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译诗六论”赏析诗歌《春怨》英译本

2020-11-19黄美桃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译诗辽西原诗

■黄美桃/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一、“译诗六论”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经。许多翻译界学者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然而,事实上诗歌翻译已经大量出现,而古诗英译作品更是车载斗量。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古诗翻译的权威人物,除了著名的“三美”理论外,还提出了“译诗六论”。这六论既可以是诗歌翻译的方法论,也可以作为诗歌赏析的理论框架。首先,许先生认为“译者一也(Identifi cation)”,因为翻译的过程需要使两种语言达到统一,包括词汇层面,句子层面,段落和全诗层面的统一,但若做不到,亦需做到与原诗所写的现实达到统一。其二是“译者艺也(Recreation)”。诗歌翻译“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艺术。”英文文字比较科学准确,但是中文却是比较艺术的文字,语言意义有时较为含糊,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前提下,对文字进行艺术处理,因此“艺也是翻译的认识论”。 其三是“译者异也(Innovation)”。由于中英语言特点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难以做到统一,因此“需要译者创新,而创新就难免标新立异,”这就是所谓的“译者异也”。其四是“译者依也(Imitation)”。尽管诗歌翻译需要创新,但译者不能脱离原文,“要尽量缩小译文与原文思想上的差距”。其五是“译者怡也(Recreation)”。翻译的目的至少是让读者“知之”,而文学翻译“更应该使读者‘好之’,甚至是‘乐之’。”即翻译后的诗歌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能让读者理解诗歌深层的宣示意,让读者能真正从阅读诗歌中冶情悦性。因而,“怡也是翻译的目的论”。最后,许渊冲先生总结为“译者易也(Rendition)”。翻译是换易语言形式,无论译者如何采用上述五论,“易”是总论。由上可知,尽管译诗有六论,但这六论层层递进,互相依赖,对翻译诗歌都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但在翻译过程中,亦需对这六论使用的度进行把控。

二、唐诗《春怨》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唐朝诗人金昌绪之作《春怨》是历代诗评家为之拍案叫绝的唐诗精品。这首诗歌从首至尾,一句一接,意义相连,未曾间断,巧夺天工。全诗描述的是女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首句直接写下妇人“打起黄莺”,令读者困惑;二句则解释原因是“莫教枝上啼”;三句又说明“莫教啼”的原因是害怕黄莺啼叫“惊妾梦”;最后一句才点明害怕“惊妾梦”的原因是唯恐在“妾梦”中不能到辽西与丈夫相见。该诗层层倒叙描绘出妇人“打莺求梦”的场景,“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金昌绪通过短短的五言绝句,兼之倒叙手法,用词婉转曲折,却又极具画面感,最后一句才点明诗意,却亦把妇人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思念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赏析许渊冲所译《春怨》译文

笔者将在下文运用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译诗六论”为框架,赏析其所译的《春怨》。译文如下:

A Lover’s Dream

Drive orioles off the tree

For their songs awake me

From dreaming of my dear

Far-off on the Frontier!

许渊冲先生认为,译诗过程中不仅是要追求文字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和原诗所写的现实统一,做到“意似”。在《春怨》的英译中,许渊冲先生的译本保持了每句五词,与原文的五言绝句形式相对应,总体上实现了句子统一。此外,原诗一句一接构成了完整的情景,而译本则也保持了句句相衔的特点,四行结合便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由此可见,译文遵循了原文的形式,层层递进,通过for, from 等介词解释清楚句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译文处理不可谓不妙。然而,由于中文比较模糊,尤其是诗作中喜欢指东说西,因此,译者需要通过“异”达到“艺”,也就是需要通过创新体现出语言的艺术所在。在原诗中,首句和尾句是从妇人的角度进行描写,而二、三句的动作发出者是黄莺。由于中文文字逻辑性较弱,不用明说读者亦知道动作发出者之间的转变,这样的表述并没有问题。但是英语是明确且严谨的语言,逻辑性很强。为了保持句子和形式的“一”,许渊冲先生并没有把“啼”翻译出来,而是从妇人的角度,转换说法,用“awake”一词表达出因黄莺啼叫而被吵醒的场景。许先生自评此诗翻译时认为“这是删了原文形式虽有,原文内容可无的词语,不但避免了重复,而且可以说是扬长避短。”这样的处理,通过“异”达到了诗文的“一”和“艺”,实为神来之笔。显然,这样的处理也符合“译者依也”这一标准,尽管“异”却没有脱离原文。“译者依也”是为了缩小译文和原文内容上的距离,努力做到思想内容上的贴近。原诗一句“不得到辽西”是诗眼所在,升华全诗,表达了对身处边境征人的思念。在译文中,许先生没有脱离原文进行再创作,而是把原文中的“辽西”翻译成了“frontier”,以一般代替了具体,毕竟在晚唐时期辽西就是中国边境的一部分。这样的处理避免通过直译加注释等手段为读者解释“辽西”的内涵,又或者忽略了“辽西”一词导致译诗不能充分表达原诗的思想和升华之意,所以“frontier”这一词语的选择使得译诗的意蕴与原诗贴近。此外,文学翻译应该在让读者理解的基础上,“怡”性悦情,为读者带了乐趣。许渊冲先生把《春怨》一诗的题目翻译为“A Lover’s Dream”,让读者在读诗之初便对梦的内容有所期待,这样的处理既暗含了原文“打莺求梦”这一场景,又增加读者阅读趣味。全诗译文无论是基于“一”、“艺”还是“异”对诗文进行处理,整体上做到了“依”,并没有脱离原文内容,却能像原诗一样做到层层相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与画面,鉴于中英文之间巨大的差异,这样的译文效果实为难得。因此,读者可以通过译文,知晓故事全貌,并且知道这个梦——希望可以梦到远在边境的爱人,读来便能体会到妇人对丈夫的深深思念。再有,原诗的语言特点是比较口语化,用字清新简单。许渊冲先生的译作亦保留了这一特点,用词简单明了,还以“aabb”的形式押了尾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更生趣味,读者便更容易享受到读诗的乐趣。总体上讲,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充分地把控了“译诗六论”中各论的度,使其成为翻译得相当成功的诗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诗常常采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文字含蓄却又意义深远,因此翻译诗歌时,需要深入理解原诗的内蕴,并尽可能向读者展示原诗的真正内涵,才能真正实现译诗的目的。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译者可以基于以许渊冲先生的“译诗六论”为指导,努力做到“一”、“艺”、“异”、“依”,既尽可能缩小译文和原文意义和思想上的差距,又努力保留原诗的艺术性和特色,使得读者可以在阅读诗歌的译本过程中体会到乐趣,“怡”情悦性,把控好各个环节的度,便是做到了“易”,将诗歌翻译出来,并向外国读者展示中国古诗的语言艺术之美妙与内涵之丰富。

猜你喜欢

译诗辽西原诗
主编推介:《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研究》
从比较文学视角看杨宪益写诗与译诗
峨眉山月歌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听他吟她的《歌》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改诗为文三步走
诗与译诗:锦绮之两面
在辽西遇上一场雨
伊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