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2020-11-18王充闾
文/王充闾
泾溪
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
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
时时闻说有沉沦。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年—约906年),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 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诗人说,泾溪(在今安徽泾县,北流入青弋江) 礁险浪急,人们路过时,都加倍地小心谨慎,所以,一年到头,也没听说有谁在那里淹死;相反的,倒是在水流平缓、没有礁石的河段,常常发生舟覆人亡的惨剧。
从诗中我们领悟到,人生遭际也好,事业发展也好,危情险境属于客观存在,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采取正确的应对办法。最可怕的不在于客观条件,而在于主观上完全丧失警觉,存在侥幸心理,麻痹大意,不知戒惧,以致安而忘危,晏安酖毒,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也。寥寥28个字,寓有非常深刻的哲学理蕴和警世意义。
东坡居士在评论柳宗元诗时指出:“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趋。”(引自宋·惠洪 《冷斋夜话》)清人贺裳有言:“唐李益词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宋·张先)《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皱水轩词筌》) 这里的“无理而妙”,也就是“反常合道”。说的都是诗词创作借助于貌似“反常”“无理”的意象,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却是“合道”“有理”,从而构成奇情妙趣,其诀窍在于运用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哲学原理。
当代学者张国鹄依此对《泾溪》一诗的艺术手法加以解析:“泾溪上游怪石险礁、水流湍急,倒是一年到头没听说出过事故,相反,下游平流无险,却时常有人沉沦丧生。乍一听来,甚觉反常;反复思忖,又觉得并不奇怪。因为诗人在诗中就给出了答案:这是由于人人‘兢慎’,自可转危为安。这样看来,又非常合理。”“何谓‘反常合道’,说得通俗点儿,就是以违背常识的意象,表述合情合理的内涵。从哲学眼光看,‘反常’就是矛盾对立;‘合道’就是和谐统一。”
看来,杜氏此诗不仅意蕴、义理方面充分体现辩证思维,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也娴熟地运用了“艺术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