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对3-6岁学前儿童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2020-11-18候乔桦上海震旦职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理解能力国学亲子

■候乔桦 郭 香 白 茜/上海震旦职业学院

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精粹,3-6岁学前儿童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初期,早期阅读国学经典有利于学前儿童记忆能力、想象力以及心智的开化。诵读是反复阅读式的国学学习的方式,由于3-6岁儿童年龄小有些甚至不识字,家长很容易把诵读与“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等同,导致很多家长抵制“诵读”,误导了儿童学习经典的方式。

一、诵读在国学学习中的地位

国学经典是历经时代变迁、汇集多种文化的历史经验,包罗万象发人深省需要进行反复的咀嚼诵读,而且经典每一次的诵读都不会是重复性的劳动都会有新的启示。诵读也是古代重要的学习方法,自古以来受到教育家的高度赞扬,春秋时期有大教育家孔子“诵诗三百”,宋朝有文学家韩愈“口不觉吟六艺之文,手不停于百家之篇”,古代文学家的文学积淀和思想灵感可以说都是从长年累月的诵读中获得的。汉字拥有语音美,它阴平、阳平、上升、去声四种音调包涵着韵律和感情,反复大声的诵读才能读出内容中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很多诗歌在诵读中就已经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感情,古有“唐诗三百首,不会作也会吟。”深厚文化涵养需要从诵读中去培养和积淀,它是国学学习简单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3-6岁的学前儿童国学学习以《三字经》《千家诗》等蒙学类教材为主,这些国学教材简单易懂且有着较强的韵律,朗朗上口更是适合儿童去诵读。

二、学前儿童认知特点与“诵读”

3-6岁阶段的儿童特别是4岁左右的儿童识字量有限,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识字没办法进行诵读,诵读是六岁之后的事情,有些家长认为诵读是件简单的事情,所以让孩子自行诵读或者让孩子去背诵,花费的时间较少。儿童理解能力先于读写能力的发展,三岁的孩子已经能够理解成人大部分话语的意思了,诵读对学习国学经典和儿童认知能力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家长更应该把孩子经典的学习放在诵读上。

瑞士著名的教育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3-6岁的学前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在前运算阶段中,儿童的思维具有相对具体性,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那么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在学习国学经典过程中,如果一味的追求“道理”、过于看重“理解”等势必会劳而无功,这个阶段当以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增强孩子表达能力、促进记忆力的开发以及掌握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为主。在蒙学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经典的内容大部分也是儿童生活的具体的事物,例如“父母呼,应勿缓”、“晨必盥、兼漱口”涉及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这些内容反复诵读加以简单讲述,儿童很容易把生活的事情与教材中的句子相对应,长期以往的诵读,孩子口中经常读到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他们会在在生活中不自觉的运用,这些朗朗上口的内容就成为孩子生活各个方面的引导和约束。同时这个年龄的儿童也正处于注意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敏感期,在这个阶段儿童如果长时间专注一项事物不被打扰,那么孩子的注意力将会得到很好的培养,诵读特别是大声的诵读有韵律朗朗上口的句子,是心眼口等多个器官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熟读成诵,孩子的记忆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3-6岁儿童在对人与人双边关系的认知发展中有自我中心主义的特点,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完全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行为去认识和处理事物,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孩子“自私”的表现,很多家长用国学教材中的“道理”来教育儿童往往不起作用。家长在教育儿童理解道理改变行为方面仍然需要以诵读为主,很多家长会质疑单纯记住道理,孩子能理解吗,能在生活中做到吗,国学的道理当然不是为了记忆的,反复读诵一个道理儿童也不能就立刻身体力行,诵读是长篇累牍式的、是长期的去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以背诵为目的的。经典文章自身有着严谨的结构,很多经典都是遵循由简到难的顺序进行展开的,单纯的讲解忽视基本内容的诵读很容破坏国学经典自身的逻辑顺序,缺乏学习者的自身的感悟,影响学习效果。例如蒙学《弟子规》中,教材先是叙述了与父母、兄弟的相处方式,“首孝悌”、“兄道友,弟道恭”,儿童与自己的亲人相处的方法方式时常挂在嘴边,那么孩子在类似的实际生活中就会改变原有的观念,教材后面讲述与朋友的相处儿童就更容易接受,那么孩子的角度也会考虑到他们时常诵读到的亲人、朋友,也就很容易从他人出发,就是在所谓的熏陶中改变儿童的思维方式。试想一个不常去诵读或者只理解经典意思的儿童,他很容易忘记更不会身体力行。孩子在理解能力发展不完善的年龄阶段,诵读的学习方式比成人更适合3-6岁的儿童,反之也是在促进孩子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三、如何指导3-6岁学前儿童的诵读

3-6岁学前儿童理解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有限,把诵读变成一种习惯、与家长一起来读才能让诵读保质保量的完成,诵读看重的是读的过程,学习才能“不见其长,日有所长”。

(一)把诵读变成一种习惯

国学经典的学习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诵读也是,一两次的诵读不能直接让孩子明白很多道理更难以在生活中身体力行,汉字语感和文学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知行合一也是在孩子长期诵读加以慢慢理解熏陶的结果,诵

读贵在坚持。每天早上或者晚上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提醒孩子来诵读,在固定的时间来完成慢慢养成诵读的习惯,长此以往既保证了诵读的量,又会促进经典学习的质量。爸爸妈妈可以与其他宝妈宝爸们建立诵读微信群等想提醒相互监督,促进孩子良好诵读习惯的养成。

(二)亲子共读效果更好

3-4的儿童年龄小很难独立完成整篇的诵读需要家长的帮助,5-6岁的儿童很多能认识字,可以独立完成诵读,即使这样这个年龄的孩子在字音和认字方面也需要家长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亲子共读中除了给孩子一些文字的帮助外,对提高孩子学习兴趣、培养孩子毅力,促进亲子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孩子在亲子共读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孩子在学习中更有自信,更愿意表达自我,家长在亲子共读中可以针对内容设疑或者采用快速慢速你一句我一句这样的方式引发孩子阅读思考的兴趣。

(三)选取适合诵读的经典读本

对3-6岁的学前儿童经典要以蒙学为主,选取一些色彩鲜明读音正确的读本,教材中字体要大,段落清晰。经典内容微言大义,语言凝练,诵读中不要过于注重诵读内容的多少,更在于每个字读的正确,字体较大的读本更有利于让儿童看清出每个字的字形,在诵读中也可以提高识字量,不识字的儿童可以与家长一起来指字诵读,早期培养正确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有利于儿童手眼协调和专注力的提升。

(四)诵读看重过程,轻视“记忆”

有些家长看重孩子的内容的记忆,认为背诵下来就可以了,反复的诵读儿童自然会记忆下来,然而诵读过程带给孩子语感与理解能力的提升是背诵不能给予的,记忆不是诵读的目的,诵读中孩子心智的开化才是诵读的目的,所以家长把重心放在过程上。

猜你喜欢

理解能力国学亲子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三部曲”
浅谈如何运用阅读技巧与策略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垂”改成“掉”,好不好?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阅读理解差,美国损失大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