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技术运用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020-11-18刘玉萍长沙幼儿师范学校

长江丛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中职培训信息技术

■刘玉萍/长沙幼儿师范学校

自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后,“互联网+”这一观念便在社会各领域进行着持续的尝试与融合。在当下社会,互联网早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或多或少与互联网相联系,并且这种联系正向着不断强化的方向发展。在教育领域中各级各类学校都积极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中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但由于互联网具有两面性,中等职业教育又有其特殊性的缘故,我们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困于技术的中职教师

中职教师困于技术,此处的“困于”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被动的人文之困”,一层是“主动的技术实施之困”。

“被动的人文之困”是指技术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冲突,限制了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性。技术的运用将教师束缚在电脑、手机等技术设备之旁,将教师置于缺乏特殊性的同一培训之下,忽视对教师作为独特个体的人文关照。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教师培训从线下走向了线下线上相结合,线上培训逐步增多的趋势。这一趋势在现实运用中存在两点难以克服的弊端,其一,中职教师线上培训缺乏特殊性。线上培训虽内容丰富,但缺乏前期对培训对象(包括不同类型的参培教师)实际情况的考察,加之很多培训课程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其预设对象更多的是普通中学教师,而非中职教师,因而有些培训内容不能满足中职教师的实际需求,以至出现培训对象(包括不同类型的参培教师)开着电脑、手机刷培训时长,却在做着其他事情的消极现象。“动机的基础是人的需要”[1],若要教师认真进行线上培训,那么培训内容必须能够满足培训对象的某种内在需要,然而线上培训的同一内容却忽视了中职教师个体的特殊需求,未将教师作为独特的人来看待,压制了其特殊性。其二,线上培训增加教师隐性工作量。在进行线下培训时当培训时间与教师工作时间相冲突时,两者可以进行良好协调在教师工作总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完成培训。可是线上培训则不同,线上培训是在教师原工作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再次附加上的工作量,要求教师自己想办法,挤压休息时间进行培训,如此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加之前文所述,线上培训内容不能很好的关照中职教师的特殊需求,若此时中职教师想要额外自学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内容,将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闲暇教育的观点自被提出起便受到了广泛关注,它强调教育对象的自愿性与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本质是“造就占有自由时间的主体”[2],基于此有研究者研究认为闲暇教育有助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及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教师生活质量的提高及人格的完善……[3]闲暇教育既关注到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人”的存在,也关注到教师作为一个“自然人”的存在,体现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然而技术的广泛运用,侵占了教师进行闲暇教育的时间,很大程度上将教师长时间的捆绑于工作之中,忽视了教师作为“自然人”的发展需求,从这一方面来讲,技术的运用使教师被动的受困其中,造成了对教师人文关怀的缺失。

“主动的技术实施之困”是指中职教师有将技术积极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心向,但由于诸多客观原因导致信息技术的运用难以落实的情形。这里所提到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没有形成技术开发共同体。此处所谈的技术开发共同体是指由教师与教师组成的团体,他们借助于一定的信息技术开发适用于不同中职课程的信息资源(如微课、慕课等)而在成员之间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4]中职课程与普通中学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区别,然而当前网络中可以直接运用到教学中的资源更多适用于普通中学课程,绝大部分中职课程只能搜索到少量适用资源,这意味着中职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创造力,自主开发教学信息资源。然而成体系的微课、慕课的开发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仅靠某位教师的一人之力难以实现,需要依托一个团体,借助团队的力量才能有效开发出具有普适性的教学信息资源,可是当前情形却是绝大部分中职学校还未形成有效的技术开发共同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其二,师——师之间在技术运用上缺乏一致性与连贯性。在教育活动中信息技术除应用于教学环节外,也可用于班级管理,然而其在班级管理方面能否产生积极效用则取决于其在运用环节是否具有一致性与连贯性。以班级优化大师这一APP为例进行解释说明,班级优化大师这一软件可以通过记录学生日常生活表现、课堂表现等内容自动生成对学生的量化评价,便于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自己一学期的具体表现,然而自动生成的量化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依赖于不同课堂上每位教师对学生每一节课的及时评价。这意味着如果有一部分教师不使用这一软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将导致结果的片面性与不准确性。而当前绝大部分中职教师在技术运用上还没有形成一致性与连贯性,以致明知有些技术有利于教学与管理却难以加以使用的局面的产生。这些最终都导致了中职教师在技术使用上陷入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

