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联不厌百回改

2020-11-18曹文献

对联 2020年6期
关键词:串珠芳香一等奖

文|曹文献

1985 年《对联》杂志创刊。到2020 年,她已满35 年周岁。为了庆祝35 岁生日,去年10 月本刊发起“万和堂杯”贺《对联》杂志创刊35 周年征联活动,2020 年4 月中旬对获奖作品公示后发布。获得一等奖的两副作品从4000 余副应征联作中脱颖而出。下面我们分享一下两位一等奖获得者的创作心得。

卅五年汲古创新,为不老文明,再添活力;

两行韵串珠缀玉,让无穷风物,各散奇香。

——曹文献

看到贺《对联》杂志创刊35 周年征联,作为一个对联人,感觉这就是要用自己的笔写自家的事。说真的,有一种想写的冲动。我于去年11月5日投出一稿3 副,感觉意犹未尽,7 日又投出一稿3 副。2020 年4月看到公示,发现一等奖第一副就是自己所投第一稿的第一副,当时的喜悦自不待言。

现对当时的写作过程作一简要回顾,与联友分享。

写联之初,首先审阅的是征稿内容及要求:

1、应征作品可围绕《对联》刊物的办刊宗旨、社会影响、内容特色、发展前景等等进行创作。

2、应征作品还可就对联文化、对联习俗、我与对联、我们与对联、对联与生活等等展开创作。

也就是说,不仅可以从《对联》杂志入手,也可以涉及到与对联有关的文化和活动。

于是决定,上联写传承,下联写发展:

卅五年聚力凝情,让古老文明,重生色彩;

两行韵串珠缀玉,为纷繁世界,再散芳香。

写好后,总感觉还不完美,上联的聚力凝情,好像偏向于写杂志社的人,而不是写杂志,有点走题,思考后改为“汲古创新”。因为对联是一门古老的文学形式,作为专业性较强的一本杂志,不汲古,不足以传承;不创新,就跟不上时代。而且汲古创新同时也可以体现出杂志社工作者的努力。

改完后感觉还行,但我的习惯是先不急着发稿。过了一天又看时,感觉后文的“古老”“色彩”“纷繁”“芳香”都是并列词组,个人认为,在某种情况下,相同的字数,并列词所包含的信息量相对于偏正词组要少一些,尤其是那些意义十分相近的并列词。而作为诗中之诗的对联,素以短小精湛见长,在字数不变的前提下,要力求容纳更多的信息量。

而且,草稿中的“古老”,也不太恰切,对仗,在诗经中就有应用,说古老并不错,但,清代民国时期是对联高峰,相对于诗词曲来讲,对联又是比较“新”的。那么,如何调合呢?通过一段相对漫长的思考后,突然想到一句“寿比南山不老松”,这个“不老”不就是最恰当的词吗?“不老”并非指“年纪轻”,相反还很“年长”。所以,这个不老,是形式老而内涵新,年纪老,而活力不减。顺着这个思路,后面的色彩,也相应改成了“活力”,下联对应处也作必要的修改:

卅五年汲古创新,为不老文明,再添活力;

两行韵串珠缀玉,让无穷风物,各散奇香。

修改后感觉,“古老”相对于“不老”,“芳香”相较于“奇香”,无疑是后者因其具有的限定性,而显得更准确、更有力道。修改时,将原文的“再散”也改成了“各散”,个人感觉,这个“各”字,也让后面的“奇香”具有了差异性,各有各的奇香,比原来的“再”字要好多少倍。

从多次征联经历来看,虽然每次总会投出不止一联,而到最后,获奖的往往是修改最多的那一副。本次也一样,我先后撰了6 联,这一联几易其稿,投入心力最多。这也告诉我们,好联不厌百回改,与其粗枝大叶地写十副,不如努力把一副打磨十遍,写十副所耗费的精力并不一定比打磨一副所耗精力少,但你所打磨出来的那一副,效果一般要强于其他十副。即便是到最后淘汰了,这个打磨过程也绝不是无用功,在将来,一定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串珠芳香一等奖
种类:彩色串串珠
2020年书画临摹获奖作品选登
为自己调香,造一座精油芳香花园
串珠里藏着数学
华丽盛开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薰衣草的自述
First Perfume Which Smells Better the More You Sweat
芳香欺骗后的幸福,恰似你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