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对分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

2020-11-18沈利迪

电脑与电信 2020年8期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知识点

沈利迪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工程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1 引言

2018 年6 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上,首次提出了“金课”的概念[1]。所谓“金课”就是有效课堂教学[2],是一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获得尽可能高的效率和效果的教学活动。本科院校“金课”的内涵是“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那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该是“做中学、做中悟、做中享”。不论是哪种内涵,其落脚点都是建设品质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C 语言程序设计是本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C 语言的基本语句和语法,具备简单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编程基础[3]。本文中笔者通过分析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基于对分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2 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更注重于实践[4],通过调研发现目前C语言课程教学存在几个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滞后,与企业需求脱节

目前,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基本由C语言概述、数据定义和运算表达式、三种程序结构、函数、数组、指针、结构体、文件等构成,注重语法及原理的讲解,内容多而抽象,学生容易因为一些不易理解的抽象语法而失去学习兴趣。虽然现在也采用项目化教学,但项目案例过于陈旧,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产生脱节。

(2)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综合性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期末笔试或机试方式,考试内容基本上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最终的考试分数为“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考试方式单一,无法真正检验学生的真实水平。

(3)“教本位”的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教室、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5],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填鸭式”的灌输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生产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所学不为所用。

3 基于“对分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问题,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设计了基于“对分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在复旦教育论坛上提出的中国原创教学新方法[6]。该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将课堂时间一半留给老师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讨论。在讲授和讨论之间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过程,如图2所示。

3.1 实施对分课堂教学优势

(1)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的课堂,教师的任务是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未来企业发展需要。对分课堂中的第一环节是精讲留白,要充分而不过分地引导。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围绕知识、能力、情感等教学目标对知识进行梳理,讲授过程中以重要知识点为基础,以企业实际项目为教学案例,以提高分析能力和技术能力为核心引导学生重点研究、深入理解。

(2)相互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依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多问问题才能更深理解知识。在对分课堂中,教师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每位学生都可以表述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交流困惑疑问,共同探讨学习的难点。最后,教师就小组讨论中典型的、普遍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协作的能力,实现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3)多维评价,提高考核准确性和综合性。对分课堂的评价方式是过程化考核,鼓励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学生的综合成绩来源于学生平时的作业完成度、小组讨论参与度、讨论问题的深度、期末大考等多维度考核。这种考核方式避免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凸显了学生的发展性,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技能水平。

3.2 对分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方案

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总学时数70,理论与实践对半开,具体内容设置如表1所示。

C语言程序设计的对分课堂模式采用理论、实践结合方式,即讲授与实践穿插进行,对于理论知识相对较为简单的知识点,实行当堂对分(例如:第1 次课,C 语言应用领域、编译环境),在课前采用学习通上的讨论栏目,布置讨论内容。如在第1次课中设置讨论问题“你知道目前C语言的应用领域吗?”这种比较开放的讨论主题在学生预习阶段就可以初步内化知识点,同时让学生知道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

表1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对分教学模式单元内容设置

对于理论知识相对较难的知识点,实行隔堂对分,例如数组、函数等部分的知识点。教师先讲授本单元的知识点框架、重点及难点,然后要求学生安静地开始独立学习,内化吸收知识点,内化过程可通过上机编写相关程序完成,通过上机练习,凝练出问题,发布到学习通平台或微信群。根据实际情况在课中或课后进行小组讨论,解决部分学生的问题,对于小组讨论中未解决的问题于下一次课上进行班级大组讨论或由教师答疑解决。

对于纯实践的课程,教师不进行讲授。课前在学习通上布置实践任务,学生在课内完成任务,讨论、答疑穿插进行。

3.3 对分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线上平台主要利用中国大学MOOC、学习通、微信群、钉钉群。实施过程主要分三个环节:课前、课中、课后[7,8],如图3所示。

(1)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首先要对章节知识点进行重构,凝练出本章节知识点的框架、重点和难点,即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精讲留白的内容。其次,利用学习通上传教学资料,包括微课视频、PPT课件、电子讲稿等。学生通过在线资源了解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好上课准备。

(2)课中实施

利用学习通上的签到、抢答、分组、打分、测试等功能,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先精讲留出时间给学生进行独学(内化吸收),独学时间根据内容难易程度做适当调整,一般控制在5~15 分钟。学生通过独立学习编写代码,总结出自己的收获,困惑和疑难,并填写“亮、考、帮”。“亮”即“亮闪闪”,指学习过程中受益最大的,感受最深的内容。“考”即“考考你”,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自己都理解了,但别人可能还不理解,用问题的方式表述出来,去挑战其他同学。“帮”即“帮帮我”,指通过自己的独立学习,解决不了的疑惑,用问题的方式表述出来,在讨论阶段求助于其他同学。讨论环节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5~20 分钟,由3~4 人组成一个小组,由组长控制每位小组成员发言时间,一般1~2分钟,小组讨论后形成讨论结果,分派一位同学讲述本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对该同学的发言提出质疑,最后由教师进行答疑总结,达到对所授内容的巩固提升。

(3)课后提升

课后,通过学习通下达章节学习任务,每个章节讲解后设置章节测试,章节测试有选择题、填空题、编程题,以闯关模式呈现,完成任务可得到相应的积分,吸引学生完成每关的任务,同时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学生提交章节测试后,可以立即查看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对错情况,编程题由教师批阅后查看,对于分数较低的学生,采取打回重做的方式,让其纠正后重新提交。教师通过查看测试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4 结语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也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加牢固。实施对分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完善基于对分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好地利用学习通平台功能,制定更合理的课程评价方法。

猜你喜欢

C语言程序设计知识点
基于SolidWorks和VBA的电机阶梯轴建模程序设计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医学专业“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究
基于Visual Studio Code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探索
计算机中C语言的应用特点探析
汇编语言与C语言的混合程序设计技术研究
从细节入手,谈PLC程序设计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