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理念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路径探析
2020-11-18石晨
石晨
[摘要]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是当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大思政”教育观作为一种开放、动态、包容的教育理念,为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通过阐述“大思政”教育观的内涵与特征,在分析其对医学人文教育独特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从确立全新育人理念、构建“大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活动、营造网络和校园的人文环境四个维度,优化和创新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路径。
[关键词] “大思政”;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R-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20)09(b)-0186-04
Analysis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cultivation path of medical students under the concept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
SHI Che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Theory, Basic Medical College,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00, China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spir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temporary medical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healthy China. As an open, dynamic and inclusive educational concept, the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l concept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humanistic education. This paper elaborate the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big education”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unique advantages, put forward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educational idea,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humanities” course system, strengthening practice, build network and campus humanities environment four dimensions, and cultivate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spirit path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edical students; Human spirit; Cultivation path
醫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是当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内核,“医术”和“仁爱”的统一,构成了东西方医学存在和发展的主线。培养既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又兼具心怀天下、仁者情怀的医学人才,是新时代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具有同质性,“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也是人文精神培育的核心,共同的价值导向为二者相互关联和沟通提供了逻辑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汇聚成一条红线,贯穿于医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结合,需要把握“大思政”教育观的内涵与特征,明晰其对医学人文教育的独特优势,进而推进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路径的优化与创新。
1 “大思政”教育观的内涵与特征
“大思政”教育观源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条块分割严重、效率不高、针对性不强等现实问题,提出的一种开放、动态、包容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大思政”教育观要求从整体上统筹教育资源,发挥各专业的协同效应,以实现思政教育的最大合力,其内涵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教育过程的广泛参与性
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专任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政部门等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大思政”教育观则更为强调思政教育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变化性,教育主体的广泛性和多元性,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参与到思政教育中来,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同时增强各方力量的联系、融合和统一,在相互沟通与合作中,形成分工合理、相互协作的全员性工作体系,各主体之间建立起“共生性”和“共在性”的关系[2]。
1.2 教育场域的空间延展性
“大思政”教育观为避免教育的碎片化,更加注重教育的动态性和连续性。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下,思政教育需要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思政课堂要继续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同时要不断延伸其教育空间,在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各种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实施并渗透思政教育主题,做到时时有思政,处处有思政,不断拓展其教育场域。
1.3 教育形式的丰富多样性
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学生学习过程的获得感、满足感是思政教育改革的重心。“大思政”理念強调教育路径、教育载体、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增强不同主体的互动性和共享性,从多层面、多角度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建构起显性——隐性、理论——实践、静态——动态的思政教育有机统一体[3]。
2 “大思政”教育观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2.1 教学理念优化:注重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推进教育合力的生成
“大思政”教育观强调从宏观层面统筹、整合各要素资源。通过对思政工作的组织架构、教师队伍、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整体改革与系统优化,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2017年底,教育部在“大思政”教育观的基础上,提出要进一步“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4],”将“大思政”教育观拓展深化为“十大”育人体系。
长期以来医学人文教育基本是“单兵作战”,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主渠道。虽然近年来医学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愈发重视,但受重医轻文思想倾向的影响,导致人文课程布局失衡、内容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出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医学人文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大思政”教育观对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为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理路。统筹、整合医学人文教育资源,确立“大医学人文教育体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2.2 教学方式借鉴:育人方式的创新和多样,提升了教学有效性
