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民俗视阈下新疆少数民族电影《生死罗布泊》评述

2020-11-19

名家名作 2020年9期
关键词:罗布罗布泊民俗

杨 超

《生死罗布泊》讲述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一支由8 人组成的新疆地质科考队,在 “罗布泊” 为国家寻找钾盐的故事。这部影片拍摄于2012 年9 月,获得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 奖。影片的最大亮点贵在 “真”,真人真事改编,真情实感流露,尤其是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真实展现。

导演将影片的拍摄地点选在 “罗布泊”,这个地方承载了古丝绸之路上楼兰的文化意境,同时也是西北大漠荒凉、渺无人烟空旷的悲愁所在。影片的开头,一望无垠的沙漠配上悠扬、婉转的木卡姆曲调,展现少数民族汉子荒漠一般坚忍、果敢的性格,影片无论是内在蕴意还是外在形式都契合了影视民俗的内涵。

一、民俗与影视民俗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①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第1 页。它外在表现为人的诸多行为方式和生活模式,内在则是由内在惯性沉积凝聚而成的一种民间群体意识,它包括特定的人生理念、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民俗兼有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的双重特征,渗透于人的物质和精神领域方方面面。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说:“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相应的社会风俗。”②钟敬文:《民俗学与古典文学》,载《钟敬文民俗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第260 页。可见,每个人都不能脱离民俗而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民俗的滋养。

影视民俗是一门运用民俗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影视艺术批评的学科。它通过镜像揭示出影视作品在创作、欣赏和研究中的特有规律和特征。

二、饮食民俗的新疆影像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饮食习俗是人们物质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习俗之一,因而得到了世界各国影视艺术家们的青睐,在各国抑或是各民族的影视作品中都表现得十分丰富,让人垂涎欲滴。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影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馕

影片中数次出现了吃馕的场景,并且每次出现的馕都不一样。馕是新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也是数千年来民族精神和生命力的象征与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馕的种类很多,按照口味可分为甜馕、咸馕和肉囊;按照大小薄厚可分为艾买克馕(馕中之王)、托卡西馕(和杯口差不多大的小馕)、格吉德馕(中间有洞的最厚的馕)等。吃馕的时候馕面朝上,掰开分食,不能浪费馕也不能朝馕吐唾沫等。这些饮食习俗和规范在影片中也可以一瞥端倪。在举办婚礼时,新婚男女要分食馕和咸盐,预示今后的生活和和美美。关于馕的谚语与俗语很多,如:肚子里有馕,胳膊上有劲;勤劳者的馕香,懒惰者的命香;掰开的窝窝馕不复原;馕是信仰,无馕遭殃等。最早有馕的记载出现于公元11 世纪的《大词典》中,之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我的探险生涯》中也提到了这种香甜可口的 “烤饼”。③斯文·赫定:《罗布泊探秘》,王安洪等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第323 页。可见,少数民族食用馕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少数民族电影中自然也少不了馕的身影。

(二)烤鱼

影片中考古队一行人走入沙漠腹地,看到一片湖泊,这时队长阿西木欢快地跳入湖中,用木叉抓鱼,并给大家现场烤制。鱼一直是罗布人的主要食物,在春、夏、秋三季都用渔网和钓钩以及鱼叉和大头棒捕鱼,吃不完的晾干冬天吃。远古的罗布人不会种庄稼,也不会放牧,所以他们不懂得吃粮食和吃动物肉,烤鱼是他们唯一的美食。罗布人吃烤鱼不用咸盐,不加任何佐料,但是回味无穷。影片中阿西木抓鱼、烤鱼的方法即是罗布人生活场景在影片中的缩影与完美再现。除此之外,罗布人还有吃生鱼的习惯,下河打条鱼直接生啃着吃。这种粗犷、豪迈、简单的饮食风格与影片中罗布泊沙漠空旷、干燥的地理特点遥相辉映。

