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和下西洋与南海区域的外交环境构建研究

2020-11-18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锡兰永乐安南

■邢 蕾/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

从区域安全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在郑和下西洋期间,明廷对南海区域外交环境的改善,以及和平秩序的维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这是明廷外交思想和原则的核心表达,同时也是明廷对外形象的有力展示。

一、郑和下西洋的外交理念及职责

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受命率领浩大的使团出使西洋,其历时、出行规模、海上外交范围,都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实际上,在郑和下西洋初期,南海区域的社会秩序并不稳定,因此明朝肩负着大国职责,在协调区域国家间的矛盾,构建安全和谐的国际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在海外国家中宣读的诏书,明确地表达了明廷确立的外交理念:

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尔等袛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①

二、郑和下西洋与当时南海区域的外交环境研究

在明廷派郑和下西洋前,南海区域的社会秩序不稳定,主要表现在一些国家欺压他国,国家间的矛盾较为复杂,以及因海盗问题而产生的海路不畅,商业贸易活动受阻等。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明廷针对上述问题中的具体情况,通过多种合适的方式,消除了威胁南海区域国家发展的多种问题。

(一)安南问题及其解决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安南遣使向明朝上贡,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安南发生政变,国相黎季犛起兵谋反,撺掇了国家政权,之后安南不断侵犯别国,对南海区域的稳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正月,明成祖针对占城多次遭到安南的军事打击,之后求助明朝的情况,遣使诏谕占城,表示明朝已告知安南,令其息兵安民,且安南国王已认罪,不敢再次侵略。②是年四月,广西思明府上奏称,安南屡次发兵侵夺禄州、西平州、永平寨。③五月,安南国王遣使赴明朝,明成祖就安南侵夺广西思明故地一事,明确警告安南,“如非安南地则速归之,保境安分,惇修邻好,可以长享富贵也。”④八月,占城国王遣使入贡,奏称安南不听明朝教诲,又对占城进行侵略与欺压。⑤之后,明成祖遣使谕安南国王:“前以尔屡侵占城,故谕尔讲信修睦,及得尔奏云:‘自今已往,敢不息兵。’朕嘉尔能改过,复降敕慰勉。近占城复奏,尔今年又以水军攻掠其境,拘虏人民,其朝贡人回,所赉赐物,皆被邀夺,及逼与冠服印章,使为臣属,越礼肆虐,有加无已。而广西思明府亦奏尔夺其禄州、西平州、永平寨之地,此乃中国所疆,尔夺而有之,肆无忌惮,所为如此,盖速亡者也。朕未忍遽行讨罪,故复垂谕,鬼神祸淫,厥有显道,尔宜速改前过,不然,非安南之利也。”⑥不久,安南过去的陪臣裴伯耆前往明廷急奏,称黎季犛父子弑主篡位,谋害忠良,灭族者以百十数,且当前黎氏政权不听朝命,肆虐下民,百姓衔冤,呼天叩地,忠臣良士,疾首痛心,裴伯耆希望能够灭除黎氏政权,复立陈氏子孙。⑦随后,老挝军民宣慰使刀线歹遣使护送前安南王孙陈天平前往明朝,陈天平讲述了黎氏政权的罪行,并求助于明朝,希望讨伐黎氏政权,恢复陈氏政权。⑧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正月,明廷遣人前往安南,谕安南国王,质问其篡夺陈氏政权,占夺禄州等处的罪行。⑨此时,安南仍未停止过对外侵略。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二月,明廷收到云南宁远州土官同知刀吉罕急奏:“臣所辖猛慢等七寨,本臣祖宗故地,近被安南攻夺,又掳掠臣婿及女并人民畜产,征纳差发,驱役百端,臣世奉中国职贡,今横被虐害,实所不勘,惟朝廷怜悯。”六月,安南国王遣使臣赴明朝上表谢罪,称将“请迎归天平,以君事之,其禄州等处,猛慢等寨,亦即令退还,已遣人往各处交割地界。”经过明廷与安南的沟通,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初,明廷派出兵力护送陈天平回安南,三月即将行至芹站,当时“山路险峻,林木蒙密,军行不得成列,且遇雨潦,忽伏发,大呼劫天平,远近相应,鼓噪动山谷,寇且十余万。中等亟整兵击之,寇已斩绝桥道,不得前”,最终陈天平被安南黎氏政权安排的伏兵杀死,明军死伤惨重。明成祖得知黎氏政权的阴谋后大怒,决定派出大军讨伐安南。四月,明成祖调集了多地的兵力,形成庞大的作战部队,并由战斗经验丰富的猛将率领,从云南、广西两地并进出发,征讨安南。在征讨安南之前,明廷答应了占城的请求,派几百人规模的水上力量对安南进行支援,同时让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在安南停留较长时间,以分散安南对北方的注意。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安南尽平”。在征战安南后,“新城侯张辅遣招谕人等,同北江等府安越等县耆老尹沛等千一百二十人,诣军门言,伏蒙给榜遍谕国中,宣布圣天子德意,今官复原职,军复原伍,民复原业,访求陈氏子孙嫡而贤者一人,为之奏请,复其王爵,以主国人,谨分诣诸处,宣布抚谕,官吏军民安业如故。惟陈氏子孙,被黎贼歼夷已尽,无有遗类,莫可继承。安南本古中国之地,其后沦弃,溺于夷俗,不闻礼义之教,幸遇圣朝扫除凶孽,军民老稚得睹中华衣冠之盛,不胜荣幸,咸愿复古郡县,庶几渐革夷风,永沾圣化。邃谨同耆老人等,具表文一通,请献于朝,以达下民之情。”之后,张辅向明廷提出:“安南本中国地,陈氏子孙已诛尽,无可继,其国中耆老民庶俱请为郡县如中国制。”当张辅等人的奏报送至明廷,“群臣入贺曰:‘黎贼父子违天逆命,今悉就擒,皆由圣德合天,神人助顺’。上曰:‘天地祖宗之灵,将士用命所致,朕何有焉’。群臣复以开设三司及郡县为请,上命降诏行之。”最终,明廷确定在安南施行郡县制,这实际是强化了对中南半岛的控制,尤其是对占城和安南的制衡。