“大思政”教育观要求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形成多手段、多场域、多层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合力效应。在不断教学探索中,思政教育形成了多样的育人方式。
首先,课程思政蓬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门课程在种好自己“责任田”的同时,要实现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协同发展。“大思政”教育观要求,思政教育不能局限于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都应致力于“提炼出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价值范式,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有正确的方向[5]。”
其次,网络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极大丰富了思政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以及教育载体,视频、动画、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使思政教育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政网络平台的构建进一步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思政工作更加日常化、生活化,网络载体与课程载体之间实现了有效联动[6]。
再次,社会实践等隐性教育活动优势显著。研究显示,与传统的课堂听讲、阅读等被动学习方式比较,讨论、实践等主动学习方式的内容留存率大大提升,分别达到50%、75%[7]。显然,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效果更好。思政课教学早已突破理论课堂的局限,发展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2.3 教学资源共享:思政课教学资源丰富,为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
经过多年的课程教学,思政教育积累了大量教育资源。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的必修课,涵盖了近现代以来世界和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发展情况,授课时间长,涉及内容广。虽然每门课程的授课重心有所不同,但都积淀了大量优秀的案例、视频等教学资料,这些生动鲜活,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在讲授原理课和纲要课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为全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无数英烈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奉献精神,都是青年学生学习的榜样;在讲授概论课和当代课时,可以围绕“当今世界和新时代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医务工作者?”等问题展开讨论。丰富的素材拓展了教学思路,在讲授过程中,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就可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8]。
同时,医学人文教育与政治理论课存在很多交叉点,开发共享资源库,可以有效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9]。如医学哲学、卫生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卫生法学的关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医学史的关系等。
3 “大思政”理念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优化设计与实施路径
“大思政”教育观从整体上优化和改进思政工作的思路,为医学人文教育注入了新活力,开拓了新视野。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路径的优化和创新,一方面要注重与思政教育的互动性与共享性,发挥“大思政”教育平台、资源、载体的优势,推进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同向同行,协同创新。另一方面要注重塑造网络和校园的人文环境,浓厚人文气息和底蕴。
3.1 更新教学理念,确立系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体系
摒弃重医轻文的思想倾向,确立以人文精神塑造为先导的全新育人理念[10]。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对当代青年提出新要求,“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11]。”青年最富朝气和梦想,只有志存高远、德才兼备才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也要具备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仁者情怀。医学院校要更新教学理念,树立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医学教育观,推进“大医学人文”培育体系的构建。
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一方面要将全校师生动员起来,发挥各个环节的主体作用,医学人文教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教务处、辅导员、后勤职工等,都应责无旁贷地参与到医学人文教育中来,加强各方力量的沟通与合作,确保资源的有效协调和整合,促进教育合力的生成。另一方面,要将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和医学生职业成长的全过程,人文精神培育关系着医学生社会责任、职业精神的塑造,这种伴随其一生的价值理念和追求,应融入医学生的整个求学阶段和职业生涯。
3.2 优化教学内容,推进“大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构建
相较于西方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的规范化、系统化,我國医学人文课程的布局具有较大随意性。据统计,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人文类课程占总课程的20%~25%,我国仅为8%左右[12]。在有限的学时里,人文类课程又存在课程定位模糊、内容繁杂、主题不鲜明等问题。“大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确立,首先,要实现医学人文课程、思政课程、医学专业课程的全方位互联互通,将人文精神融入其他课程中,发挥选修课、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通过利用不同课程的专长与优势,形成全课程同频共振、协同育人的“大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其次,要打造一支具有扎实人文知识又有深厚专业知识,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师队伍,发挥发挥人文教师、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政工干部的教学育人、价值引导作用,聘请校外名医大家、专家教授,丰富人文教师队伍。再次,构建起多元的评估方式和评估体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发展过程,其评价方式也应具有持续性和多样性,只有建构起多维、动态、多样的评价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大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良性循环。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陆军军医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大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已具雏形,确立起以医学人文、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为中心,思政课、医学专业课、通识课、选修课、第二课堂等协同发展的“大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一方面,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精选、优化课程内容,如针对低年级学生,主要侧重于普及人文知识,提升学习兴趣,开设了医学史、再谈红楼梦、西方经济学、演说者训练营、电影艺术赏析等人文素质必修课和选修课,对即将去医院实习和毕业的高年级学生,结合临床教学与实践,开设了卫生法学、医患沟通技巧、死亡教育等课程。另一方面,人文教师队伍不仅包含了校内各专业的任课教师,也聘请了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以文科见长的专家学者,聘请了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护士等。我校于近年引进的智慧树线上教学平台,以其广博的课程内容,优质的教学资源,极大丰富了人文课程的内容。慕课平台线上讲授与线下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大大提升了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性。
3.3 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活动的作用
