶水进行调和,以适和他们的生长。
三、促进探究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之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很少会涉及知识点的专项学习,很多时候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或事件进行专项研究学习的意识,学生在课堂上做的更多的是听课、记笔记,师生都是以一种较为机械的状态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与学。在这样的教学状态中,学生的日常学习会停留在很浅显的表面,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逐渐下降,缺乏一定的能动性和深刻性。要想改变学生这样的学习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各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设计一些专项式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对专项进行研究挖掘的过程中培养出思维上的深刻性。
以理解权利义务为例,初中生对于权利和义务这两个概念没有清晰的认识,传统的课堂老师会让学生背义务有哪些,权利有哪些。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对这些重要概念的理解,学生沉浸在记笔记、背笔记的氛围里会慢慢没有思考的意识,而这些知识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又比较重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较为精细的预习,课堂上就可以以专项式分组答题得分的模式让学生进入思考。题目可以是教师提前准备好的一些词条,让学生抢答哪些是义务、哪些是权利,说出答案后还要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深刻思考,让学生知其然的同时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能不断培养学生思维上的深刻性。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是简单的思想品德课,也不是传统初中课堂教学概念里的副课,而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的重要课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课堂情境来激发学生思维的不同特性,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慢慢形成多元化的思考方式。优秀的思维品质一旦养成,学生后期的学习就能更加高效轻松,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引导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具备优秀思维品质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地掌握好各个学科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