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甘蔗糖业自主发展的策源地—50年代广东糖业公司
2020-11-18保国裕
保国裕,利 民
(广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16)
0 前言
广东糖业公司隶属领导和名称的演变,从1949年11月,接管东莞糖厂、顺德糖厂、市头糖厂筹建处后,集中东莞、市头两厂驻穗办事处人员而组成的,初期暂定名为广东糖业公司;1950年1月改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业厅糖业管理局;1950年7月又改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糖业公司;1953年6月收归中央轻工业部直接管理,改称国营广东制糖工业公司,设在广州市沙面(见图1),负责管理榨蔗1000 t/d以上的国营大型糖厂;1955年4月省委批准成立广东地方国营制糖工业公司,地址在佛山,是广东省工业厅直接领导的省级专业企业机构,负责管理粤中地区的地方国营、公私合营省级糖厂,同时对县级糖厂的生产计划、技术指导、企业管理、供产销平衡加以指导;1956年3月广东省糖业局改为广东省糖业公司;1957年7月国营广东制糖工业公司与地方国营制糖工业公司合并,改称广东制糖工业公司,统管全省制糖工业,受省食品工业厅(后改为轻工厅)及中央食品部双重领导。国营广东制糖工业公司自1957年7月划归省食品工业厅领导以来,曾先后改为制糖工业处、甘蔗化工处、制糖工业局、制糖造纸工业局、制糖造纸工业公司。本文介绍广东糖业公司内部的主要业绩。
广东糖业公司成立后,接管了上世纪30年代从国外购买由于旧社会管理不善已残缺不堪的几间机制糖厂,在不到10年时间,不但恢复了残缺厂的生产,且自主设计、建设了多间国产大型新糖厂。广东糖业公司从人才、制度和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为广东糖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打开了发展的新局面。
图1 广东糖业公司办公地址一沙面复兴路44号
1 广东糖业公司成立
1.1 机构概况
1949年10 月14 日广州解放,党派遣久经革命锻炼的邢贻行、白烽、叶泽权同志到广州,成立蔗糖工业军事接管小组,接管旧政府资源委员会的广东糖业,邢贻行任军事代表;成立糖业公司,隶属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业厅领导。办事机构设秘书室、技术室、农务室和业务室,鲁纳任秘书室主任、黄振勋任技术室主任、陈怡林(农艺师)任农务室主任、钟敬环任业务室主任。其中,秘书室下设人事组、秘书组、行政组,陈明洛任人事组长、刘敏修任秘书组长。
1949 年 11月,成立东莞糖厂、顺德糖厂军事接管小组。白烽任东莞糖厂军事代表,唐强任厂党支部书记兼工会主席(管生产),苏甦任行政课长;叶泽权任顺德糖厂军事代表,孔刚任工会主席,侯秀斯任人事股长,赖清为成员。
1950 年初食品工业部决定成立部属”国营广东制糖工业公司”,邢贻行任经理,白烽、叶泽权任副经理,分别分管糖厂生产、设备维修和基建。1952年邢贻行调至食品工业部,白烽任经理,李健行、卜尉任副经理[1]。
1.2 公司管理机构
1.2.1 党委会
书记:陆荧;组织部长:许足诚;及宣教人员。
1.2.2 总工程师技术责任制
总工程师:黄振勋;副总工程师:冯达。
1.2.3 行政
办公室:主任高枚(珠江纵队老革命)、张吟秋。
监察室:主任万国稔(南下干部)。
人事科:科长李桂敏(女),1955年由麦启华 (珠江纵队老革命)接任。
秘书科:科长陈明洛(归侨老革命)。
劳动工资科:科长侯秀斯、周绮文。
保卫科:科长何道友、吕佩元、刘海青。
供销科:科长沈士玉。
1.2.4 生产技术管理
技术室:主任黄振勋,副主任冯达。
因黄振勋于1952年10月调食品工业部,1953年3月起唐强接任主任,副主任冯达、黄廉章;1956年主任杨铭谱(老游击队员),副主任冯达。
农务科:科长陈怡林(农艺师)。
计划科:科长冯加乐、鲁纳 (1940年参加新四军,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老干部);1952年3月起由唐强接任科长至1953年初;之后由李士熊(东江纵队老革命)接任。
