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研学人才培养及课程开发刍议
2020-11-19阎雅瑛
■阎雅瑛/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烹饪学院
一、研学旅行的定义及其特点
所谓研学旅行,指的是在传统游学的基础上,改变教育场所的状态,使其从封闭的学校式课堂,朝着开放的自然方向转变,把自然、社会,当作主要的体验场所。通过教育的角度来看,研学旅行就是由教育部门、学校共同策划的,是一项同时具有研究性、旅游性特点的教育活动;从旅游角度来看,研学旅行指的是由青少年学生实施的游学形式,是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游学需求的急剧增加,子女教育投资的不断增长的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
研学旅行有以下特点,第一,计划性。研学旅行已经被纳入了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第二,实践性。研学旅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体验和感受真实生活,通过旅行考察,探究,旅行,反思,体验;第三,整合性。研学旅行是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教学课程,整合了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特别是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它是连接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的重要纽带,以此掌握更多的知识、方法,思考认知,解决综合性问题;第四,开放性。研学旅行,它没有唯一的答案,有利于发散思维,打破了学校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的传统课堂。同时,研学旅行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心,远离常住地,参观不同的景观,从事一些体验性的研学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并加强创新意识。
二、国外研学旅行的发展
国外为研学旅行赋予了很多名字,一般引用次数最多的学术名词是outdoor education。
在日本,研学旅行被称为修学旅行,是一项最有特点的活动,并且它把修学旅行纳入了小初高教育之中,涉及到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的知识;在韩国,大部分学生都经历过此种研学旅行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毕业旅行,韩国教育部门还明确规定,毕业旅行是一项必修学分,只有得到这一学分才能够顺利的毕业。
再来看欧美国家,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地区,作为贵族子弟的一种培养方式,大游学运动兴起,也就是人们所崇尚的漫游式修学旅行,在现代,美国的孩子,他们在选择假期活动时,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的选择,因此,对于研学旅行而言,它就像夏令营,冬令营一般,是一种满足孩子兴趣爱好的很好的选择。例如,美国的一所高中就曾经组织10到12年级的学生去南极开展为期三周的探险之旅,听取随行的南极科考专家学习生态学和当地历史。所以,尽管各国文化不尽相同,研学市场的成熟度以及研学产品的策划方式也有所差别,但是让孩子走出家门、感知世界的目的是一致的。
三、我国对于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
于2013年,国务院第一次提出了研学旅行政策,后来于本年的2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至2020年纲要》,其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应该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到了2014年研学旅行工作进入教育部基础司工作要点,于2014年4月19日,我国召开了第12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其中,教育部司长王定华在第12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主要讲述的是蒲公英行动计划,此外,他还对研学旅行设定了定义。后来,国务院又指出要把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日常教育内容,并且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开展小学教育,重点讲述乡土,研学等内容,在初中阶段,要重要讲述县情,研学等内容,在高中阶段,要重点讲述省情,研学等内容。
于2015年,国务院再次认可了研学旅行的重要性,并希望在全国推广开来。同一年,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对于旅行社、研学旅行场所,需要配备专业的导游、完善的安全设施,并且准备一些防护用具等等,寓教于游。
于2016年,为了有效地落实研学旅行,国家制定了很多政策。同一年,国家旅游局指定了很多旅游目的地、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将研学旅游培育成为各地旅游发展增长的创新的增长点。其次,教育部选出了10多个研学旅游试验区。第三,为了不断完善研学旅行活动,从而更好地落实该活动,于本年11月30日,教育部又为中小学生制定了合理地研学旅行目标,其中对中小学生的意义作出了详细地阐述,并制定了合理地目标要求、基本原则,为今后中小学开展此类活动提供了行动指南。第四,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并强调“要引领学生提高自身能力,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第五,2016年12月19日,国家旅游局发布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行业标准,自2017年5月1日起实施。在行业标准中研学旅行服务项目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首先,教育服务要求承办方和主办方每天设计的体验教育课程,项目和活动时间不少于45分钟,教育项目可以分为健身项目、建手项目,健脑项目和健心项目,要求在出行前指导学生做好准备工作,比如阅读相关的书籍,查阅资料,在旅行过程中组织学生参与各项活动,撰写研学日记、调查报告,在旅行结束后组织学生分享心得体会,比如说征文或者是分享交流会。其次,在交通服务,住宿服务和餐饮服务上要求要做到安全,卫生,舒适,同时要将信息及时告知家长,加强值班和巡查工作;在导游服务方面,要求导游讲解要把安全知识,文明礼仪要作为导游讲解服务的重要内容,需要随时提醒引导学生安全旅游,文明旅游,同时还要结合教育服务的要求,提供有针对性,互动性,趣味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讲解内容;在医疗及救助服务方面,需要提前调研周边的医疗及救助资源状况,学生生病要及时就医转,同时,要聘请具有职业资格的医护人员随团进行医疗救助服务。
