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小康的南京品质
2020-11-18曹劲松
曹劲松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南京作为经济发达的区域中心城市和特大城市,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在更高水平上构建了人民至上、创新驱动、崇文重教、服务至诚、绿水青山的城市品质。南京的全面小康之路,在产业发展上走得新、在百姓增收上走得实、在民生兜底上走得快、在市域治理上走得稳,正以科技赋能产业、文化赋能城市、生态赋能未来的新姿态,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新征程。
南京全面小康的品质到底如何?
今年是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南京全力建设强富美高、更高水平的小康,形成了人民至上的政治品质、创新驱动的经济品质、崇文重教的文化品质、服务至诚的社会品质、绿水青山的生态品质五大品质为标志的南京小康成色。
人民至上的政治品质
近年来,南京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使人民至上成为南京最鲜明的标识。以人民为中心,2020年,南京在“钱袋子”并不富余的情况下,依然将“保障民生”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项”。逆势增加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密切关注疫情下的民生之困,为企业排忧解难。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南京始终秉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政治品质。
创新驱动的经济品质
近年来,南京深入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实施121战略,连续三年出台“创新名城”建设的一号文件,出台“两落地一融合”政策,推动高校院所与地方政府融合发展,让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建设城市“硅巷”,实施“科创企业森林计划”,连续举办两届“南京创新周”,成立南京市委创新委员会等,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综合性科学中心,形成了创新驱动的经济品质。
崇文重教的文化品质
南京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打造红色文化城市、“书香南京”和“博物馆之城”,建设覆盖城乡、均衡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9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学之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功举办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4年511亿元增长到2018年815亿元,占GDP比重6.3%,排名全省第一。2019年度江苏省文化改革发展高质量监测统计进一步显示,南京以91.03分再次获得第一,是全省13个设区市中唯一综合指数在90分以上的城市,区域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创新水平等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
服务至诚的社会品质
南京深入践行共建共治共享发展理念,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连续成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南京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宁满意”政务服务品牌。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弹性离校”等改革创新不断涌现。推动教育事业充分均衡发展,教育资源向新区郊区扩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比例2017年66%,2018年73%,2019年78.91%,逐年提升,并位居全省首位,正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跨越。面临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积极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构建“米字型”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高速公路网络,推动交通优质共享。
绿水青山的生态品质
近年来,南京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战役”,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优良率显著提升,水环境质量稳居前列一。注重长江大保护,出台《南京魅力滨江2035》规划及南京一江两岸“九大城市客厅”设计规划,致力打造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和严管示范带,大力实施长江生态修复和保护,创建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是副省级城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市。
全面小康路上老乡过得怎么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路上老乡过得怎么样?南京坚持底线思维,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面对这块“难啃骨头”,南京以发展高效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创建特色小镇为抓手,全面改善老乡生活。
现代农业高效发展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南京注重发展高效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宁字号”优质农产品,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注重延伸产业链,发展创意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高水平推进农业园区建设,北端,依托浦口国家农创园,积聚众多院士团队和资源,建设集群式农业院士创新基地,打造科研中心、转化中心、研發中心、人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以及世界知名的“农业硅谷”。南部,依托溧水区白马镇国家农业科技园,打造以绿色智慧农业为主题的全国首批、长三角唯一的国家级农高区园区。
美丽乡村全域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的基石。”南京围绕人居环境整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9年,南京成功建成省级首批特色田园乡村4个,新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80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达标率位居全省首位。美丽乡村全域推进,先后涌现出江宁“五朵金花”、浦口十颗珍珠等美丽乡村品牌,并形成了“以国资投入推动乡村振兴”的南京模式。江宁区的黄龙岘村地处偏僻,村民多外出打工。2012年,“政府主导+社会强资本”模式介入开发后,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1.8万元增加至8万余元,黄龙岘村也由人口净流出村转为村民回乡就业创业村。
特色小镇示范引领
特色小镇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不仅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让南京更加宜居宜业。2016年,南京就出台了《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市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并印发了相关配套文件,以积聚特色产业高端要素为核心,着力打造高端人才积聚的创新创业平台。根据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理念,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将特色小镇建设成为生态园林式的新型产业社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南京未来网络小镇以“科技、创新、智慧”理念为引领,积聚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实现了“产城融合”并入选“第二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
南京走出怎样的全面小康之路?