会计科:科长徐亚夫(老会计),副科长邱锦智、王邦模(进步青年、会计);后由王邦模接任科长,他在制定先进的财务制度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
2 广东糖业公司成立后主要工作
2.1 复建、引进及自主新建我国首批国产大型糖厂
1949年11 月起,军管会将东莞、顺德这2间糖厂复产后,又复建、复产市头糖厂和揭阳糖厂。广东糖业公司成立后,设立设计工程处,负责对拟引进波兰及东德成套设备建设的江门糖厂和广州糖厂进行审查、选址勘察等工作;同时进行国产化中山、南海、阳江、紫坭糖厂的基建前期工作及设计、设备制造、安装等工作。
2.2 集贤才,从甘蔗抓起创建2个甘蔗试验基地
几位有远见卓识的经理深知人才是办好企业的首要因素,招聘的上述机构主管均是在业务上曾取得成就的贤才。如总工黄振勋留学美国专攻制糖工程,1937年回国后,历任国内多间糖厂厂长,对生产管理和技术有着丰富的经验,1949年亲自把台湾糖机拆运回大陆;冯达是自1937年历任国内多个糖业机构主管(包括台湾糖业公司)的资深专家。除此,生产技术室还招聘了多位有制糖专业特长的资深专家,如糖机专业的何敬举、卢翰琏、区寿康、钟明魯;化工专业的林乐新、曹铭先、黄廉章等。此外,还从资深专家中聘请几位在民国时期对糖业发展有经验和贡献的顾问,如解放前夕坚持守卫东莞糖厂的洗子恩,任高级顾问;又如留学德国的农学博士、学成在广东中山创办了7间小型糖厂和成立惠农公司(当地人民还为袁开树碑立传)、曾任职台湾糖业公司的袁开,任农务科顾问;又派曹铭先教授专程赴香港邀聘致力工业建设的经济学家、实业银行兼广州市立银行的陈仲璧,任高级经济顾问(见图2)。
上世纪 30年代 6间机制糖厂虽生产能力可达5000~6000 t/d,理应产糖5~6万t/年,但实际产糖只有2万t/年[2]。为谋求糖业发展,公司领导班子咨询上述顾问,顾问专家指出: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原料蔗未理顺,认为在生产技术和政策方面首先要理顺原料蔗的产量和质量,提出甘蔗的高糖、高产、高抗必须从品种和栽培技术做起,建议创办甘蔗试验场进行试验和示范推广,而且此项工作刻不容缓[3]。由此,由叶泽权经理和陈仲璧顾问负责与当地政府协商在顺德五沙乡征集土地,建立甘蔗试验场;还聘请在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的王鉴明和台湾回来的甘蔗专家邓重涛开展研究工作。陈仲璧在此项工作成绩突出受到好评,事后被顺德人民推选为顺德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及后又推选为广东省人民代表。
与此同时,为试验不同土质和气候环境对甘蔗生产的影响,公司又建立了粤东甘蔗试验场,以研究适应粤东地区的甘蔗品种和栽培技术。
图2 广东糖业公司聘请顾问的函件
2.3 建立生产管理3大制度
20世纪 50年代我国蔗糖产业发展迅猛,但当时建成的10多间国产化糖厂,在生产管理方面一时未能跟上,出现了生产事故;而计划、财务管理混乱等也有诸多问题。在公司领导下,技术室组织 3个组分别多次带领技术人员下厂调查研究,结合生产情况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
2.3.1 计划管理制度
制订了作业计划、安全规程、岗位操作规程、班报、日报、期报、调度制度等;还制订了科室管理人员职责范围,规定每个岗位担负的职责、权力与责任等。
2.3.2 技术管理制度
为了制订作业计划、准确调度、安全生产和提高生产效率,需要一套能较准确计算生产过程的物料(糖)、汽、电、水平衡的调度方法。然而在物料计算中,从压榨至蒸发(糖浆)工段较简单,但煮炼工段(包含煮糖、助晶、分蜜)则较复杂,难度较大,过去多凭煮糖技师经验来调度,不尽合理,技术室主任带领新老技术人员共同探讨与研究,找出合理、准确的计算方法。此法在顺德糖厂煮炼车间(主任陈诲师)进行生产验证,由此煮糖工段物料平衡计算方法便成功定案。
2.3.3 财务管理制度
1950 年开始实行财务核算制度。1953年起要编财务收支计划,实行班组核算,指标下达到班组,根据质量指标,制订出成本与利润指标。
为保证3大管理制度切实执行,实现安全、优质、高效、高利润的效果,车间配备3大员——计划员、成本员、材料员。
