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沙县 “肩膀戏” 舞蹈形态特点浅析

2020-11-19林秀玲

名家名作 2020年9期
关键词:沙县手部肩膀

林秀玲

肩膀戏是福建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沙县民间称“肩头棚”),其在沙县已有百余年历史,是在古代民间迎神赛会、装抬阁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据《沙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沙县民间戏剧十分活跃,各戏班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这时 “玉枕轩” 的领班连细狗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小孩站在大人肩膀上进行表演的特殊艺术形式,首演肩膀戏《花子过关》。此后,逢年过节走街串巷表演成为闽中一带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民国时期,肩膀戏进入成熟期,主要有采用民间最流行的小调打花鼓演唱的《小放牛》《补缸》《花子过关》等剧目,有采用江南曲调演出的《赶船》等戏,还有《黄鹤楼》《平贵别窑》《四郎探母》等京剧折子戏。改革开放以后,肩膀戏绝处逢生,年轻时练过肩膀戏的民间老艺人开始深入民间挖掘整理肩膀戏,使得肩膀戏得以延续下来。

肩膀戏表演形式独特。表演时,3——6 岁的儿童演员站在成人的肩膀上,穿着戏服边唱边舞,在悠扬的乐曲中表演剧中的角色,负责唱腔、手部和头部动作,面部表情也随剧情而变化,边唱边舞煞是可爱;成人则根据剧情负责台位变换和腰、腿部动作,或走或立或跪或转,上下两人配合默契,表演细腻,形态逼真,享有“肩膀上的艺术奇葩” 之称。

舞蹈形态的研究,就是从舞蹈的本体动作形态出发,对动作的元素成分进行分析和总结描述。肩膀戏作为沙县文化的一个连接和推广媒介,沙县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是通过肩膀戏来表现的。因此,从舞蹈的角度分析和研究肩膀戏的舞蹈形态特征,为我们全面理解和认识沙县肩膀戏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一、儿童演员的上身动作形态

肩膀戏表演过程中,儿童演员在肩膀上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的表演是吸引观众的一大特点。但是肩膀戏对儿童演员的要求较高,一般为3——6 岁的儿童,需要有超龄的胆识和较为强壮的腿部力量,并且能够熟记戏中的台词。而年龄太大的儿童由于个头及体重超标,底座承担不了孩子的重量就无法继续进行表演,因此表演肩膀戏的儿童必须具备以上所有条件。

儿童负责剧中角色的唱腔,面部表情随着情节变化而变化,边舞边唱。儿童演员站在成人肩膀上表演,双脚和大人的头部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小演员身体的平衡。由于儿童演员表演时重心偏高,不适合幅度较大的动作,因此儿童演员的动作大多局限于手部动作和面部表情。

手部动作与戏曲表演中的 “手” 法相一致,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各种手势来更充分地表达意见和补充语言。因此,手法在戏曲表演中的运用也就特别复杂。从指尖到肩胛的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肢体语言,是演员成功刻画人物、完美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重要辅助工具之一。肩膀戏中的小演员除了运用手部动作,还配合道具,将人物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而小演员的手部则以女孩儿兰花掌、男孩儿虎口掌为基本的手型;以按掌、托掌、提襟、双晃手等古典舞基本动作配合相应的道具来表现剧目中的人物。如《小放牛》中的小村姑经过双晃手完成左手单手按掌、右手托掌的造型。小放牛郎则是左手叉腰,右手顺时针在体侧画一个圆,最后将道具扛在肩上。在人物性格特别突出的剧目中,儿童演员的手部动作则根据人物用特定的动作来表达。如《猪八戒巡山》中孙悟空的手部动作是模仿猴子搔头弄耳,儿童演员的头部动作和面部表情是表演的重点,然而眼神是舞台表演的重要手法之一,小演员根据手部动作或人物性格加入摇头、回头、甩头等头部动作,将人物当下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并用眼神来向观众传递信息,将观众带入自己表演的情景中,给观众更多的想象。因此儿童演员的眼睛要有灵气,观众才能透过小演员到位的表演引发自己更丰富多彩的想象。

二、成人演员的步伐形态

在舞蹈中 “步伐” 有表现人物内心情感、意识、思想和性格的作用,也带有一定的叙事功能,还具有表示形式的功能。肩膀戏中成人在表演时根据剧情负责台位的变换和腰部、腿部动作,有时流动,有时站立,有时跪坐,有时旋转。为了保持儿童演员的稳定性,成人演员要保持腰部以上的稳定,一般用圆场步进行台位的变化流动。跑圆场时,腿不能僵、直,两腿膝盖内侧要贴紧,膝盖存劲,步伐要小而快、均匀,上身保持平稳。圆场步的轻盈灵巧和走起来平稳的上身,为肩膀戏中肩膀上的儿童演员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重心。在站立时,成人演员会根据儿童演员的动作做出相应的步伐动作。如《小放牛》村姑行礼时,成人根据儿童演员的动作做出相应方向的踏步;在两人对话时,根据剧情则有前进步和后退步;在剧情转折时还运用一些小跳步来表现人物角色。在《猪八戒巡山》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孙悟空的猴步,成人演员根据孙悟空猴子的原型,用一只脚着地一只脚单脚点地、半蹲且轮流交换的 “猴步” 进行台位的变化,从而显示出孙悟空身为猴子好动的本性。成人演员的步伐大多来自戏曲中的步伐,而后根据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进行步伐动作的变化,同时根据剧情配上一些弓步或半跪的固定姿态来完成整个剧目的表演。