二、部分技术与中职生现存特点的冲突

曾有学者描述过未来教学活动的场景,其认为“未来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将围绕互联网进行,教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线下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5]这一场景目前已在部分学校成为现实,然而在中职学校可能还需要很漫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实现,这是由我国中职生的现存特点所决定的。当前我国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在生源质量上存在很大区别,中考过后分数高的学生普遍选择普高,并且存在能上普高绝不上职高的情形,换言之即职业高中的学生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初中阶段学习成绩的好坏更多取决于学习的主动性与自制力,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中职生具有主动性与自制力弱的特点。

据诸多中职一线教师反映,他们曾频繁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但课前检查时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完成了预习任务,为保障教学效果,他们不得不将课前预习的任务放到了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这一现象再次证明绝大部分中职生确实存在学习主动性弱的特点。然而教学活动中技术的运用期望实现的效果是“线下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比如翻转课堂的实施,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上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拓展与答疑,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实现,而这却是中职生所欠缺的。此外,在中职学校还普遍存在家长主动要求教师没收学生手机的现象,原因在于家长认为学生不能控制自己玩手机的时间,影响休息与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职生存在自制力弱的问题。当前很多普通高中尝试的手机、平板、笔记本等电子产品进课堂的教学方式在中职学校也难以推行,原因正是由于绝大部分中职生自制力较弱,在电子产品联网的情况下,他们很有可能不自觉地翻阅、浏览与课堂无关的内容,从而游离于课堂,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整体而言,并不是所有现下流行的技术手段都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它们可能与学生自身特点之间存在冲突。

三、中职课堂中技术运用的“形式化”问题

课堂中技术运用的“形式化”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具有一些普遍性的表征形式,中职学校也不例外。这些“形式化”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新瓶装旧酒”的现象。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于教师的PPT课件中,在信息技术还未普遍进入课堂前,教师教学内容以书本为依托,学生依循书本跟随教师的讲课进度,而当多媒体广泛普及后,教师教学内容便以PPT为依托,这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上是一个进步,可是有些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却陷入了一个“新瓶装旧酒”的误区,即在PPT的设计制作上基本没有对PPT的内容进行深入加工与调整,而是将书本内容照搬至PPT里,以致信息技术的运用价值仅体现于将纸质教材变为电子教材,学生由看课本变为看PPT。其二,课堂变炫技场的现象。什么样的课算“好课”?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学生等不同主体对于好课的认识不同,[6]但归根结底都认为好课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学生能够理解并获得发展的课,所以一堂课是否需要使用信息化技术,使用多少信息技术并不是评价一堂课是否为好课的硬性标准,然而在“互联网+”的热浪影响下,有些教师错误地以为多用信息技术的课才是好课,所以在有些中职课堂上存在信息技术扎堆的现象,比如在PPT中使用过量的图片、视频、动画功能;原本可以在备课阶段并入课件的内容却非要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投屏等,这些过多的可有可无的信息技术不仅容易耽误课堂时间、模糊重难点,还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阻断学生思考的连续性。

课堂上这些流于形式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对技术运用的错误理解与盲目追求,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学生发展,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演,所以在广泛呼吁信息化手段进课堂的现实情境下,中职教师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都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为教育对象选择适合、适量的信息技术以帮助其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得发展。

信息技术的的广泛推行是时势所趋,积极探索其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融合将有利于提高中职教育的教育教学效果,带给学生不同的课堂体验,整体而言利大于弊、优势明显。但我们在技术的运用过程中仍要冷静分析其对中职教师、中职生的适用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服务于人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中职培训信息技术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探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会议·培训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