公司制订的3大先进管理制度,成为广东管理最先进的企业,促成广东蔗糖业实现跃进式发展,并对广西、云南、福建、江西等地发展蔗糖业起到示范作用。
2.4 创办公司实验室——为新建厂勘探选址测定基本数据
20世纪 50年代糖业公司租沙面一幢小洋房办公,技术室只在1间约50 m2的大厅办公。由于基建选厂址和购置仪器日益增多的需要,为了开展工作,1954年在小洋房西侧围墙边搭建1间十分简陋的小实验室,就在那里进行了多间引进糖厂(江门、广州糖厂)和多间国产化糖厂(中山、南海等厂)的基建勘探,如土壤地质、水质及建厂需要的主要原、辅材料(煤、石灰、硫磺)等的测定,因为这些项目测定,在当时的糖厂化验室尚未有条件做,如煤的有机元素分析、煤的热值、土壤的物理性能等项目。当时该实验室只有1位年轻技术员承担,却为选址和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数据。
2.5 选购国内外优质品牌仪器供生产查定
借从国外引进糖厂设备之便,大胆购买当时较难买到的国外仪器,以及检测需要的国产先进仪器。向国外选购生产查定和研究需要的仪器,如偏光仪看晶粒、多种型式的防垢器等,这些在当时较贵重仪器设备,糖厂尚未有条件购买,公司拿这些仪器下厂,可以进行生产查定和开展研究工作,深受糖厂欢迎。
2.6 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
1952 年公司经理遵照食品工业部指示,为制糖工业进入发展期作出部署,安排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从1952年起,公司共派出4批次,12~15人/批,带队人分别为邢经理、白经理、卜副经理和生产技术室主任唐强。他们不仅去甜菜糖厂、纺织厂、造纸厂学习;而且到大庆油田取经。1953年组织生产管理人员赴苏联、捷克考察。1956年组织设计人员到苏联、波兰学习考察,唐强、苏甦、何敬举等都有参加。1956年中国-波兰技术合作会议,研究江门糖厂建设事宜,唐强等出席。
2.7 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公司有计划的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凡计划招聘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无论是国内外资深技术员或管理员,还是大学毕业生,都先派送到糖厂工作(担任岗位值班工作)学习1~2年,使熟悉糖厂的生产技术和基层管理工作,以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然后才返回公司工作。这些经生产岗位锻炼的人员,能理论结合实际提出不少改进生产的合理化建议;并且到糖厂讲授生产和管理知识,深受糖厂职工欢迎。1956年破格晋升技术室毛礼镭、保国裕、袁升恒、黄明解4位年轻技术员为工程师。
2.8 人才的输送
公司胸怀全局,输送资深的科技人员到外省支援建设。如输送到江西省的冯加乐、黎国俊同志;到福建省的黄识熹、熊大逴同志;到广西区的姚智文;到轻工部的黄振勋、肖宗诠;到环保部的雍永智同志等,他们原本都是公司的骨干人才,到新岗位后把广东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广到当地,起到种子生根发芽促进各地蔗糖业发展的作用。
2.9 筹建研究所、设计院、安装公司、机械厂
鉴于糖业迅猛发展的需要和公司生产技术室已初步具备研究所需仪器与人才,食品工业部决定在广东糖业公司分出独立专业的研究与设计机构。1956年唐强同志被委派筹建制糖工业方面的研究所,选址在广州小港新村北面(现昌岗路广州美术学院校区)建所,征地至新港路河边。科研大楼建至2层、宿舍楼建至2~3 m时,唐强一边积极谨慎地挑选人才,并首先关心其生活问题,几经周折花费不少精力才争取到应元路省煤炭厅的几间宿舍;另一边处理好征地、基建等许多事务,与此同时,他在条件较差的房间里利用简陋设备开展科研工作,为日后蔗渣制人造纤维、滤泥提取蔗腊、废糖蜜提取乌头酸、蔗汁澄清、晶核煮糖等一批科研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4]。
