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位文艺组织”早期生成历程探研
——以S市T区为例

2020-11-18

华夏文化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铁西区业余沈阳市

【内容提要】“单位文艺组织”是以职工群众自愿参与为基础,将单位组织策划与职工群众的兴趣爱好和艺术特长结合起来开展活动的职工业余文艺组织,通过文艺活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和生产动员等使命。在单位制社会,“单位文艺组织”作为嵌入单位系统的组织单元,其早期生成路径主要由依托地域文化自发原生、沿用革命时期部队组织理念、借鉴苏联管理经验等多重路径融汇而成。“单位文艺组织”的生成轨迹中,既有国家对单位实行自上而下的调控与管理的时代印记,又有基层组织自下而上能动适应性的体现。

一、问题的提出

建国初期,以单位为核心的社会组织格局是我国城市社会中一种独特的组织样态和社会调控模式。“单位文艺组织”作为嵌入单位系统的组织单元,在党政各级主管部门的管理与帮扶下,通过职工群众自愿参与的形式发挥着能动作用。当前学界关于单位组织运行机制的研究成果颇丰,其中不乏涉及单位组织的文艺活动方面的探讨。如胡水在考察“单位福利的转型与变异”中,将单位文体娱乐视为“隐性福利”来探讨单位福利结构的演变;①胡水:《单位福利的转型与变异——以东北老工业基地H厂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社会学系,2015年,第97页。吴海琳、王晓欢对计划经济时期国企“单位文艺”进行了类型化分析,并系统阐释了“单位文艺”作为“国企动员”手段发挥的效用。②吴海琳、王晓欢:《“单位文艺”与国企动员——计划经济时期Y厂的个案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8期。笔者曾以改革开放后国企“单位文艺”的实践为基础,着重考察了“单位文艺”在“单位意识”形塑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①陈鹏、肖赛玥:《“单位意识”形塑研究——以“单位文艺”的促进作用为视角》,《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单位意识”的形塑作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1期。值得关注的是,“单位文艺”发挥效用离不开“单位文艺”的组织化运行与发展,“单位文艺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为“单位文艺”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提供保障。“单位文艺组织”运用各种文艺形式向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和文化宣传,以丰富多样的文艺活动提高职工群众的艺术素养,丰富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②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工会文化宫、俱乐部工作教材》,北京:工人出版社,1983年,第80页。“单位文艺组织”是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组织载体,更是党政部门、企业单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生产动员的有效工具,对“单位文艺组织”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单位文艺”发挥效用的内在机理和行动逻辑。

不同时期、不同单位对职工文艺组织的称呼略有不同,本文所指的“单位文艺组织”是单位组建的职工文艺组织的统称。具体而言,“单位文艺组织”是以职工群众自愿参与为基础,将单位组织策划与职工群众的兴趣爱好和艺术特长相结合,组建声乐、器乐、舞蹈等各类文艺组织,从事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职工业余文艺活动。③组织分类参考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工会文化宫、俱乐部工作教材》,第83页。国家通过单位对内嵌于单位系统的“文艺组织”进行规划与管理,甚至主动参与创建活动,并赋予“单位文艺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宣传、生产动员、休闲娱乐等职能。一些规模较大或发展成熟的“单位文艺组织”具有社会服务属性,对单位外部的社会群众也提供文化艺术服务。

“单位制度”包括作为社会体制组成部分的单位体制和组织制度层面的单位组织形态。④陈鹏、穆希琳:《工会“市场化跨界”政策导向与实践》,《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第5期。在高度组织化的“单位制社会”里,“单位文艺组织”是否会因为组织形式和担负使命的特殊性而呈现出有别于生产型组织的生成机制?在国企“单位文艺组织”的生成轨迹中,党政主管部门、国企单位和基层文艺组织三者之间是怎样的互动关系?厘清上述问题,有助于从微观层面深入研究单位组织的内部运行,进而探析单位系统内部组织的生成路径和生成机制。本文以S市T区国企“单位文艺组织”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典型单位制时期“单位文艺组织”的早期生成历程进行完整的勾勒与剖析,探究单位组织格局中“嵌入型”组织的内在生成机制和独特运作逻辑,拓展现有单位组织的研究视域,为当代“单位文艺组织”发展与运行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二、“单位文艺组织”初创与完善

