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模式的研究

2020-11-19陆依芸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互联网+

■陆依芸/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一、前言

2015 年的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引出了“互联网+”概念,并将使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各项工作,同时这一规划也被提升到了国家发展的角度。[1]2016 年12 月7 日至8 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在“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就如何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推进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肩负着使命感与紧迫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发展近况

(一)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传统思政课程“填鸭式”抽象思维的灌输,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抵触情绪,认为离生活太过于遥远不贴近日常。“互联网+”背景下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带来一定的冲击与改变。

(二)学生思想政治学习课外状况

民办高校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相对较强,网上信息渠道多样化,学生接受能力快,各类时事热点皆为关注。学生在上网时,浏览娱乐热点版幅比重高,对于时政及相关文章关注度偏低。当今学生使用网络具有普遍性,学生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但对思政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思政教学方式的改善满意程度为一般,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具有紧迫性。

三、“互联网+”背景下对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

1、更具时效性

传统思政教学内容固定,且由于纸质媒体的传播,所出版教学的案例及时事热点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使学生产生距离感。民办高校学生思维相对活跃,更偏向于接受新鲜事物,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教学满足学生对当下时政的探索及讨论,贴合现状更具时效性

2、促进互动性

网络蓬勃发展时代下的教育模式相比以往传统“固定时间固定教室”的格局,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能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吸收。民办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的个性,传统固定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有拘束感,“互联网+”教育平台则消除了学生紧张感与压力,支持线上线下互动,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3、强化针对性

以往传统教育模式而言,课堂内容相对格式化,固定化。民办高校学生学习上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一味灌输,需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吸收效果分类教学。若要确保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则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而“互联网+”则能提供定制化学习平台,侧重化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突出针对性。

4、培养能动性

民办高校学生对事物相对积极主动,同龄人之间感染力强。思政教育不仅仅是学生理论课知识大纲的教学,更是学生积极向上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艰苦朴素的奋斗意识等种种对真善美品质的追求,需要我们潜移默化地引导。“互联网+”背景下,对正确价值观引导的传播力度更大更广,有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培养。

(二)“互联网+”对思政教育的消极影响

(1)“互联网+”对传统思政教育带来冲击。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于采用粉笔板书的形式进行授课,或使用PPT 讲义的方式思政知识点梳理。在此类授课模式中,教师单向的进行知识传播,无法及时得到多数学生的反馈,学生被动的接收课堂信息,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对思政教学的推进带来一定阻碍。

(2)互联网环境复杂不可控。“互联网+”平台下提供了开放性的信息交流平台,资源丰富,信息多样化是网络时代的优势之一。在此环境下很多信息质量鱼龙混杂,观点内容参差不齐。许多消极、负面的舆论观点会在各网络平台中迅速传播。当前信息技术在网络监管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无法及时屏蔽不良思想传播,在网络环境优化上还有待提高,不能完全保障学生思想阵地的洁净。

(3)“互联网+”对教师权威性弱化。由于互联网学习成本低、入门快、资源丰富多,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赖互联网教学资源提升自身,进行知识的补充。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教师的传授已不满于当下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部分教师的理论传授相对单一化,教师本身也存在一定知识盲区,互联网背景下使这些因素更加放大,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一定的挑战。

四、“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具体措施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

1、教学内容上的改善

(1)理论显魅力上出专业味。就思政课程教学来说它不是单纯说教,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因此教师要从基本理论入手,深入提炼,同时结合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最终用强大的理论武器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的思政课堂也充满专业味道,让善于思考和探索的学生脑洞大开。[4]

(2)学生显特长提升趣味性。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挥学生专业优势。如在讲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时,可以让经管专业的学生搜集经济发展史资料,汇报成果;在讲授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时,可以让工学院的学生就“人工智能”话题开展讨论;在讲授大学生如何面对人生矛盾时,可以发挥心理专业的学生的特长,从专业角度为大家解读人的身心健康。[5]

(3)问题有情境充满现实感。与传统大纲式知识点灌输相对,思政课程教学要将教材体系转化成问题体系,“讲清基本问题、聚焦重大问题、直面敏感问题、跟踪热点问题解决学生问题”。可以在课前根据本章节内容,利用线上平台向学生征集问题,深入备课。在课上,对于学生关心却无法理解的现实问题,积极正面地予以引导理解,帮助他更好地思考。

2、教学考核上的改善

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师生建立一个检验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无纸化平台。除了定期提交作业等常规功能外,教师可通过平台,建设多种题型的课程题库,进行随机或特定组卷,并可随时通过移动端进行考核,由此摆脱常规化考核繁琐的试卷建立、分发、考评、阅卷等过程。凭借考核平台与在线学习中心的数据共享,教师还可采集学生平时成绩的来源数据,自动获得最终的总评成绩。反之,学生可以依托平台对授课老师课程点评,以此促进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善。

(二)网络信息的监管

“互联网+”背景下虽资源丰富,但信息质量却参差不齐,在全网人人参与发表网络评论的互联网使用环境下虽并不能全面把控整个社会舆论动向,但高校应对学生思政动向具有一定积极性的引导,在校园领域信息文化环境具有一席阵地,把控消极信息的扩散,发布正能量,疏导学生健康的心理心态,强化道德观念的培养。

1、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时事推送

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推送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学生网络使用环境,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进行正面引导。运用校园微信及微博公众号,会就当下时事及校园动态进行推送,将思政理论与生活相贴近。民办高校大学生思维活跃,提升网络品台的建设能使学生从传统的教学语境中走出来,深入探讨问题,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优化思政教育效能发挥。

2、学生干部引领正能量传播

民办高校学生具有相对强烈的创作及创新想法,且同龄人之间的感染感化力较强。民办高校学生干部普遍积极、热情,他们活跃在学生群体中,能带动周围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的榜样,应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发挥带动作用的,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正能量的传播。[6]

(三)思政队伍的建设

民办高校学生信息接受性强但信息鉴别能力相对薄弱,在互联网信息杂乱的环境下需要学校思政教育队伍的引导。为此,高校不仅应该配备优秀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更应完善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抵御互联网背景下所带来的思政教育冲击。

1、知识结构的提升

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冲击下,需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知识储备。为更好推动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思政教育工作人员作为知识的传道受业解惑者,应不断学习,提升在思政教学的层次与深度。

2、教师队伍的完善

思政教育工作不单单是课堂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也需延伸至课堂外。辅导员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方面也至关重要。因而思政教育工作应注重课堂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的共同建设。高校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在学生中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只有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才能用积极的心态影响学生。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聘请其他民办高校中有经验的辅导员以及相关的课程专家来分享实际案例,讲解政治理论。提升学校思政教育者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使思政教育工作常态化、持续化发展。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思政互联网+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