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食融入社会主流文化

2020-11-18闻新

太空探索 2020年11期
关键词:暗线日全食天文台

文/ 闻新

日全食之类的天文现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确实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是,在两百年前人类社会中,它代表了一种对大自然的极度热爱,代表了对支配万事万物的自然铁律的一种永恒的好奇和敬畏。

发现太阳光谱中的黑线(1802 年)

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沃拉斯顿发现了太阳光的连续光谱带,其实这个光谱带并不是真正连续的,而是带有许许许多多的黑线条。但他没有深究原因,误认为这些黑线是棱镜的缺陷导致。如果深究一下,会发现许多宇宙的奥秘。此外,他还发现了紫外线。

科学家们认为,假若这种黑线出现在140 年前牛顿的眼前,也许他稍微注意观察一下,就会掌握这把揭示宇宙奥秘的钥匙。

▲ 太阳光谱中的暗线

▲ 法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让-巴蒂斯特·毕奥

人们开始相信陨石来自于地球之外(1803 年)

法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让-巴蒂斯特·毕奥。在电磁学研究领域曾提出知名的“毕奥-萨伐尔”定律,他还是发现云母光学性质的第一人。

1803 年,一群岩石从天而降,落到了距离巴黎只有140 公里的赖格尔小镇附近,毕奥亲临现场进行调查,分析并证明了这群岩石起源于地球之外。他撰写一份目击天上陨落物体的调查报道,他的调查结果终于使持怀疑态度的科学界相信陨石的存在。

发现双恒星的确靠得很近(1804 年)

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研究双恒星,也称为“双星”系统,他很关注彼此靠得极近的两颗恒星。其实此前大约一个半世纪有人已发现这种成对的恒星,但当时人们认为这些恒星之所以靠得那么近,是因为它们几乎恰好位于同一条视线方向上,而实际上,“双星”中两颗恒星相距很远。

赫歇尔对此作了大量观测,发现两颗星都未显示出视差位移的现象。根据他的观察,得出结论“它们不是看上去粘在一起,而且实际上也的确靠得很近。它们被引力束缚在一起,而且它们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质心旋转。”

▲ 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

日全食事件进入教会的布道(1806 年)

▲ 约瑟夫·莱斯罗普牧师的布道

1806 年,一位梦想成为伟大作家的年轻人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James Fenimore Cooper),在纽约州观测到日全食。大约25年后,他描述了那次看到日全食的难忘经历:“在被月亮阴影遮暗的白天,星星出现在天空中。”他的描述也出现在约瑟夫·莱斯罗普(Joseph Lathrop)牧师的布道中。

布道是指基督教教会中,由神父、传道人或牧师进行的一种演讲。布道主要包括圣经、神学、宗教或道德方面的社会话题,通常在过去和当前的背景下阐释了信仰、律法等。

一群陨石碎片散落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韦斯顿(1807 年)

▲ 耶鲁大学教授本杰明·西利曼

1807 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韦斯顿市,随着一个明亮的火球的出现,一群陨石碎片坠入田野,这是美国有记录的第一次陨石坠落。耶鲁大学的两位教授本杰明·西利曼和詹姆斯·金斯利调查了这一事件并分析了样本,得出的结论是,这些石头来自宇宙。

关于这一事件,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曾说:“相信两个美国佬教授会说谎,比相信石头会从天而降要容易得多。”

尽管托马斯·杰斐逊总统对此持怀疑态度,但本杰明·西利曼对韦斯顿陨石的分析奠定了美国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

对太阳光谱中的暗线进行编目(1817 年)

1817 年,德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冯·夫琅和费利用自己发明的分光仪,对太阳光谱中的数百个暗线进行了研究和编目。天文学家后来了解到,通过对这些暗线的分析,可以从中获得关于恒星组成的重要信息。为了纪念他,这些线被称为“夫琅和费线”。夫琅和费谱线也是著名的吸收谱线,因而整个太阳吸收光谱常被称为“夫琅和费光谱”。

▲ 德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冯·夫琅和费

美国建造海军天文台(1825 年)

1825 年,酷爱探索星空的美国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在国会发表第一次年度总统演讲时敦促在华盛顿特区建造一个天文台。5 年后,这个天文台成为美国海军的制图与仪器库,主要工作是管理美国海军的航海天文钟、海图等航海用具,并根据恒星穿越子午圈的时刻对船舶上的天文钟进行校准。

今天,美国海军天文台在授时、天体测量领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权威的机构,出版每年一册的天文年历,世界各国可以通过拨打电话或者访问互联网获得美国海军天文台提供的授时服务。

▲ 位于华盛顿的美国海军天文台(左)和最初天文台的天文观测装备(右)

猜你喜欢

暗线日全食天文台
课堂教学的“明线”与“暗线”
美国X射线偏振测量天文台特点分析
日全食
《清水洗尘》的网状结构分析
例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暗线”
美度
日全食
例谈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主线”与“暗线”
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
日全食令亚洲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