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代代传
——对太行精神的再认识
2020-11-18□张萍
□ 张 萍
2020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从农业基地到移民新村,从文物保护单位到综改示范区,总书记的脚步既有深情,又有深意。他期望着青山绿水、造福后代;也牵挂着安居乐业、幸福万家;谋划着国泰民安、百业兴旺;也嘱托着不负韶华、使命担当。在谈到文化建设时他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体现了人民领袖一以贯之热爱文化、珍惜文化的深沉情怀,同时对传承和弘扬山西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寄予厚望。那么大力弘扬传承山西这片红色土地上孕育的太行精神,让革命精神得到广泛传播,再次凝聚起山西转型发展的奋进力量,就是我们山西不负厚望,载誉前行的最好回应。
太行精神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指挥八路军和太行人民,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在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民族精神。从历史意义看,太行精神既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从历史的维度看,太行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它是五大革命精神之一,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大革命精神在历史上同源,在文化上同根,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政治文化有机融合的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持续指导中国实践的时代结晶;都是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的精神品格;都是支撑“中国号”这艘巨轮破浪前行的不竭动力。它们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被形象地称之为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进入新时代,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要不忘习总书记一直叮嘱的“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汇聚起不断进行伟大斗争、加快建设伟大工程、持续推进伟大事业、坚持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力量。
一、传承红色基因,要准确把握太行精神的深刻内涵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带领八路军以太行山区为中心,和根据地军民进行根据地建设,进行对敌斗争当中,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太行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国难当头,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
从“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开始,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多达31万多人。十年的国内革命战争,共产党曾被推到生与死的边缘,但在日本强占东三省,又策划华北自治,华北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之际,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捐弃前嫌,抛却十年积怨,毅然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推动国共第二次全作。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在国家存亡时刻,中国共产党终于努力促成了全国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于1937 年8 月25 日,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改编就意味着脱帽换装,很多普通战士和将领难以割舍“红军”的情怀,难以接受身份的转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这个问题上,总司令朱德劝道,面对着亡国的危险,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头上,在这大难当前的日子,我们唯有放弃深仇积怨,唯有团结起来一致对付当前最大的敌人才是出路。参谋长左权将军更是强调,我们为了抗日,戴国民党的帽子有什么关系。师长刘伯承同志明确指出,虽然这顶军帽上的帽徽是白的,但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呀,为了救正在受难的中国,就让我们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语重心长的话语,不仅使将士们统一了思想,还提高了认识,更凝聚了抗日力量。
改编后不久,1937 年9 月,115 师、120 师、八路军总部及129 师先后东渡黄河,扛起抗日救亡的大旗,奔赴山西抗日前线,配合中央军和晋绥军进行了忻口大会战。八路军一方面将主力115、120 深入敌军两翼及侧后,向敌后进军,开展游击战争,破坏敌人交通运输,切断敌人的补给和增援,进行敌后战役配合;一方面用部分兵力直接袭扰敌人第一线。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战役夜袭阳明堡,就是忻口会战中发生的。忻口会战使日本遭受了侵华以后第一次重大打击,鼓舞了中华民族抗战的信心。被历史界评价为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在军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范例。
从不愿脱帽换装到齐心协力共同作战,是中国共产党和太行军民,国难当头,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英雄气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太行人民。八路军从陕北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时,115 师约1.5 万人,120 师约1.4 万人,129 师约1.3 万人,到抗日战争胜利,1945 年的时候,八路军发展到约102 万人。“三万将士入太行,百万大军出太行”,这正是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实践证明。事实胜于雄辩,我们打的是人民战争,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八路军井喷式发展壮大、从弱变强的根本原因;是抗日根据地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更是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抗日战争中,在太行山区,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关心战士,热爱群众,牺牲时年仅28 岁的爱民模范马定夫;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子弟兵的母亲胡春花;用无私的母爱,甚至是生命呵护着八路军将士后代的“太行奶娘”赵引弟……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背后,折射出的是,抗日根据地太行军民团结一家亲,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家国情怀。追根溯源,共产党、八路军做了什么?不仅取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而且广泛发动起人民群众的参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回顾太行根据地建设,可以从五个方面深入探究。在民生建设方面:八路军115 师进入晋东北后。首先推出“二五减租”“一分利息”,随后太行根据地又多次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在政治建设方面:建立抗日民主新政权,“三三制”政权、实行参议会制,开展村选运动。在组织建设方面:不管是部队当中,还是地方政权当中,区、县、村都是普遍建立了党组织。另一方面发展了诸如武装自卫队、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团组织。在思想建设方面:加强党内教育,加强学校教育,加强群众教育;办农民培训班、军训班、识字班、开展冬学运动等等。在文化建设方面:多层次的宣传组织,多渠道宣传和树立模范人物等。
在太行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以民生建设赢得群众,以政治建设团结群众,以组织建设凝聚群众,以思想建设改造群众,以文化建设影响群众。这样就把最广泛的群众凝聚到我们党的周围,凝聚到我们八路军队伍,凝聚到我们共同对敌抗日的伟业之中。这样就有了“抗日根据地,一片练武声”,“村村像军营,人人都是兵”的火热的场面。抗日的烽火在太行山上熊熊燃烧的态势,才铸就了抵抗日寇的铁壁铜墙,才取得了近百年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毋庸置疑,“谋民利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说军民团结,万众一心是太行精神的精髓所在。
(三)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八路军转战太行,从1937 年10 月一直到1944 年10 月,129 师主力部队,作战共19777 次;太行区民兵自卫队作战更达到33716 次。全面抗战的8 年中,八路军将士付出了巨大牺牲,仅仅牺牲的旅以上人员就达到114 人。据不完全统计,晋冀鲁豫的太行区和太岳区指战员牺牲约有1.3 万多人,晋察冀军区指战员牺牲约7.1 万多人,晋绥军区指战员牺牲1.3 万多人。从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兵,从军人到老百姓,从有识之士到归国华侨,他们共赴国难、视死如归,血染太行。