(二)陈祖义集团问题及其解决

旧港位于郑和下西洋的航路要塞,“东接爪哇国,西接满剌加国界”,且“国人多是广东漳泉州人逃居此地”,洪武年间,“广东人陈祖义等全家逃于此处,充为头目,甚是豪横,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辄便劫夺财物”。陈祖义曾派遣其子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前往明廷。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郑和自西洋还,遣人诏谕之,祖义诈降,潜谋邀劫。有施进卿者告于和,祖义来袭,被擒,献于朝,伏诛。”郑和船队在旧港进行的战争,消灭了陈祖义的海盗势力,使海路恢复通畅,维护了海上交通安全,以及旧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秩序,确保海上贸易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这一举措也为国家间海上交往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保障。在陈祖义势力被明廷消除后,“进卿适遣婿邱彦诚朝贡,命设旧港宣慰司,以进卿为使,赐诰印及冠带,自是屡入贡。”旧港宣慰司的设立,使明朝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爪哇的势力,这也制衡了南海国家间的关系。

(三)暹罗问题及其解决

暹罗在对外交往时,屡次轻掠、压迫周边国家,与这些国家产生了矛盾。例如,满剌加,“旧不称国,因海有五屿之名,遂名曰五屿。无国王,止有头目掌管。此地属暹罗所辖,岁输金四十两,否则差人征伐”。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十月,明廷“遣中官尹庆使其地,赐以织金文绮、销金帐幔诸物。……庆至,宣示威德及招徕之意。其酋拜里迷苏剌大喜,遣使随庆入朝贡方物,三年九月至京师。帝嘉之,封为满剌加国王,赐诰印、彩币、袭衣、黄盖,复命庆往。”然而,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满剌加及苏门答剌国王遣人前往明朝,“诉暹罗强暴,发兵夺其所受朝廷印诰,国人惊骇,不能安生”。在此之前,“占城国遣使朝贡,既还至海上,飓风漂其舟至湓亨国,暹罗恃强凌湓亨,且索取占城使者羁留不遣。”对于暹罗欺压他国的行为,明廷予以严厉的警告:“占城、苏门答剌、满剌加与尔均受朝命,比肩而立,尔安得独恃强拘其朝使,夺其印诰。天有显道,福善祸淫,安南黎贼父子覆辙在前,可以鉴矣。其即还占城使者及苏门答剌、满剌加所受印诰,自今安分守礼,睦邻境,庶几永享太平。”在暹罗接到明廷的警告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九月,郑和出使暹罗,“其王遣使贡方物,谢前罪”。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暹罗再次欺压满剌加,明朝针对此事,“遣使责令辑睦,王复遣使谢罪”。

(四)爪哇袭击明朝船队事件