肩膀戏正是因其摆脱了舞台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表演,才在当时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流传至今。成人演员作为表演时的底座也必须满足很多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具备足够的体力。以前底座是以男性为主,因为男性的体力比女性好,能够承担长时间肩扛儿童进行表演的任务。但由于沙县境内的成年男性大多选择外出打拼,导致 “底座” 的流动性很大,对于 “底座” 的培养也是有一定难度的。现在在当地政府的倡导和宣传下,许多肩膀戏儿童演员的父母们也参与到肩膀戏的表演中,许多女性家长也主动加入底座阵容,对底座的积累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三、成人、儿童演员的动作整体特点

肩膀戏表演中最重要的就是成人、儿童演员的默契配合,相应的动作配上相应的步伐才能够将人物完整地表现出来。因此需要儿童演员腿稳和成人演员上身稳,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并在表演的时候给观众一种整体的审美体验。在剧目表演过程中,成人、儿童演员需融为一体,儿童演员做手上动作时,成人演员应配合人物或剧情做出相应的脚下动作,或是相应的台位变化。在《猪八戒巡山》中,儿童演员做出猴子抓耳挠腮的手部动作,成人演员做出孙悟空的猴步;八戒的谎言被揭穿后儿童演员做出忏悔的手势,成人演员则跪在地上来表现猪八戒谎言被拆穿之后的心虚和懊悔;扮演唐僧的成人、儿童演员则是依据唐僧的性格动作,台位变化比较缓慢。在《小放牛》中,放牛郎和路过的村姑边走边聊,儿童演员手上进行互动,成人演员脚下也根据两人的台词进行前后左右的位置互换。由此可看出成人、儿童演员的整体性、统一性是很重要的。

四、整体调度的特点

肩膀戏因为其自身对场地条件无限制的优势得以保留至今,并广受人们的喜爱。肩膀戏剧目的角色不多,大多演些文戏和生活小戏,以前由于它是由小演员和成年人配合表演的一种艺术,很难表现人物众多、排场庞杂的大戏和武戏。如今当地艺人也根据场合的需要编排一些人数众多、队形变化多样的表演剧目。经过笔者的实际走访调查发现,肩膀戏要在各种形状、场地大小不同的区域中进行表演,空间普遍较为狭小,不能够有太复杂多变的队形调度出现,因此围圈或者转圈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不仅是因为这两种调度既节省空间,又能在舞蹈的视觉感受上形成无限循环的延续效果。

传统的肩膀戏,主要人物2~8 个不等,单人调度基本上以台中为基准进行前后左右的台位移动,人数在两人以上多以主角之间相互绕圆或是主要情节突出的人物根据剧情进行台位的左右走动。人数众多时,大多以一字排开而后进行前后调度,或分为横向的两排进行前后交叉或分为两竖排进行左右穿插。有时出现双龙吐珠的调度来展示人物或者进行过渡、舞台对角线的穿插以及之字形的人物展示队形。逢年过节进行踩街活动时,肩膀戏跟着踩街表演的队伍沿街进行表演,因为当地乡土社会村落的背景,在踩街活动中没有采取复杂的行进路线,主要以绕圈和纵队为主,表演中的调度较为单一。

五、结语

沙县肩膀戏这一全国独有的民间传统艺术,以其演技奇特、唱腔动听、戏路宽广、场地不拘而受到人民喜爱。肩膀戏是我省民间艺术的优秀文化,虽然我省浪岐等地也有,但沙县肩膀戏小演员年龄较小,表演细腻,独树一格,已从踩街表演升华至舞台表演。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以及传承历史,在民间表演艺术中实属罕见,而且对丰富和传承我省民间艺术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笔者在当地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走访和询问相关的参与者、组织者并从文化宫收集来的资料中分析出沙县肩膀戏的舞蹈形态主要包括儿童演员的手部动作、头部动作和面部配合,以及成人演员的步伐上蹲,立、走的舞蹈动作形态变化。在整体的演出中儿童演员和成人演员的上下默契配合是最重要的。

肩膀戏作为全国独有的民间传统艺术,面临着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民间基础组织发生了变革,一些热心的祠堂庙宇主事也年事已高,逐步退出管理组织工作,由年纪较轻的人员担纲,而这些人对保护、发展肩膀戏热心大减,阻碍肩膀戏发展。因此笔者写这篇文章不仅是为了分析肩膀戏的舞蹈形态,更是为了将沙县肩膀戏推广出去,为肩膀戏的传播奉献一点力量。

猜你喜欢

沙县手部肩膀
寻找真正的沙县小吃
高通联手Ultraleap 为XR2提供手部交互解决方案
沙县小吃 深耕本土
厨房料理小妙招——山药去皮手不痒的窍门
没有一座山高得过父亲的肩膀
沙县小吃亮相韩国冬奥会美食展
升级迟缓,沙县小吃遭“抢道”
要借你个肩膀吗?
这是我的肩膀
你的肩膀担着你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