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所思考
——以肖邦波罗乃兹op.44为例

2020-11-18哈尔滨音乐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波罗海德格尔肖邦

■王 蕾/哈尔滨音乐学院

海德格尔是20世纪西方哲学大师,其中年时期的思想代表作《林中路》中收录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是他建立在其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对艺术本质理解的一篇经典之作。肖邦的音乐的丰富的意蕴,某种意义上,在现时代是不可能再复刻了,所以我们说人类的真正有价值的音乐遗产是常青而永恒的。本文以一个哲学“局外人”的视角,尝试去阐释肖邦的波罗乃兹op.44这部作品,希望还原海氏在艺术作品中赋予的“世界”与“大地”意义。

一、《艺术作品的本源》蕴含的思想

(一)作品与真理

最近读了海德格尔的《林中路》,发现海德格尔可能是反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思想家。他认为漫长的两千多年来,西方哲学家虽然经常以不同角度来探讨“存在”的问题,却一直陷入“存在”和“存在者”的怪圈中,而海氏则研究“存在”并不研究它“是什么”,而是研究它“何以是”。他认为包括艺术作品的在内的一切存在者(Das Seinde)的背后,是“存在”(Das Sein),它隐而不显,却无处无时不在,是一切存在的本源。虽然,海德格尔这样的一种世界观难于令我们所认同,但是某种意义他却道出了艺术的本质。这是因为,在艺术作品的外显背后,蕴藏着其被“遮蔽”的存在,将这种“遮蔽”显露出来,也就是艺术本身所蕴含的价值。例如海氏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所阐释得梵·高的名画《农鞋》时,他这样写道:

“从农鞋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劳动者艰辛的步履显现出来。那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她在寒风料峭中,迈动着在一望无际……夜幕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农鞋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成熟谷物宁静的馈赠……这器具聚集着对面包稳固性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再次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时阵痛的哆嗦和死亡临近的战栗……”①

在海德格尔看来,作品揭示的这一切称之为“真理”。由于笔者的才疏学浅,我所理解为艺术作品的“意蕴”。透过艺术作品,“真理”涉及本质,涉及人的生存和存在。但是这一切都等待这欣赏着的阐释与理解。用海氏的哲学语言来说,《农鞋》作为一件艺术作品,它在鉴赏者的面前将农鞋这个“存在物”背后所遮蔽的“存在”显露了出来,这就是海氏所充满文学浪漫气质的阐释。而其核心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则是不通过语言或概念直接展示的“存在”,所以海氏认为,只有当鉴赏者面向所领悟的这个艺术作品其所敞开的真理时,这个作品才真正的得以存在。

(二)世界与大地

海德格尔认为:“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乃是作品之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②从上文的论述,我们得以知道作品本身是一种展示,它展示了“世界”的意义。但是它又是如何展示的呢?海德格尔说是通过“大地”。何为“大地”?海氏在文中强调,一部艺术品之为创造品,它总是出自某种质料,比如岩石、木料、金属等,这些艺术作品的所在,以及由作品之“世界”所照亮的具体在者,就是大地。海氏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概念,他以希腊神庙建筑为例进行了解释:“一座希腊神庙,寂然无声地矗立在布满岩石的岩谷里……在这些道路和关联中,诞生和死亡,灾祸和福祉…从人类存在那里获得了人类命运的形态。这些敞开的关联所作用的范围,正是这个历史性民族的世界。”③此时的大地被理解为本源意义的自然,亦即自身遮蔽的存在本身。进而,海德格尔又说“作品回归之处,作品在这种自身回归中让其出现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大地。大地乃是涌现着庇护着的东西。大地是无所所迫的无碍无累和不屈不挠的东西。立于大地之上并在大地之中,历史性的人类建立了他们在世界之中的栖居。由于建立一个世界,作品制造大地。④所以,海氏讲到大地和世界的关系,大地是穿过世界而涌现出来的。所以他说“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中”。

