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追星”透视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

2020-11-19张懿倬安徽农业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崇拜追星榜样

■张懿倬 陈 凤 戴 妍/安徽农业大学

近年来,偶像工业、粉丝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一批批流量明星层出不穷,再加上大众传媒的迅速传播与大肆渲染,“追星”这两个字越来越为社会大众所熟知,“追星族”更是日益壮大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这一切也让偶像崇拜这一话题持续升温,引起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关注。据调查,“追星”现象多集中发生于青少年群体。而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学生群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那么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的成因是什么,会产生什么影响以及应该如何采取策略加以引导,这些问题不由得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亟待解决。本文结合以往的研究结论和笔者自身的思考,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偶像崇拜的定义与特征

要想透视偶像崇拜,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偶像崇拜。换言之,偶像崇拜的定义是什么。在现代辞书中,偶像,被通常解释为泥塑或者木刻的人像以供人膜拜,后来引申为崇拜之对象。而偶像崇拜,是个人对其所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它体现了对自我和环境的理解和体验,并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情感、意志和行为。因此偶像与崇拜是紧密联系的。在现代社会中,明星就成为了偶像的主要代表,追星则成为大学生偶像崇拜的主要形式。

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主要具有以下典型特征:(1)表面化。大学生群体往往对偶像的外在因素表现出更高的关注度,这直接会导致一种直觉化和情绪化的依恋与学习,比如模仿偶像的衣妆言行等。(2)多元化。现代偶像的类型各式各样,有音乐歌手、影视演员、体坛健将、政治领袖、商业精英等等,不胜枚举。再加上流行趋势的更新迭代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包容性,大学生的偶像崇拜可以有很多的选择,并且根据个人喜恶不断地变化。(3)群体性。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偶像崇拜都不是在个别人单独发生的,它往往会形成一种潮流,一种群体现象。比如明星的粉丝团。大学生通过偶像崇拜,和其他人有了共同话语,从而能够融入集体,与群体保持一致,避免孤独感,寻求归属感。(4)趋向理性化。大学生的心智水平还不够成熟,盲目偶像崇拜造成的恶性事件之前频频发生,但是现在通过新闻媒体和学校社会各界的宣传教育,大学生可以更加理智的选择偶像崇拜的对象与方法,将表层性的欣赏转化为深层次的实质性欣赏,使得偶像崇拜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发挥更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原因

(一)偶像崇拜与情感依恋

个体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在儿童时期与父母建立牢固的情感依恋。除了父母,与同辈朋友等其他人的情感交流也很重要。这种与身边人所建立的亲密关系就是即亲感。即亲感是对等的、真实的、互惠的。它是实实在在的情感交流,没有虚幻的成分,掺杂了各种情感体验。而与之相对的是遥亲感,是青少年对心中高度理想化、浪漫化的偶像人物所建立的一种情感依恋。它是不对等的、虚幻的、非互惠的。青少年通过遥亲感可以体验到精神上的满足感和陶醉感。虽然是虚幻朦胧的,但是个体的自我成长需要遥亲感以弥补即亲感。大学生“追星”的本质也正是为了寻求遥亲感的满足。刚离开家庭的他们将对父母及同辈人等较近的对象的情感依恋转移到了偶像身上。

(二)偶像崇拜与自我意识

Erikson 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走出自我同一性的角色冲突,寻找自我同一性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导致角色混乱的冲突,为了这一克服危机,亟需确立自我同一性来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和思考,将自身组合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来进行检验。偶像就是大学生在这一阶段寻找的满足理想自我期待的最佳代表,反映了个体积极的自我肯定。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保持心理上的平衡。简而言之,偶像崇拜是在自我否定时期追求自我肯定和理想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大学生通过对偶像的心理认同来确认自我的价值,走出迷茫感。

(三)偶像崇拜与归属心理

Maslow 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类,从低到高对人的心理需求进行排序。其中,归属与爱的需要就是大学生所面对的主要问题。正值心理断乳期的他们,走出了家庭,离开了父母,难免会产生孤独感。于是偶像崇拜就成了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通过崇拜共同的偶像,他们可以结识新的朋友,和其他人拥有共同的话题,得到集体的接纳,从而融入新的集体,满足自己的归属感需要。