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爪哇袭击了明朝船队。郑和船队到达爪哇前,“爪哇国西王与东王相攻杀,遂灭东王。时朝廷遣使往诸番国,经过东王治所,官军登岸市易,为西王兵所杀者,百七十人。西王闻之惧,至是,遣人谢罪。”明成祖遣使谕爪哇西王:“尔居南海,能修职贡,使者往来,以礼迎送,朕尝嘉之。尔比与东王构兵,而累及朝廷所遣使,百七十余人皆杀,此何辜也。且尔与东王均受朝廷封爵,乃逞贪忿,擅灭之而据其地,违天逆命,有大于此乎?方将兴师致讨,而遣亚列加恩等诣阙请罪。朕以尔能悔过,姑止兵不进,但念百七十人者死于无辜,岂可已也?即输黄金六万两,偿死者之命,且赎尔罪,庶几可保尔土地人民。不然,问罪之师,终不可已,安南之事可鉴矣。”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爪哇西王“献黄金一万两谢罪。礼部臣言其欠偿金五万两,下使者法司之。上曰:‘远人欲其畏罪则已,岂利其金耶?且既能知过,所负金悉免之’。仍遣使赍敕谕意,并赐之钞币。”该事件后,爪哇十分重视与明廷的交往,坚持“比年一贡,或间岁一贡,或一岁数贡。”

(五)明朝船队与锡兰山国的战争

永乐年间,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不睦邻境,屡邀劫往来使臣,诸蕃皆苦之。”郑和第三次下西洋,行至锡兰山,“其王亚烈苦奈儿欲害和,和觉,去之他国。”待明朝船队回国,又经过锡兰山时,该国国王“诱和至国中,发兵五万劫和,塞归路。和乃率步卒二千,由间道乘虚攻拔其城,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妻子、头目,献俘于朝。廷臣请行戮,帝悯其无知,并妻子皆释,且给以衣食。命择其族之贤者立之。有耶巴乃那者,诸俘囚咸称其贤,乃遣使赍印诰,封为王,其旧王亦遣归。”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明廷与锡兰山交往时,在“永乐七年,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等赍捧诏敕,金银供器,彩妆织金宝幡,布施于寺,及建石碑。”由此,便产生了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但有学者在研究该历史事件时指出,郑和下西洋,到达锡兰山时,该国正处于分裂时期,当时存在三个相互敌对的政府,他们不但彼此猜忌,还对外部政权进行猜忌,明朝庞大的使团,给锡兰山的统治者们带来了巨大的威慑力,同时郑和在该国树立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在亚烈苦奈儿眼中是中国宗主权的体现,这也导致了他对明廷的敌意,最终向明朝船队发动袭击。该事件后,明成祖在诏书中提醒锡兰山新王,应当合理处理对外关系:“锡兰山亚烈苦奈尔近处海岛,素蓄祸心,毒虐下人,结怨邻境。朕尝遣使诏谕诸番国,至锡兰山,其亚烈苦奈儿敢违天道,傲慢弗恭,逞其凶逆,谋杀朝使。天厌其恶,遄被擒俘。朕念国中军民,皆朕赤子。命简贤能,为之统属。尔耶巴乃那修德好善,为众所推,今特封尔为锡兰山国王。于戏!惟诚敬可以立身,惟仁厚可以抚众。惟忠可以事上,惟信可以睦邻。尔其钦承朕命,永崇天道,无怠无骄,暨子孙世享无疆之福。”之后,“海外诸蕃益服天子威德,贡使载道,王遂屡入贡。”