二、肖邦波罗乃兹op44的简介

肖邦从小所接触到的人也大多是教师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肖邦从小跟随母亲开始了音乐的启蒙,母亲还经常带着年幼的肖邦去萨克森广场上观看民间艺人们的演唱与演奏,这使得年轻的肖邦对其民间曲调有着根深蒂固的思维影响。六岁时开始跟随捷克籍音乐家伏伊捷赫·齐夫内学习钢琴,并逐渐展露出非凡的创作能力。肖邦生于启蒙运动的浪漫主义趋势涨潮的时代背景中,也是正处于由战争带来的资本扩张与民族存亡的困境中,造就了他是一位真正的民主主义战士。肖邦的一生中,寄予深刻的民族情感于他的作品当中。其中波罗乃兹原本是一种为民间舞蹈并伴随歌词的的舞曲。16世纪在宫廷中形成了一定的形式后逐渐流入民间。最早描写的内容多是古代波兰英雄事迹,歌颂伟大的骑士精神。波罗乃兹舞曲是三拍子的舞曲,多以强拍开始,通常是三部曲式居多。肖邦的这首《波罗乃兹op.44》作品,全曲由复三部曲式构成,该作品表现的强烈的戏剧性的张力,这是肖邦作品中唯一将波罗乃兹与波兰民间舞曲玛祖卡结合到一起的乐曲。其中刚中带柔,仿佛由刀光剑影的战场与田园恬静自然画面的切换一般,给人以强烈的视听的对比感受。

三、肖邦波罗乃兹op.44作品中的“真理”阐释

肖邦的音乐中,没有梵·高名画的“农鞋”可以供人视觉的具体物象来更好地阐释其“真理”,在这首波罗乃兹作品创作完成之后,甚至都没有具体的标题可供鉴赏者联想。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中,只有看不见摸不着的“音响”结构,它就是沟通作曲家和听众之间的桥梁。其实在肖邦的众多作品中,无论是悲愤豪迈的波罗乃兹,还是充满乡土气息的玛祖卡,又或是思绪万千的叙事曲、谐谑曲,在他的作品深处都有我们局外人难以理解的最本质的东西——乡愁。一个外国人很难理解和深刻感受肖邦音乐中的意蕴。波兰是肖邦回不去故乡,这是他终生难以言喻的遗憾,这也许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被遮蔽的“真理”吧!人们透过音乐,感受到诗人般的作曲家忧郁惆怅的气质,透露出对祖国人民的真诚关怀。舒曼曾把肖邦的作品称之为“藏在鲜花中的大炮”,这种比喻深刻而有哲理的从另一角度说明肖邦把爱国的民族气节都融入到了其作品的点点滴滴中,以至于后来人们常常跳着波罗乃兹来准备迎接民族战争。因此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所认为应将作品的原作者的视域同我们当今的视域真正地融合,去阐释作品的意蕴。可是毕竟我们生活在物质与精神文明极大发达的二十一世纪,这种理解是与理解者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背景与素养等紧密联系的。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挖掘肖邦音乐的深层中被“遮蔽”的“真理”或“意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当然,我们在解读肖邦的作品时,难道就不应该追问其音响结构上的独特性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通过肖邦丰富的音乐织体,曲式结构原则的大胆突破和自由处理的节奏这片“大地”,也就是对作品“真理”的在塑造。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巴赫、贝多芬等大师在创作波兰舞曲不如肖邦的地方,作曲技术容易习得,但是蕴藏作品中的意蕴或真理确是难以道清的。身为热爱祖国的肖邦,在祖国遭受苦难是能够感同身受,为祖国的反侵略战争能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用民族化的语言激励祖国的英雄,才是我们当代音乐人应该从中汲取的“真理”。

余论面对20世纪的一切动荡不安,海德格尔晚期的思想转向呼吁人们去倾听诗人的言说,在他看来那个时代的艺术是贫乏的,艺术作品中很难再有“真理”的显露。他认为他所处的时代只沉浸与物质的追求中,没有真正去追问生存的意义,所以他直到最后都提出要让艺术作品中通过显露“真理”和“存在”来拯救这个世界。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时代的绝响,从他的音乐中,我们感受到人类在当时的特定的历史时期所显现的意蕴,不断地在从现代的阐释中获取更丰富的人生意义,我想这就是伟大作品经久不衰的真谛吧。

注释:

①③④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

②海德格尔,著.诗·语言·思[M].彭富春,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波罗海德格尔肖邦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浅析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念——以黄玉顺的三个方面批判为中心
浅谈“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凡·高的鞋踩出一个罗生门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二)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一)
小狗圆舞曲
格拉斯及其作品《狗年月》
一夜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