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解读
2020-11-19陈小玲
陈小玲
“女性” 一词从她的产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追求平等、女性独立的问题,是近代西方国家很突出的时代特点,也是文学作品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女性主题代表了时代的缩影,在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的描述也是一种新的时代类型,随着对女性的深入发掘,女性的形象也在人民内心里不断深入。通过对女性的刻画,结合发展期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利于世界层面更好地了解英美的社会现状和发展,英美文学对于世界了解英美国家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历程
1.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社会大解放时期,坚持以人为中心,不断开放包容。打破之前的男权社会,女性的权利被剥夺,不停受压榨的社会现状得到改变。女性地位不断提高,也渴望自由,所以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开始流行,文艺复兴前在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形象软弱,不管上流社会还是底层社会,女性的形象存在感较低,女性依附于男性,她们被不断束缚、不断要求。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形象表达更加鲜活,带有反抗精神。女性渴望自由、渴望独立。在这种时代指引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能更好地看到现实,具有反抗意识。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能够代表那个时代,在她的作品中,女性都是美好的形象。文学中的女性,可以保持一颗善良的本心,抛开恩怨情仇,用生命的进程和思想来代表对这个世界的强烈不满,她们努力反抗和斗争,对爱情和自由不断追求。此期间还同时存在一些旧社会的女性形象,虽然有些人拥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但是人性丑陋贪婪,在不断追求自由,不断的欲望下,成为一个残忍的人。
2. 浪漫主义文学时期
欧洲18 世纪末19 世纪初,政治层面有很大的改变,资产阶级控制着社会主权,政治环境改变从而影响了文学表达,西方走向了浪漫主义文学。这个时期的人物形象更加贴合生活,也符合这个社会女性的个性,著名小说女主伊丽莎白就是用自己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虽然出身地主家庭,因为自己有追求独立的意识,面临婚姻还是屈于现实,做不到真正的男女平等,这也从一定方面反映社会现状。
3. 现实主义文学时期
在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占据主体地位,文学也迅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批判现实的文学。这一时期女性的个人意识得到完全的解放和觉醒,相比之前的文艺复兴时期和浪漫主义文学时期,女性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文学作品中,一些女性的人物形象通常表现为没有优越的外在条件,但她们也在不断地追求自由,拥有自己的梦想,努力与社会的不公反抗。简·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经济独立和女性独立。
二、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特征
对英美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探究,可以从一些小说中去发掘一个时代对女性形象的看法。在充满剥削和压迫的时代,资本主义对社会的强有力控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处于社会底层,政治权利一直掌握在男人手中。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表达了16 世纪开始女性意识不断崛起,女性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她们认为应该和男人一样深处社会,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找到灵魂的慰藉,认为自己应该是社会存在的独立个体,追求平等,被社会肯定,可以不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她们勇敢去打破社会阶级,坚持人人生而平等,摆脱压迫,争取幸福和自由。英美两国的历史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低,在社会中被重视程度低于男人,长期被压迫,女性想要建立新的社会,必须打破以往的社会秩序,打破男权至上的社会现状,消除阶级,争取两性互相尊重。
三、中国文学作品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差别
1. 中国文学作品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婚姻观的差异
中国女性在婚恋观上通常内敛含蓄,女性在对待自己的感情问题和情感表达时通常保守深沉,英国女性在自己的婚恋观上表达得更为勇敢和直接。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女性即便深处各种磨难之中对待自己的爱情总是勇敢而直接,因为只有自己能直面苦难,勇敢接受挑战才能遇见更好的爱人,她们对待男人不是唯命是从的态度,更希望将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愿成为另一半或者另一个家庭的附属。在英国文学作品中,我们常能看见以往的女性形象被打破,改变以往柔软的枷锁,女性有自己独立的反省和思考。
中国女性在追求爱情上常常由于传统思想的限制,不敢打破常规,在传统的禁锢下,坚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西厢记》中,男女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两人虽然相爱,但是对待爱情的态度还是无法冲破时代枷锁,最终是靠媒娘的帮助,才能有一个很好的结果,这也是那时期很多人的故事,女性受教育不多,接触新鲜事物不多,在婚恋观上没有西方女性的勇敢,也常伴随着悲剧的发生。
2. 中国文学作品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格追求的差异
中国古代文学女子的形象多为端庄、温柔、优雅的一个状态。这和西方文学当中女性形象有很大差别。在性格方面,西方女性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依附别人,行为开放勇敢,当然这种形象由社会的多因素造成,政治经济的差异性,对思想和个性的发展影响很大,在此基础上的中国文学和英美文学有很明显的区别。
中国的历史延续几千年,东方女性形象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中国女子形象主流表现为温文尔雅、知书达礼、端庄贤淑。在近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家》中的瑞钰,《北京人》中的愫方,《财主的女儿们》中的蒋淑珍,她们都代表了大家闺秀的典型,常年在深闺宅院中,琴棋书画,与世无争,远离外界的喧嚣,宁静地生活在自己的后花园,保持贤妻良母的形象,她们自幼受到封建礼仪、三纲五常理智的约束,按着这些封建标准去维持自己的形象。
3. 中国文学作品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的差异
在18 世纪后期,产生了有关女性的文学艺术,主要围绕女性的人物形象和意识展开,在这批文学艺术作品中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强调自己的地位和看待世界的眼光,女性坚持自主地位,独立于男性而独立存在。在19 世纪,爆发的女性解放运动,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潮,在《傲慢与偏见》勃朗特姐妹、简·奥斯汀激发了人民新的思考,这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在思想上具有前瞻性,描述英美国家一些女性的地位,女性的现实生活,探究女性在对待自己,对待感情以及追求自由的重要意义。
中国女性思想中遵循三从四德、逆来顺受,丈夫说一不二,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形象基本是封建社会的典型代表,在落后的环境下,女子受自身权利、生存状况的限制,缺乏独立的个性和人格。西方文学中女性通常为了追求自己的权利平等和幸福,能够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在《简·爱》中,女主虽然社会地位卑微,但是他仍然在不停地反抗,我们能发现女性的魅力和伟大,女性不愿意委曲求全,也不甘于现状,爱恨随意,不过度依赖别人,相信自己。中国传统中,女性对自己的名节高度重视,在一定的社会压力、家庭压力下可以放弃自己的爱情,放弃自己的幸福,在名节受损情况下,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而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表达出对待爱情的坚贞和忠诚,可以誓死捍卫。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各国都加大了对外交流。世界一体化加深,除了在各国经济交往中日益频繁,中国与一些欧美国家之间在文化交流上也格外密切起来。通过各种文化碰撞,对比分析,中国与英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差异。在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由于各国历史发展不同,文化差异明显,还有一定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差别,女性形象的塑造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魅力。通常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与其时代发展和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一个时代下创立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进步,但是融入骨肉的文化精髓却是历尽千年,深入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