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分析及其辅导对策
——以广西岑溪市大隆镇那蓬小学为例
2020-11-19罗展强
罗展强
岑溪市大隆镇那蓬小学
现今,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日益凸显,其身心健康发展、学习能力等方面仍有待社会各界投入更多目光。其中,教育者作为学生成长路途上的“灯塔”,应为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进行积极引导。本文从教育工作者的微观视角出发,运用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对广西岑溪市大隆镇那蓬小学留守儿童辅导过程中的有效措施进行了探讨。
一、那蓬小学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有82%的那蓬小学留守儿童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人共同生活,亲子分离导致隔代教养儿童数量众多。在48名留守儿童中,与父母经常保持联系的仅占22%,流动父母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介入较少。儿童缺少完整家庭结构下的父母教养,家庭缺失已成为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的重中之重。
在受访学生中,学习成绩位于中游的学生最多,占比41%,学习成绩较差的占30%,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仅占11%。总的看来,那蓬小学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位于中下游。对待作业态度认真的仅占比26%,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占比45%。曾向父母寻求学习帮助的学生仅占比12%,更多地为向老师寻求辅导帮助。
在笔者与学生进行访谈后发现,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具有社会化发展障碍,如性格表现为不自信、孤僻、不爱沟通。例如,学生A认为自己常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消极思想主要有认为“没有人重视自己”、“自己不如别人”、“想早点长大”等。心理健康发展不完全,是学生将来进行社会融入的一大障碍。
该调查反映出多数留守儿童学习中多依靠老师,在家庭中的学习难题难以倾诉和解决。其中,双系抚育缺位、学习监督者空缺合和社会融入受阻是当前那蓬小学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留守儿童厌学归因分析
1.家庭监控机制弱化。由于大隆镇那蓬村自然资源匮乏,耕地面积较少,村中劳动力多选择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的产生。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与儿童在空间和心理距离上都产生了疏远,父母难以对学生进行直接教养,而父母角色的缺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通过走访发现,一些留守儿童家庭中多以隔代亲属作为主要监护人,但老一辈监护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不足,难以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有的长辈不重视读书升学,导致一些学生自发性学习动力不足,引发厌学甚至辍学。
2.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城市化进程加快,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教育资源已处于劣势地位。由于教学资源限制,学校中一些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如有有时专业教师缺乏,便由一科目的老师进行多科目教学,或多以学生进行体育活动代替文化课程的教学,导致文化科目重视性不足。
3.学生心理辅导与干预不足。一些学生由于社会性融入能力弱,心理机制发展不完全,产生心理压力、难以融入课堂和班级活动中。如有的学生课堂不愿回答老师问题,或教师与其沟通家庭问题时选择回避,甚至有的学生惧怕与老师交流。因此,学校对学生心理疏导不足,也是继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辅导对策与干预措施
1.增设心理课程,进行心理干预。留守儿童家庭缺位,校园便成为了关爱、帮助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场域。由于那蓬小学的师资力量薄弱,缺乏聘请专业心理学教师设立心理课程的条件。通过邀请专家开设心理学知识培训等途径,有利于教师课堂中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2.多样化教学策略,增强师生互动。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将留守儿童关爱行动融入课堂,也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之一。如在笔者教学的数学班级中,不乏缺乏学习兴趣的留守儿童,而许多留守儿童的家长在外从事建筑工、装修工等职业,因此在教学面积计算一课时,将课程预习任务布置为向家长请教或一同讨论建筑房屋时如何计算房屋的面积,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又加强了亲子沟通。此外,还可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之家,在节日、固定活动日开展如读书分享会、带领留守儿童拨打亲情电话等爱心活动。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加强家校沟通。从学校出发,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学习状况和心理机制进行档案记录。各班班主任建立班级家长微信交流群,强化教师与流动父母间的沟通,将学生学习中所反映的身心问题及时向家长反映。在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厌学原因,如有的学生厌学原因是缺乏父母关爱导致的心理自卑,可通过练习家长配合、通过谈话鼓励学生等方式加强学生自信心;有的学生因为缺乏父母约束,产生违纪等缺乏管教的行为,则老师应督促家长加强教育并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则应在课堂上多关注、课后多辅导。
总的看来,守护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帮助其克服厌学难题,须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建立一个科学、人性化的管理机制,也离不开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