三、时空对接与民族文化意识呈现影像

影片中的主人公穿着海军衫,拿着供销合作社经济体制背景下的粮票 ,坐着解放牌的绿色吉普车在沙漠中颠簸而行,唱着当时流行的红色歌曲,吃着非常稀少的大白兔奶糖,这不禁让观众和影片中的主人公一起回到了20 世纪70 年代。影片通过镜头的切换,完美地展现了演员与观众的时空对接。

作为一部少数民族影片,必然离不开对民俗形象的忠实描写和艺术加工。要再现一个地区、民族的生活,表现民族大众的世态人情,不可能离开渗透于生活和人物活动等方面的民俗风情。艺术评论家别林斯基就认为民族性是真正成熟的艺术品必备的条件“一切这些风俗,构成一个民族的面貌,没有了他们,这民族就好比一个没有脸的人物。”①廖海波:《影视民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103 页。各个民族不同,不仅在于生活条件不同,而且还在于精神形态的不同,这种基层文化形态,奠定了一个民族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的基础,显现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因此,即使是在相似的背景之下,各民族的行为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首先,在叙事故事的选择上凸显了其民族性。影片的题材虽然依据真人真事改编,但罗布泊几千年来一直是考古学家和文人墨客前赴后继探寻宝藏的地方,也为罗布泊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清代地理学家徐松在《西域水道记》的插图中也曾表明过罗布泊的位置。不光是这部影片,还有几部类似的关于新疆科学考察与探险的影片也都把罗布泊作为理想的拍摄地点,足见罗布泊在导演心中的分量,它所影射的文化内涵能够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和猎奇心理。

其次,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凸显其民族性格。影片中阿西木招呼大家过来吃鱼,当有人问起是否要喝酒,阿西木幽默地拒绝了,他在影片中说:“酒嘛,装瓶子里水一样,喝到肚子里火一样;装瓶子里小绵羊一样,喝肚子里大灰狼一样。” 如此机智幽默的回答,引得众人捧腹大笑。影片中对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入木三分,把少数民族机智、幽默、诙谐、乐观的民族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导演能准确到位地把握住新疆的民族风情,混合了新疆味的普通话使影片的民族味儿更浓。

再次,蒙太奇镜头的不断切换,还原新疆本土特色。影片一开始就出现一望无垠、了无人烟、冰冷荒凉、寸草不生的大漠,移动的沙丘,典型的雅丹盐碱沙漠……影片中展现的画面真实再现了新疆独特的自然景观,骆驼是沙漠中标配的交通工具,影片中主人公很熟悉如何选择一匹自己满意的骆驼,还有沙漠中的红柳、湖边的白杨……通过镜头的不断切换,使观众不自觉有身临其境之感。

最后,背景音乐的使用。影片中大量运用婉转悠扬的木卡姆民歌,节奏中伴着传统乐器手鼓,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朴素悠扬,动人心弦,衬以广袤荒凉的大漠和人们在大漠那种无助的景象,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冲击,为主题赋予更深广的内涵。

四、特色地域影像

地域风俗包含了某一特定地域的民间传承文化和民间生活方式,对乡土地域文化的谙熟、领会和把握使影视作品往往呈现出鲜明、生动的地域特色。

罗布泊身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罗布泊完整保留了古丝绸之路的部分文明,也保留了它在历史上的辉煌地位。罗布泊是古楼兰遗址,在这里还可看到居民的一些用具,佛塔、古墓群,一座小佛塔上的彩绘虽经千百年,至今还可辨识,楼兰虽然在历史上只活跃了800 年便在公元4 世纪神秘消亡,1500 年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罗布人向导奥尔德克于1900 年3 月28 日又将它重新发现,因而轰动世界,被称之为 “东方庞贝城”。百年来,楼兰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探险家、史学家、旅行家研究考察的热点。楼兰探险是世界考古学界也是西域考古史上最神秘难解的古迹,罗布泊也因而享誉全球,它的神秘成为导演创作的原素材与脚本。

猜你喜欢

罗布罗布泊民俗
三千年前新疆罗布泊的神秘部落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罗罗布的狂想曲
漫画民俗
罗罗布
罗罗布
罗罗布
彭加木 拓荒罗布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