南京产业发展走得新、百姓增收走得实、民生兜底走得快、市域治理走得稳,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全面小康之路。
产业发展走得新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上台阶的必然要求。南京着力构建“4+4+1”主导产业,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形成了紫金山实验室、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中科院的麒麟区域、栖霞智谷等一些产业创新平台。南京积极推动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围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四大地标产业,形成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南京树立产业链思维,出台《南京市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提出全面实施产业链“链长制”,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新医药与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等八大产业,形成了若干有影响力的产业链条。
百姓增收走得实
南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视作为之奋斗的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建立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机制,使其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同步。截止2019年底,南京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630元、增长8.9%,位于全省前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进一步缩小。为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2019年底,南京实现了农村的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两个100%的脱贫目标。南京出台一系列富民增收政策,针对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万元的797户低收入农户和年稳定性收入不足150万元的24个经济薄弱村,进行精准帮扶。
民生兜底走得快
南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保兜底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五险”市级统筹,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南京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低保标准不断提升。关注因病致贫群体脱贫,大病报销比例显著提高。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通过重点群体就业帮扶、职业技能培训,做好百姓就业这篇文章。出台《关于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创业十项措施》,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医疗资源布局不断优化,综合医改稳步推进。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大病保险支付水平大幅提高,医疗联合体、家庭医生、智慧医疗成为南京医改特色品牌。着力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打造更宜居、更安全、更人文、更现代的新都市。
市域治理走得稳
作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和特大城市,南京制定《南京市社会治理促进条例》,作为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全力提升市域治理水平。人民群众安全感从2014年的93.41%提升至2019年的98.49%,连续入选“中国最有安全感城市”榜单。织密公共安全防护网络,着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创办全国首家网格学院,实施“政法网格员”进网格,不断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模式。按照“赋权、赋能、强基层、强队伍”的总体思路,推进乡镇(街道)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形成了审批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基层治理一网格、指挥调度一中心。涌现出了江宁集成改革、秦淮“两赋两强”改革等基层改革经验。六合区“党建引领、网格为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助力乡村治理”获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十佳案例。
南京如何开启现代化的新征程?
南京如何开启现代化的新征程?就是要紧紧瞄准“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定位,科技赋能产业,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名城;生态赋能未来,建设高品质生活的美丽古都。
科技赋能产业
科技赋能产业是南京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南京深入实施“121”战略,让创新创造成为城市基因、城市文化、城市品格。构建“市委创新委+高新园区”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赋能产业,释放创新效能。打造科技创新高端平台,重点建设紫金山实验室和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提升创新引领力。建设城市硅巷,形成初具规模的“硅巷经济”。建设“紫东科创大走廊”。圍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公共平台、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共享园区、新型研发机构、研究型与创业型大学等载体建设,建设G42沿线人才创新走廊。
文化赋能城市
坚持“美丽古都”定位,发挥文化赋能城市作用,破解古都内涵,顶层设计南京千年文脉、天下文枢,实现“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充分整理和利用红色资源、历史遗存、古都文脉,着力打造长江路文化旅游集聚区、夫子庙、熙南里等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开展“共读南京”“市民学堂”“金图讲坛”等系列阅读交流活动,打造“书香南京”。充分塑造和呈现博物馆之城、世界文学之都、国际和平城市等古都文化名片。
生态赋能未来
纵深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逐步解决“重化围江”问题。加快滨江岸线贯通和品质提升,展现“南京外滩、城市客厅”独特魅力。加快建设“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打造生态环保领域技术输出地。系统推进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综合治理。注重公共空间打造,加快建设海绵城市、公园城市等。大力发展“4+4+1”主导产业、五大地标产业,推动产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强化垃圾分类和绿色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构建现代化治理环境体系。(本文作者系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