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士穷见节义 其文如其人
——浅析柳宗元柳州诗文之美德

2020-11-19

名家名作 2020年9期
关键词:希冀旷达柳州

黄 武

唐元和十五年(820),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因为柳宗元上疏唐宪宗直言愿以再贬之地柳州与友人刘禹锡调换一事而喟然长叹赞其曰:“士穷乃见节义。” 我想假若唐宪宗果真应允了柳宗元的上疏,恐怕柳州还真就与柳宗元失之交臂、擦肩而过了,也就不会让时人乃至当今柳州能吸吮进而传承弘扬柳宗元谪柳期间遗惠一方的 “明德” 光辉了,更无法感受其作为古文大家谪柳期间进行诗文创作所彰显出的 “文如其人” 之厚重美德了。

纵观柳宗元穷困潦倒的一生,其诗文创作多产于贬谪之际,而笔者虽研读不深、涉猎不广,然偏感发其谪柳期间所创作的诗文,不仅因为是其生命行将穷尽时所作,字里行间还透露着一股强烈的“生人之意”,能隐约窥见柳宗元在暮年了却了早年内心希冀的“利安元元”“辅时及物” 之志的欣然之情,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柳宗元一生为人为文秉持的操守和节义,读其柳州诗文,如同领略了其文辞之性情、人品之旷达、道德之垂范,感受了文品、人品、德行合一之美德。

下面,我将结合柳宗元诗文,尤其是柳州诗文创作,对其作为古代文人楷模之美德进行浅析说明。

一、旷达以待,不抱怨

1. 对自我生命的 “旷达”

奉诏北归,满怀 “十年憔悴” 之希冀,可 “谁料翻为岭外行”,来到了更加辽远荒僻的再贬之地柳州。在赴柳州任途中,柳宗元写了这首赠别诗《重别梦得》中有云:“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他多么仰慕陶渊明、渴望辞官归田的一种隐逸情思,可毕竟柳宗元不同于 “五柳先生”,内心仍怀有 “皇恩” 希冀,只不过较之永州时期已经微乎其微了。参透世事后,柳宗元想象着如果能做一名与友人比邻相望的 “邻舍翁”,是多么恬淡怡然之趣,不问世事,虽有些消极抗议,却更能让我们领悟到他对自我生命的一种旷达心境。事实上,这种对自我生命的旷达,早在永州时期就已显露端倪,“人生少得六七十者,今已三十七矣。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与萧翰林俛书》)由此看来,前诗中老之将至之感不仅表达了政治上的绝望已然无法挽回,更兼抒发与友人一别不知何年何月再相见之情,让其 “旷达” 的情思就更具苍劲之感了。居柳、治柳之后,细读其诗文,这种旷达之情,大都转化为遗惠一方的 “生人之意” 了。比如《柳州城西种柑橘》《童区寄传》《祭井文》等,因而,这种旷达以待不抱怨之美德在治柳利民的生动实践中就变得更加厚重了。

2. 对柳州人文的 “旷达”

柳州市属广西 “山” 字形地质构造中部地区,是一个北、东、西三面被山丘包围,南面张开的岩溶盆地。这种地理风貌与永州明显不同。元和十年六月,柳宗元到任柳州刺史,便创作了《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除开浓郁的遥寄之情,我们可以想见开篇即言眼前所见辽阔而荒凉的宏大之景,虽是 “大荒” 之地、穷山恶水之景,虽有无法自抑的续贬之情,可“芙蓉水”“薜荔墙” 亦呈现出柳州自然淳朴之景。简洁的笔触,描绘之新奇,正表达了他面对现实、接受现实的一种旷达之情。柳宗元还写了《寄韦珩》,诗中他向故友韦珩回忆了一路南下所见之景、所闻之俗,倾诉了自己在柳州的生活。“独赴异域” 言己之孤寂落寞,一路满目蛮荒之景,“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蒲萄。” 拖着疲病之躯,又患 “奇疮”,可是这些都没有让柳宗元因此而消极退缩,反倒是昼夜操劳,投入到了治柳的实践中。

二、求真务实,不空谈

1.“辅时及物” 须近道

作为柳州刺史,柳宗元没有在二次贬谪中变得消沉,相反,而是以一种豁达、旷达的心境,把政治上的绝望和失意都投入到了柳州地方建设、柳州峒氓开化的功德上。他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就曾自述:“宗元早岁与负罪者亲善,始奇其能,谓可以共立仁义,裨教化,过不自料,勤勤勉勉,惟以忠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 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在抛开了强烈的政治希冀包袱之后,在暮年了却了早年内心希冀的 “利安元元”“辅时及物” 之志,又因为官居刺史之职,柳宗元在柳州治所才真正卓有成效、毫无保留地兑现了这一理想承诺,哪怕只是遗惠柳州一方。

2.“文以诚立” 须益世

《周易·乾·文言》有云:“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可见古代文人历来强调以忠信来涵养品德,以修言来熔铸诚信,这是古人“立德、立功、立言”操持自己立身的基点。柳宗元正是在诗文创作中坚持人品、文品、德行的统一。他在《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中就谈道 “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对于自身行文示范、秉执道德情操都有着不同于时人的严谨要求。

三、以民为本,不清高

1. 尊重 “遗风习俗”

放下思想包袱,内怀“生人之意”,才能在生命的体悟中为柳州这块蛮夷之地带来一股新气息。这股新气息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柳宗元作为朝廷治官,却对治下少数民族的态度超越时人,见识卓异。如《柳州峒氓》云:“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不仅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柳州独特的自然之景,也描绘了南越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更表达了他对少数民族的同情,这为“因俗施教”奠定了情感前提。

2. 顺应 “生人之意”

据柳宗元《柳州东亭记》载, 柳江堤岸年久失修,“有崖谷, 倾亚缺圮”。柳宗元曾亲自带领柳州百姓在柳江边种植柳树,既保护了堤岸, 又绿化了环境。柳宗元在永州时就学会了种植柑橘,到柳州后看到这里的气候适合柑橘生长,就带领百姓在柳州城西北角开垦荒地,种植柑橘树二百株, 亲自传授柑橘的栽培技术。

再者,从谪柳心态来看,柳宗元并没有沉浸在二次外放的打击之中。在柳州时期,柳宗元尽刺史之职,切实为柳州人民做了很多实事,诸如植树造林、废除奴婢制度、宣传儒家教化。诚如陈幼石先生所说 “他晚年的成就已不再在激进式的改革政策和杰出的文章著述上求表现,而只求克尽一个刺史的工职,尽量执行他的公务。” 这些对于柳州之民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更让柳州人民对这样一位柳柳州可感可亲,一种开明之感,一种惠民之亲。

总之,柳宗元在生命行将穷尽时彰显出的美德,无论是为人或为文,都注重知行合一、文德并重,而且这种美德必须基于他在居柳、治柳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掘出更多 “益于时代,泽被后世” 的宝贵价值。

研读中我想起了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论及 “中国的脊梁” 的语句。综上所述,像柳宗元这样一位命途多舛、生不逢时的古文大家,绝对称得上是 “中国古代文人的脊梁”。感慕其为人之德行与为文之品行是如此的完美结合,更是柳州知识分子的楷模。为此,我们希望从柳宗元身上能够挖掘出更多宝贵的文化资源,为当下柳州文明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 “明 德” 启 迪。

猜你喜欢

希冀旷达柳州
礼物
袋装柳州螺蛳粉产销突破百亿元
旷达者
旷达者
旷达者
许新年一份希冀
满怀希冀走进新时代
柳州柳侯祠祭田在鹿寨
许新年一份希冀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