由于轻工部和广东省重视蔗糖业对人民衣食住行的作用,1958年批准制糖研究所(筹)和顺德、粤东甘蔗试验场,合并建工农业的蔗糖研究所,在近郊划近66.66 hm2和赤岗2 hm2的土地,供作甘蔗试验基地。后又接收海南甘蔗育种场为甘蔗选育种基地,其后在湛江遂溪建立湛江甘蔗试验场。原公司的主任唐强、黄廉章分别调任副所长(正所长卜蔚)和主任之职;顺德五沙甘蔗试验场的职工成为该所技术骨干的来源之一[5]。由于有一定的名气,当时的省长陈郁曾多次来所视察,并鼓励科技人员说:“甘蔗关系到人民吃穿用,你们的深入研究有价值”。当了解到蔗渣制人造纤维,可缓解当时棉布供应紧缺问题时,陈省长又说:”你们要把甘蔗种到像竹子那般好的纤维,生产质量好的衣料,我死就瞑目”。
1950~1958 年我国重建、新建和扩建糖厂 57间。1953年新建紫泥糖厂投产。1955年轻工部下达建造国产化2000 t/d的中山糖厂,接着又下达建造同等规模的南海糖厂[6]。此时轻工设计院尚未成立,1954年初公司的工程设计处扩展成立为“糖酒工业设计工程公司”,尚无办公楼,仅租用旅店几间房来办公,其时就在紫坭糖厂进行现场设计。1956年才“轻工业部广州设计院”,并建成办公楼,叶泽权同志任院长,定员200人,有2位总工程师和十多位老技术人员,都是由公司生产技术室调去,作领导或技术骨干。设计室下设 “组”,组长是刚出校门的大学本科生和专科生,一般技术员大多数是1954~1956年毕业的专科生,仅少数人是本科毕业。
在轻工部广州设计院壮大发展中,分出独立的广东轻工机械制造厂和广东糖业安装公司,孔刚仼轻机厂厂长。
广东糖业公司重视与广州轻工业学校(中央部属广州糖酒工业学校)和华南工学院的技术合作,开展糖厂的技术改革创新和科研工作,以及人才培训等合作项目。
在我国蔗糖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蔗糖业的援外工作任务也较繁重,由公司组织的援外专家组分赴世界多个发展中国家援建糖厂和指导生产工作,普遍获好评,如苏甦同志获授越南胡志明勋章。
2.10 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掀起生产热潮
先由公司制订“厂制竞赛指标”,然后各厂自行制订“车间竞赛指标”,以精神荣誉奖励为主。在竞赛活动期间,各方技术人员、技工们毫无保留的介绍先进经验,提出大量的合理化建议,掀起比、学、赶、帮的生产热潮,比学赶帮,互相促进,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2.11 不断交流、推广、及时纠偏,提高生产效率
随着新建糖厂不断涌现,技术力量、管理人员均显欠缺。公司创造的持续发展经验是“以老厂培植新厂”(老厂负责培训新厂各岗位操作人员,使一开榨生产运转便正常。如当时是东莞培植紫坭,顺德培植中山,市头培植南海,一分为二的做法)。由于3大管理严格执行,初投产的新厂试机后第1个生产期一般基本正常,当时1间糖厂1年获得的利润接近投资建1间新厂的良好经济效益,成为当时广东财政收入的支柱。
若发现生产出现不正常问题时,公司生产技术室及时召开各糖厂专业人员会议,商讨、交流,并提出措施解决。如糖蜜贮存自燃事故处理,当时有些糖厂糖蜜贮塔(罐)出现自燃事故使经济巨大损失,公司及时召开专业人员研讨自燃的机理、现象,从内因外因分析后,总结得出预防的生产管理措施;又如纠正了盲目追求高压榨抽出率,使造纸原料过碎,而引起耗碱多、纸质量和产率下降;又使制糖厂增加蒸发量、能耗和杂质,使澄清困难等不顾经济效益的偏差。故在南海糖厂召开技术交流会,会上请专家从圧榨理论及技术与经济兼顾问题作讲解,轻工部糖业司长张万福出席了该会,并十分赞赏此举。从此,提高技术与经济效益意识。
3 综述
广东糖业公司在轻工业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广东蔗糖产量迅速上升,从建国前只有不到8万t/年,到1960年增为40多万t/年,增长了6倍之多,新建糖厂42间、扩建厂15间[7]。不仅在糖份总回收率、能耗、物耗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居国内首位;而且生产管理水平在全国糖厂和化工行业享有较高的声誉。广东甘蔗糖业人才不断成长壮大,公司培养的人才在国内外遍地开花。为后来逐步发展形成有管理、设计、科研、机械、安装、教育、援外等一整套独立自主的糖业体系,奠定了牢固基础。故此,可以说50年代的广东糖业公司是我国甘蔗糖业自主发展的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