到了2017年,多项研学旅行政策出台,且给予了资金支持。首先,在十三五期间,教育部要充分发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支持作用,促进中小学研学项目更好地落实;其次,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第三,教育部办公厅针对中小学生,规划了合理的教育基地、营地名单,有204个单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而河北省石家庄则把少数几个作为教育营地。
2018年,教育部将研学旅行纳入了本工作范围。并且明确指出,要继续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基金来支持该项目发展,同时,教育部针对全国中小学生规划了相应的实践研究基地。打算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军史馆等单位,设定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后来,北京市的26个学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并将其作为实践教育基地。
四、我国研学旅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缺乏正确的研学专业和方向以及研学导师的培养
所谓研学导师,指的是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从事不同体验活动的人才,目前,我国研学旅行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旅行社导游及计调岗位的工作人员,很少有研学旅行专业或者旅游管理研学方向。而随着研学的大热,高职院校培养了大量的旅行社导游,但无法满足研学需求,缺乏高素质的优秀导游。而高职院校在培养的过程中,并没有强化研学知识,很多学生进入旅行社之后,职责和功能却远远大于导游这一职业。
(二)研学旅行产品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国内很多旅行社积极参与研学旅游,但是大多数研学旅行产品存在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很多旅行社将自己的旅游线路挂上“研学”的名号,符合要求的研学旅行产品却严重不足,比如说对模糊了研学旅行的概念,滞后研学营地建设,文不对题的研学教材,紧缺的研学导师经费,以及尚未成型的监督机制等等,对研学旅行存在怎么研,怎么学的困惑,同时还没有建立起多维、动态、开放的评价体系,研学效果缺乏专业评估。
(三)缺乏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的专业人才
研学导师和导游并不等同,完整的研学课程的开发和研学产品的设计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计调工作,如今,我国缺乏有较强服务能力的旅行社,通过调查可知,大部分旅行社普遍缺乏充足的旅行产品。所以,具备研学课程开发能力的研学旅行产品开发人才是文旅融合下研学最需求的。
五、高职院校开发研学旅行产品的意义
(一)利用高职院校校内景区开发研学产品,有利于提升校园旅游管理或研学专业影响力
一般来讲,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十分优美,适合学习也适合游玩,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旅游管理或研学专业的发展可以借助校内景区这些特点,通过对旅行项目进行有效地开发,使人们对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有更加深入地认识,并且把就业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营造良好地品牌形象,从而更好地完成招生就业、社会服务等一系列工作,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
(二)利用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及师资,有利于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高职院校中有大量的科普场所、实训场所以及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让教师进行指导,并加强服务团队建设,不仅有助于构建一个双师型的研学指导团队,优化产品设计过程,进一步提高知识技术水平,此外,在学生社团的帮助下,还能够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一步壮大服务团队,从而更好地为旅行者提供所需的服务,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
随着旅游大消费时代的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也产生了更多附属的旅游产业链。从线上转变为线下,从旅游转变为旅游+,产生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旅游产业生态圈。文旅产业跨界融合,不断衍生出文旅产业链新业态,导致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人才缺乏。研学旅行的发展需要精通研学旅行的复合型旅游人才,高职院校需要特别重视研学旅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对于研学旅行而言,它把旅游、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旅游教育培养所需的人才,是一种最高效的培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