被鲜血染红的抗日决心书和最后一次党费,紧紧包裹着准备交给组织的战斗英雄曾贤生;足智多谋,像一把锋利的钢刀,直插日军心脏,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侦察英雄赵享德;解决了手榴弹生产难题的军工专家白贵云;“誓为国家尽全忠,誓为民族尽大孝”的留美归国博士、造纸专家杨裕民;率领独立骑兵支队驰骋在太行的“我们的女英雄”、归国华侨李林;才华横溢、智勇双全、被毛主席称赞为“两杆子都硬的将才”八路军高级将领左权……都把一腔爱国情怀洒在太行最深处。
我们熟知的,尽管只是八年抗战的冰山一角,但也足已呈现出太行军民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四)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太行根据地的艰难困境,在与天地争、与敌人斗的过程中,太行军民把太行山区长期形成的吃苦耐劳、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刚劲强悍、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提升到了新高度。特别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这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就更加体现的淋漓尽致。面对日军不断的扫荡、清剿、“三光政策”和“囚笼政策”;面对国民党后期消极抗战,而增加的各种挑衅和摩擦;面对根据地雪上加霜的自然灾害,一方面广泛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根据地,太行军民一边生产,一边技术革新。农业方面,比如说培育出了玉米新品种,在根据地还最早试种成功西红柿;在医药方面,太行山区还研发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支中药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有效的解决了医药短缺,支援了抗日战争。另一方面,继续减租减息,继续精兵简政,靠这些措施,太行军民挺过了抗日战争中期的一个最艰难的时刻,最终迎来了抗战的胜利。所以说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是太行精神的突出表现。
太行精神,这一红色基因蕴含着党的历史传统、优良作风等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太行山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说,太行精神从历史深处走来,厚植时代沃土,扎根伟大实践,寻其脉,爱国主义就是她的脉,找其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它的根,观其色,一切为了国家与人民是其最鲜亮的底色,阅其貌,绿意昂扬,历久弥新是她最有力的姿态。太行精神,光耀千秋。
二、传承红色基因,不断给予太行精神新的时代养分
翻开历史,不难发现,在革命战争时期,血与火的年代,为国家独立,求民族解放的无数太行山区的革命先辈和八路军将士,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险阻,不畏流血牺牲,铸就了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它激励着太行军民与侵略者浴血奋战、并取得最终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太行山区的人民,从太行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创新了太行精神新的组成部分。比如: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爱国家也爱集体的大寨精神;既为了人民也依靠人民,既敢想敢干也实事求是的红旗渠精神;还有西沟精神,锡崖沟精神等等,都给予太行精神以新的内涵,丰富和发展了太行精神。
改革开放时期,太行精神得到了深化,再次唱响时代最强音,与时俱进保持强大生命力,铸就了三晋大地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世界,感染和塑造了又一代人的精神空间。比如,在“万众一心建太旧,千军万马战太行”的火热建设中,创造了五年工期三年完成,工程质量达“鲁班奖”的太旧高速公路,开拓创新了太行精神,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勇于奉献、享誉全国的太旧精神。
进入新时代,太行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得到升华。最为典型的是把太行精神与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相结合的李保国精神。开创了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新愚公"李保国,他35 年如一日的扎根于太行山区,他把生态治理与农民脱贫致富紧紧扭在一起,不仅用科技为荒山带来了苍翠,更为可贵的是,还用产业为乡亲们拔除了“穷根”,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愚公精神。对于他的事迹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强调,“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毫无疑问,太行精神承载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它在不同时代,汲取了不同的时代养分,融汇成了太行红色基因,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永远不会因斗转星移和时代变迁而失去价值,它总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提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完善。
三、传承红色基因,赋予太行精神新的时代价值
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精神高峰上的明珠,只有传承好红色基因,才能走好新的长征路。太行精神作为红色基因的一份子,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依然放射着新的时代光芒,在面对“四个伟大”的新课题新任务之时,也依然演绎着新的时代价值。
(一)太行红色基因是丰富党史知识,汲取历史经验的重要源泉
太行红色基因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形成和发展的,从其脉络可以看出,太行红色基因蕴含了浴血奋战的奋斗史,艰苦卓越的创业史,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以及砥砺奋进的开拓史,同时,太行红色基因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创新精神和伟大的梦想精神,是我们山西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山西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鲜活的历史教材。
(二)太行红色基因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的、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倡导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民族赖以维系的一个精神纽带,也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从本质来看,太行红色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和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二者价值趋同、相互承接,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同时也统一于理论和实践,统一于长期性和现实性的关系之中,所以传承与弘扬太行红色基因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
(三)太行红色基因是实现山西转型振兴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直关注山西改革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09 年就为山西提出了建设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的新课题;2017 年再次为山西指出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金光大道;今年他又明确要求“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历次视察,为山西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根本遵循。山西要完成这个重大历史使命,就要咬定转型发展不放松,久久为功;就要破解现状,迈出更大步伐;就要从内突破,激发新动力和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传承和弘扬太行精神,像昔日的太行军民一样树立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像昔日的八路军一样与民相依砥砺前行;像昔日的老区人民一样不畏艰险开拓创新;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太行红色基因必将为山西转型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服务支撑山西走得更快更远。
精神的种子一旦萌芽,就会有顶起巨石的力量。今天,我们紧握太行红色基因的接力棒,不忘初心,奋力书写新时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