(六)明朝船队在苏门答剌的战争

明朝船队第四次出使西洋,行至苏门答剌,明廷“赐其王宰奴里阿必丁彩帛等物。苏干剌乃前伪王弟,方谋弑宰奴里阿必丁夺其位,且怒使臣赐不及己,领兵数万,邀杀官军。(郑)和率众及其国兵与战,苏干剌败走,追至南渤利国,并其妻子俘以归。至是献于行在,兵部尚书方宾言苏干剌大逆不道,宜付法以正其罪,遂命刑部按法诛之。”马欢对苏门答剌内部政治斗争的原委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苏门答剌国王,先被那孤儿花面王侵掠,战斗身中药箭而死,有一子幼小,不能与父报仇。其王之妻与众誓曰:有能报夫死之仇,复全其地者,吾愿妻之,共主国事。言讫,本处有一渔翁,奋志而言,我能报之,遂领兵众当先杀败花面王复雪其仇。花面王被杀,其众退伏,不敢侵扰。王妻于是不负前盟,即与渔翁配合,称为老王,家室地赋之类,悉听老王裁制。永乐七年,效职进贡方物,而沐天恩。永乐十年,复至其国,其先王之子长成,阴与部领合谋弑义父渔翁,夺其位,管其国。渔翁有嫡子名苏干剌,领众挈家逃去,邻山自立一寨,不时率众侵复父仇。永乐十三年,正使太监郑和等统领大?宝船到彼,发兵擒获苏干剌,赴阙明正其罪。”明廷对苏干剌事件的处理,不仅使该国摆脱了政治秩序混乱的困境,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区域的稳定。

三、结语

明廷派郑和七下西洋,进行航海外交时,倡导与各国和平相处,坚持以德服人,并积极帮助协调一些南海区域国家间的关系,在海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针对明朝皇帝的德望及其传承,跟随明朝船队四下西洋的费信言道:“洪惟我太祖高皇帝龙飞淮甸,鼎定金陵,扫胡元之弊习,正华夏之彝伦,振纲常以布中外,敷文德以及四方。太宗文皇帝德泽洋溢乎天下,施及蛮夷,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亲,执圭捧帛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礼乐明备,祯祥毕集。仁宗昭皇帝法祖宪天,行二帝三王之道。宣宗章皇帝守成继统,体二帝三王之心。”郑和下西洋使得海外各国与明廷的联系逐渐紧密,尤其是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西洋、古里、忽鲁谟斯、锡兰山、阿丹、祖法儿、剌撒、不剌哇、木骨都剌、柯枝、加异勒、溜山、喃渤利、苏门答剌、阿鲁、满剌加等十六国遣使千二百人贡方物至京。”这成为明朝历史上的一大盛事,直至今天,仍被人们所称道。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明朝海上外交,充分显示了明朝在国际交往中的立场及准则,这在当时对处理国际争端和推进国家间的友好交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面对国际事务、构建国际关系的宝贵历史经验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

注释:

①李士厚.影印原本郑和家谱校注[M].昆明:晨光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锡兰永乐安南
高熊徵《安南志》版本之审定
彩色笔动起来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病逝享年80岁
中船瓦锡兰发动机(上海)有限公司新厂开业
弥足珍贵的三块银元
锡兰之星 打造中国高端彩宝服务品牌
中国书籍史上最大疑案:《永乐大典》流失何方
寻找《永乐大典》
贵阳乌当罗吏目村发现永乐公主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