多样的实践活动是帮助医学生领会、践行医学人文精神的最直接方式,通过教学实践、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磨炼,在与医生、患者、家属以及普通民众的接触、观察中,不仅直接增强了医学生的主体感受性,也促使其对整个医疗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体验了医学人文精神的魅力与魔力,提升了自主学习医学人文理论的热情,为将医学人文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奠定了基础[13]。医学院校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走出去提供平台和便利。如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英雄故居等,对医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以树立家国情怀[14];通过基地参观、医院见习等,帮助医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和神圣;在与患者的接触、交流中,理解和感悟医者仁心的精神实质;通过模拟临床医学场景、医疗案例,帮助医学生提高医患沟通能力[15]。
我校已形成以现地教学为代表的医学生实践活动。我校位于重庆直辖市歌乐山脚下,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地教学是在革命遗址前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具有极强感染力、影响力。如在参观渣滓洞、红岩纪念馆时,教师为学生讲授当年发生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在红岩魂广场烈士墓前,组织学生为烈士敬献花篮、默哀、鞠躬,感受革命英烈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现地教学实现了人文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近年来,我校的现地教学基地也在不断向周边延展,先后成立了娄山关战斗遗址现地教学基地、土城战斗遗址现地教学基地、江津聂帅陈列馆现地教学基地。此外,学校还开展了关注医生与患者社会价值交叉和冲突[16]的医德医风社会实践调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献爱心、义诊等活动。
3.4 打造教学环境,营造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网络、校园环境
互联网在拓展传统课堂时空场景的同时,也延伸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17],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的发展为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提供了广阔舞台。随着微信、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的出现,更是形成了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参与者、决策者[18]。网络的发展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现信息共享化、互动化的同时,也冲击着当代青年价值观的生成。所以,医学人文教育在运用网络丰富教学资源、手段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强价值观引导,营造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网络环境。医学院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搭建起生动、实用的医学人文网站、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在与学生加强对话的同时,展现最新的医学人文活动成果,推送优秀的医学人文资源。
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从校园建筑、标语到人文景观的修建,从学术报告、人文讲座到校园文化品牌的打造,只有充满关爱、奉献、尊重的校园文化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对医学生“潜移默化的道德渗透、修身养性的心理引导、无声浸润的审美养成[19]”。如通过橱窗、展板等宣传载体,对身边德技双馨医生事迹的宣传,营造“德术合一”的校园文化环境[20];通过举办志愿服务、学术交流、人文讲座、素质拓展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校围绕“红色军医”主题,开展了持续有效的系列活动,其中医学人文周最受学生喜爱。活动中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社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名医讲坛、师生书画和摄影展、文艺汇演等,致力于打造精品医学人文文化活动。
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一个动态、持续的发展过程,“大思政”教育观在教学观念、方式、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优化和创新医学人文教育拓展了新的思路。通过确立全新育人理念、构建“大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活动、营造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网络和校园环境等途径,推进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协同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2] 张莉,胡芝.“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30-32.
[3] 刘兴平.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定位与实践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4-108.
[4]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5] 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2018(10):133-135.
[6] 冯荣.“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资源整合路径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7(11):296-297.
[7] 尹冬梅.构建同心圆式大思政教育新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7-9.
[8] 王晓斌,于雪玲.基于思政课程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路径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8):175-176.
[9] 周佳嫻.医学人文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1):111-114.
[10] 刘永君,李宇遐,胡乃宝.论协同推进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塑造[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12):926-951.
[11]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N].人民日报,2019-05-01.
[12] 周婷,张迪,吕嘉春.中美医学人文教育现状比较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12):1544-1547.
[13] 张永利,耿瑞,刘阁亮,等.浅议医学生人文感受性培养[J].医学与哲学2015,36(4A):11-12.
[14] 陈心恬,赵玮,曾奇,等.红色文化视野下的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9):1205-1208.
[15] 马婷婷,王长宇,安连超,等.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8,6(34):10-12.
[16] 冯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271-273.
[17] 檀琳.新媒体对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影响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6,37(9A):55-57.
[18] 李宝赫,张宇,博思远,等.自媒体时代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才路径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34):73-84.
[19] 胡玉宁,丁明,王群林,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23-27.
[20] 耿瑞,刘颖,王长宇,等.新时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再考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2):246-249.
[21] 段金宁,韩霜雪,曹玺盛,等.叙事医学对我国青年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启示[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3):131-134.
(收稿日期:20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