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于文,济世经邦
——钱超尘《俞曲园章太炎论中医》评介
2020-11-19钱沛涵
钱沛涵
乾嘉学派,是清朝乾隆嘉庆时期的考据学派,代表人物有戴震、惠栋、王念孙、段玉裁等。他们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校勘经书、史籍和诸子,解释经义并考证历史地理、天文历法、典章制度及文字音韵等,对中国古典文献的训诂考据有重要贡献。及至近代,尤其道光以后,清王朝内忧外患,伴随西方列强殖民主义势力入侵的还有西方的科技与文化,古老的中国面临“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值此衰世,俞樾、孙诒让等人不仅醉心于朴学,同时致力于发展 “济世经邦” 之学。同治、光绪以来,章太炎重倡顾炎武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之政治主张,为清末民初的民主革命运动增添光辉一笔。
近代朴学历久弥新,人才辈出,太炎先生师从俞樾,而黄侃则师事太炎,文脉不绝,梯梁后世。章黄之学是乾嘉学派二百年上下求索的时代见证,更是清代朴学臻于至善的一面旗帜。《俞曲园章太炎论中医》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其立足经典,考据翔实,援引周密,兼论家国情怀,注重博学相通。本书是钱超尘先生作为“章黄再传弟子”,继承章黄之学的重要著作。“博学于文,济世经邦” 是我初读本书,从钱老对俞曲园、章太炎二位先贤医论分析中得到的启示。
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为俞曲园《废医论》的实质及其他,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章太炎先生论《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第四章和第五章为章太炎先生论王叔和及《脉经》与《金匮玉函经》版本。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的深刻总结,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古代中医药学是当代中医药学发展与创新的理论土壤。中国古代中医药学的经典著作是中医药学经历数千年而传承不辍的典型载体,钱超尘在书中对俞曲园和章太炎二位先生在《黄帝内经》与《伤寒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了全面梳理及详细介绍,深刻诠释了研究古代中医经典就是大力弘扬我国独特而优秀的中医文化资源,使其成为 “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一、立足经典,审证旧疑
俞樾不仅是清末的朴学之宗,在中医文献领域同样建树颇丰,如校诂《素问》总计四十八条,均有真知灼见。俞樾著有《读书馀录》,校勘古书七十余部,收于《春在堂全书》之《第一楼丛书之七》,《内经素问 四十八条》仅为其中之一。1924 年裘元庆辑《三三医书》时收录其中,更名《内经辩言》。俞樾以王念孙、王引之等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在训释文字假借方面也造诣颇深。俞樾认为:“治经之道,通假借尤为重要”。《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中含有大量假借字,俞樾将其总结为“三科”,即三类,一为“文省”,二为“文增”,三为“文异”,总此三科,分为五类,假借之例,亦略备矣。
章太炎先生在经史和诸子学说的成就斐然,其在中医文献的研究方面同样贡献卓著。在众多中医经典中,章太炎先生最为注重《伤寒论》。
自方有执首倡 “错简重订”,和者竞起,百家争鸣,面对如此激烈的学术纷争,章太炎旁征博引,撰写多篇文章予以驳斥,坚定指出王叔和并未 “肆逞私见,窜易章句”。章太炎在《答张破浪论误下救下书》中云:“夫叔和之误,在其序例强引《内经》一日传一经之说,与本《论》义不相涉,而不在其编次论文。若夫自我作古,变异章句,反以叔和为误编者,此犹宋儒颠倒《大学》,以旧本为错乱也。”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将林亿校勘之语尽数删去,对王叔和按语则部分剟削,章太炎以日本堀川济《翻刻宋版伤寒论》为参照,将王叔和所增按语逐条寻出,检录 “明源流、较同异”“疑非仲景方、疑非仲景意”,总计11 条,确证王叔和并未“窜乱经文”,为仲景学说的保护性继承作出重要贡献。
二、考证精详,反本溯源
章太炎先生对《伤寒论》的考证注重解决历代悬而未决的重点难点,以下仅举一例。