(四)偶像崇拜与缓解压力

大学生处于成年初显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蜕变时期,面临着学业、恋爱、就业、社交等诸多的社会现实问题。这种种问题困扰着他们,给他们带来了非常沉重的心理压力。在这种负担下,他们理所当然地要寻求宣泄和释放的出口。而偶像崇拜就提供了这个出口。通过收集偶像的海报杂志,观看偶像的影音视频,他们能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丰富体验,也为自己开辟一方快乐平静的空间,无形中消解了压力,让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心愿得到补偿,得到替代性满足。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偶像作为被崇拜的对象,一般都具有较为突出的特质。这些特质可以对大学生产生相应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比如有些大学生的偶像是马云、雷军这类成功的大企业家,他们通过不懈的个人奋斗谱写了自己的商业传奇。他们的成功事迹可以激励大学生去学习,汲取养分,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即使受挫也可以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偶像发挥着榜样的力量。并且偶像是大学生主动选择的,而非被动接受,也具有更高的认同感,激励效果更加显著。

偶像促进大学生提升和挑战自己。上文提过,偶像其实是大学生理想自我的代表,所以偶像身上具有大学生想要获得的特质。在追逐偶像的过程中,大学生能逐渐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加以改进。为了拉近和偶像的距离,他们可以运动减肥,学习不同的技艺和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得到了完善和提升。就像是一句歌词,“谢谢你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消极影响

大学生偶像崇拜往往容易走向极端,表现出盲目性与狂热性。在他们的眼里,偶像的优点可以掩盖所有的缺点。偶像一定是对的,偶像是被神化的人。但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了解真实的情况,就做出盲目的判断和非理性的选择。为了支持偶像,大学生甚至不顾家庭和自己的经济负担,动辄购买成百上千的演唱会门票。有的甚至跟踪偷拍偶像,成为“私生饭”。这些不理智的行为,让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无法得到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在这种消极的偶像崇拜下,不仅给大学生自己给偶像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引导对策

(一)理解并尊重大学生的偶像崇拜,不要盲目干涉

大学生偶像崇拜是一种正常且普遍的心理现象,所以我们首先要表示理解和尊重。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迷茫、混乱的特殊时期,需要对自我加以梳理和整合,实现自我同一性的认知。偶像崇拜就是他们在寻找自我的一种特殊方式。我们贸然横加干涉非但不能让他们“迷途知返”,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何不抱以宽容的态度去看待?随着自我概念的完善,偶像崇拜也会成为他们生命里一份弥足珍贵的回忆。

(二)加强认知疏导,帮助大学生建立对偶像崇拜的理性思维

认知疏导就是认真倾听、真诚建议,而不是一味的劝诫、指责。偶像之所以被崇拜,必定有其原由。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关心,积极沟通,找到他们崇拜的真实原因。通过关于偶像意向的交流,帮助他们运用理性思维进行合理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培养正确健全的认知方式,发掘偶像身上的积极特质,而非盲目崇拜。

(三)发掘自身优势,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够成熟,对自己的认识也不够正确和全面,经常忽视自己的优点而放大自己的缺点。而他们之所以崇拜那些偶像,往往是因为偶像身上具备自己所没有或者欠缺的特质。通过对偶像的追逐来弥补内心的遗憾。因此要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培养能力和特长,来增强自我效能感,正确的对自己进行定位和认识。

(四)开展偶像—榜样教育,激励大学生努力实现成功

传统教育理念中,偶像和榜样通常都是对立的。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偶像和榜样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偶像比榜样更重要,更值得学习。因为偶像往往是他们主动选择的,具有浪漫性和理想性,心理认同度更高。而榜样是在社会宣传和学校教育下被动接受的,过于现实和理性。要想让大学生偶像崇拜发挥积极的作用,就要化偶像为榜样,让偶像发挥出榜样的力量。通过偶像的事迹激励大学生,把他们对偶像的崇拜转化为努力的动力,克服阻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猜你喜欢

崇拜追星榜样
全球拍天宫 “追星”少年拍不停
消失在法庭的邦博
追星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
编辑部追星日常
追星不如追艺术 赶上看展览的漫步人生
偶像面面观
我的爸爸是超人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