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儿童观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2020-11-18刘金彦西安欧亚学院
■刘金彦/西安欧亚学院
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及社会中的一份子,对其进行什么样的教育以及怎样进行教育是成人首先考虑的重要问题。家庭作为与儿童最亲近的组织机构,肩负着教育儿童的重大使命。当今社会,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前提下,人们的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思想境界不断提升。加之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各式各样的教育观念不断涌入我国。另外,在网络媒体时代下,儿童几乎整日与手机、ipad为伴以及在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思考并探索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可以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是顺从天性,随其任性而为之,还是既要顺从天性又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是施行早教还是还儿童一个童年?等等。
一、儿童观的历史演变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历史上,儿童曾被认为是小大人,是为成人生活的准备。在中世纪盛行的“原罪论”,认为儿童是带着原罪出生的赎罪者。直到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批判以成人为中心的儿童观的基础上,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实现了儿童观历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他被誉为“发现儿童”的第一人。卢梭认为:首先,儿童就是儿童,他既不是原罪出生的赎罪者,也不是洛克所认为的“白板”,更不是“小大人”,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人。其次,教育适应自然以及儿童的天性是自由善良的,应该在儿童毫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遵循其自身的自然发展。19世纪,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教育家在不同程度上批判性地继承了卢梭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儿童教育的基本主张,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具有天赋的能力和力量的萌芽,他认同卢梭对儿童天性的重视,但对“性善论”和“消极教育法”有着不一样的看法。福禄贝尔认同裴斯泰洛齐的“儿童生来具有天赋的力量”的主张,以及卢梭的性善论,并特别强调儿童活动的价值,首次提出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并专门为儿童发展了一种游戏的玩教具“恩物”。
二、现代儿童观的基本内涵
在吸取历史上教育学家、哲学家的核心观念的合理成分,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儿童观的进一步反思,人们将试图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儿童
(1)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儿童就是儿童,这是卢梭儿童观的核心。这句话有力地回答了“儿童是什么”,指明儿童的独特价值。儿童不是家庭的私有财产和附属品,不是带着原罪出生的赎罪者,也不是“小大人”,不是“白板”,更不是父母的“期望”与“梦想”的实现者。儿童是和成人一样的独立的个体,有着自身的价值与存在感,他们不能被人任意地摆布。透过这些话语可以看出,教育家们极其重视儿童的独特性,并且认为成人对儿童的强行干预则会影响儿童的正常发展,成人应该把儿童当做儿童,要正确认识儿童的独特价值。
(2)儿童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儿童的成长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卢梭的“教育即自然地展开”的主张,即强调儿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因此教育要关注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蒙台梭利提出的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和“关键期”也凸显出其对儿童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视。她指出,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敏感期,如果在相应的敏感期内发展相应的能力,一定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错过了这一敏感期,儿童在以后的时间里即使花双倍的时间也是难以弥补的。
(二)遵循儿童的内在天性
天性即人与生俱来的素质。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从人的“天性”入手,指出儿童的成长是儿童自身的“内在自然”的展开,而且是朝向“自然目标”的“内在的发展”。卢梭的这一教育观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家。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哲学家老子也曾指出,成熟的有智慧的圣人的精神状态与儿童是一致的;一个人到达人生智慧和真趣的极致,便是“复归于婴孩”,有一颗真纯朴素的童心。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也就是说,一个真正完善的人是怀有一颗真、善、美的童心的,失却童心的人不可能使身心臻于完善、使品德趋于高尚。
(三)正确认识儿童的未成熟状态
传统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是无知无识的,儿童的发展需要成人的教育以及塑造。直到卢梭对儿童的发现,人们慢慢地认识到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潜能的发展。裴斯泰洛齐率先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巨大的天赋能力和力量的萌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一切天赋潜能的自然和谐发展。杜威承认儿童是未成熟的、发展中的人,但他赋予这种“未成熟状态”以积极意义。他指出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就是生长的可能性,就是一种积极的势力或潜力——向前生长的力量。但是,在教育中要防止对儿童的未成熟状态的歪曲认识,避免对儿童的过分放纵以及过分改造。
三、现代儿童观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正确理解儿童
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以及附属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常常将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以至于其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单子愈加增重,甚至有些事情完全超出了年龄的极限;另外一些家长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自己的孩子,认为自己为孩子规划的路是最适合他们的。然而,正是家长的这些不切实际的期许使得孩子们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承受着无比巨大的压力。作为成人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自己的理想等。儿童就是他们自己。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正确认识儿童,把儿童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儿童的人格。
(二)与儿童平等“对话”,增强“对话”意识
所谓对话,滕守尧在《文化的边缘》一书中指出,对话本是语言范围内的一种语言现象。此时所说的“对话”,意义更为宽阔,它是一种独特的意识和哲学观的体现。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新意和遐想的交谈。目前,在学校教育中,极力倡导一种“对话式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再是灌输式教育模式下的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同时教师也要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交往中不断地提升自我,使自身的精神生活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同样的,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及家庭中的一份子,在对其实施家庭教育时,也需要形成这样的教育模式,家长与孩子是平等的关系。
(三)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儿童生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育的目的旨在促使这些潜能的发展。但是,成人也应该意识到,儿童的潜能不是无限的,在实施家庭教育时,应避免过分放纵与过分改造儿童,要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善于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当的教育,避免欲速则不达的现象出现。
(四)鼓励儿童与同伴交往
活动是儿童的成长机制,笔者认为,同伴交往是儿童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同伴交往。同伴交往是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儿童主体性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既有利于儿童认知、健康人格的发展,又有利于增强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库利提出了儿童同伴和最初的群体对于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儿童自我系统的发展尤为重要。
四、结语
儿童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是成人之前的预备,对其进行什么样的教育以及怎样进行教育是我们成人首先考虑的重要问题。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前就需要有正确的儿童观,尽管成人的观念并非儿童本身,但却影响着现实的儿童。一般来说,成人如何看待儿童,就会以相应的方式对待儿童。我们持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意味着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