考证中医古籍的成书时代是明确中医文献源流的第一步,章太炎先生以官修正史目录为准绳,以民间野史目录为补充,系统而缜密地梳理《宋本伤寒论》的版本流传史。阮孝绪《七录》著录之《辨伤寒》十卷向后传承分为两歧,一为隋本,一为梁本。隋朝避文帝杨坚名讳 “坚” 字,改 为 “鞕”“固”(如 “坚 瘕” 改 为 “固瘕”),通称避隋讳者为 “隋本”,此为一岐。另一岐不避隋讳,收于《千金翼方》卷九卷十者是,通称此本为 “六朝本” 或 “梁本”。章太炎先生《伤寒论单论本题辞》:“盖孙氏所据为梁本,继冲所献亿等所校者为隋本,故一不避隋讳,一避隋讳也。”及至唐代,朝廷以隋本《伤寒论》为医官选拔考核教材之一,《唐会要·医术》:“自今以后,各试医经方术策十道、《本草》二道、《脉经》二道、《素问》十道、张仲景《伤寒论》二道、诸杂经方义二道。” 后北宋校正医书局以隋本为底本翻刻,分大字本与小字本两种,明赵开美据小字本摹刻,流传至今。章太炎先生所考,端绪分明,纲举目张,为后世研究《伤寒论》的渊源流变提供了有益借鉴。钱超尘在此基础上各处寻访赵开美辑刻《仲景全书·宋本伤寒论》之版本与藏书地,并绘制了《伤寒论版本传承表》,附于书中。
三、博学于文,济世经邦
近代百年以来,中医药发展屡经沉浮。中西医 “科学”之争、中医存废之争一直延续至今。自俞樾首倡“废医论”之说后,“废医存药”的思想在近代快速发展,这篇文章使当时抱有“废弃中医”思想的人,找到作为废除中医的“理论”依据。俞樾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连遭闵凶,其《百哀诗》云:“是岁八月,太夫人小祥礼成,内子之殁,亦已百日”,在悲痛激愤下迁怒中医,撰写《废医论》。钱超尘从俞樾的生活经历与时代背景出发,以《废医论》的内容为依据,从章太炎先生对《废医论》的评价为依归,客观全面地指出 “废医论的基本思想不是毁弃、消灭中医,而是‘救时俗之违经,复歧雷之旧贯’。” 钱超尘认为,俞曲园写《废医论》,考其本意,意在推动三部九候诊脉法的继承与发扬,非在消灭中医,“先师发愤作论,以三部九候之术哗饬医师”。“哗饬” 者,高声告诫也,俞樾意在使当时中医知三部九候法的真正理论与正确实践,不能只知寸口而不知其他。
范仲淹有言:“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钱超尘在书中多次提到,章太炎先生作为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其始终将中医作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认为中医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健身强国的深刻内涵。章太炎先生耳顺之年匡时救世的革命精神仍旧壮烈,其讲授国学,用国学精神培养人民的爱国情怀,大力培养挽救民族危亡的国士。“章氏国学讲习会” 和《制言》杂志一同创办于1935 年9 月,距离章太炎先生辞世仅九个月,但先生依旧亲与其事,主讲课程。在因反对封建帝制面临清廷追捕时,太炎先生不改其志,即使出走日本仍旧治学读书;在因坚决反对袁世凯复辟时,即使被幽禁于北平仍旧讲授国学。故黄侃曾评价道:“(章太炎)先生懿行至多,著述尤富,文辞训诂,集清儒之大成;内典玄言,阐晋唐之遗绪;博综兼擅,实命世之大儒。”
回首近代,从1912 年北洋政府制定《壬子癸丑学制》,里面完全把中医排除在正规教育体系之外,到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一致通过了余岩(字云岫)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障碍案》提议,此后连在报纸上介绍中医都是违法的,民间建立中医学校也一概禁止。再到1950 年8 月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余云岫提出了要将中医 “改造” 成西医,他还提出了一个 “处理旧医实施步骤” 的方案,包括要处理现有的 “旧医”;要对现有的 “旧医” 进行登记改造,实施补充教育;还不准成立 “旧医学校” 等。斗转星移,中医药走过了风雨沧桑的历史。
展望未来,中医药正以崭新的面貌和昂扬的姿态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重要力量,并日益显现出促进人类健康福祉的巨大价值和作用。中医药学是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生命科学领域结出的瑰丽果实,我们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科学自信,明确并发扬中医的独特文化价值与内涵。钱超尘师从训诂学家陆宗达先生,博综文献,长于小学,笔耕不辍,传道授业之余,周览篇籍,本书取俞曲园《废医论》、章太炎《医论集》(见《章太炎全集》第八集)反复研考,向读者展示了中医经典在医学、文字学、音韵学等方面的多重价值,作为回顾俞曲园、章太炎先生对中医乃至国学的论述和他们在当时所处的风云变幻的时代里的贡献与成就,有助于推动中医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融合发展,深刻总结中医学漫长历史中的经验教训,对当代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具有非常积极和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