根据布迪厄的文艺生成理论,文艺主体、文艺风格的产生不是简单的预定与构成,而是在特定社会历史语境和社会结构土壤中逐渐形成与不断发展的。⑤[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344页。建国初期,国家以高度组织化的形式构建了“国家—单位—个人”一体化的“单位制社会”,据此产生的文艺形态也呈现出中国单位制社会特有的面貌。“单位文艺组织”作为中国社会变迁图景中的缩影,与单位制相伴而生,并伴随依附的单位主体经历了生成、过渡、发展和转型(有些单位破产或解体)四个阶段,即建国初期到“文革”前的组织初创到步入正轨的早期生成阶段,“文革”期间的震荡式过渡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在恢复中奋进式发展阶段,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单位制逐渐消解而面临的转型乃至解体阶段。①阶段划分参照沈阳市铁西区文化局修志委员会:《沈阳市铁西区文化志1937—1988》,沈阳:内部发行,1991年。S市T区是工业企业集中的“典型单位制”②田毅鹏:《“典型单位制”的起源和形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区域,该区域的国企“单位文艺组织”呈现出规模大、历史悠久、组织发育完善等特点,在“单位文艺组织”发展中具有代表性。

(一)多重路径促成“单位文艺组织”雏形萌生

S市T区是S市工业生产的核心区域,工矿企业建立历史悠久,且较为聚集。早期工矿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为孕育职工业余文艺组织奠定了基础。如1932年开业的S市第二纺织厂机械厂俱乐部、1939年开业的S市铜网厂俱乐部、S市轿车厂俱乐部等。③沈阳市铁西区文化局修志委员会:《沈阳市铁西区文化志1937—1988》,第16—17页。1948年11月2日S市解放后,随着“护厂复工”和“献纳器材”运动的开展,许多企业在短时间内恢复生产。④沈阳市总工会编纂:《沈阳市工会志》,沈阳:沈阳出版社,1998年,第92页。在建国后的经济恢复以及“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期间,国家把T区列为重点改造的工业区,新建、改建、扩建了一大批骨干企业,投资超过百万元进行改造的企业有40多个,新建大中型企业12个。⑤周大鸣、刘家佶:《城市记忆与文化遗产——工业遗产保护下的工人村》,《青海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一五”计划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T区占到了3项。在此期间,T区从全国各地调入大量工人、干部和知识分子,职工人数不断增多,工矿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⑥沈阳市总工会编纂:《沈阳市工会志》,第92页。庞大的职工群体在工作之余,其文化娱乐需求也迫切需要满足。在单位制体制下,国家通过单位组织进行社会整合,职工群众以单位人的身份工作、生活在各个单位组织之中,依托单位组织开展文艺活动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加之党政部门和企业单位也需要借助文艺形式向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宣传,由单位组建的多种形式的职工业余文艺团体应运而生。依据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生成路径,“单位文艺组织”具体划分成部、团、队、社、组等多种组织形式,如俱乐部、文工团、演出队、戏剧社、创作组等。下文将结合不同生成路径选取典型“单位文艺组织”展开论述。

1.自发原生型文艺队

初期的职工业余文艺团体主要以职工群众自愿参与为基础,依托地域文化并结合职工业余爱好自发形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东北地域文艺特色浓郁的秧歌队以及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歌咏队。东北秧歌通过较为简单的步调,配合扇子、手绢等特色道具以及锣鼓、唢呐等高亢的演奏,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艺形式。这种文艺形式对群众艺术水平要求不高,男女老少皆宜,因此各工矿企业都组建了职工秧歌队,每逢重要节日或庆祝活动,职工秧歌队能排上十几里路。①沈阳市总工会编纂:《沈阳市工会志》,第324页。歌咏队提倡革命光荣传统,唱诵鼓舞斗志、高亢奋进的革命歌曲和诗词,通过歌咏活动既能缓解工作压力,又能增进职工群众之间团结,并且能增强单位凝聚力。随着职工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业余文艺团体开始多样化发展,如工矿企业根据职工需要组建剧团、舞蹈队、器乐队等文艺团体。这类文艺组织以满足职工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为主,一般艺术水平要求不高,形式灵活,组织结构上也没有严格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2.业余文工团

随着业余文艺团体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多,一些工矿企业将歌舞、戏剧等各类文艺团体整合成立业余文工团。如1950年成立的S市气体压缩机厂职工业余文工团,下设京剧组、话剧组、歌舞队、大型管乐队等,主要排演历史传统剧目和职工创作的文艺节目。文工团源于部队组织模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和部队组建文艺工作团(简称文工团),承担着发扬革命传统、鼓舞战斗士气、组织教育群众等任务。新中国成立后,战争年代组建的文工团一部分留在部队,保留通过文工团组织文艺演出对部队和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传统;另一部分转变为地方专业文艺团体。一些地区和部门新组建的文艺演出团体也仍然沿用“文工团”这一名称。②马新霞:《新中国初期浙江省各地文工团音乐活动述论》,硕士学位论文,杭州师范大学音乐系,2011年,第4页。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T区有20多家工矿企业在工会领导下成立了业余文工团。③沈阳市铁西区文化局修志委员会:《沈阳市铁西区文化志1937—1988》,沈阳:内部发行,1991年,第3页。

文工团是综合性文艺组织,组织成员一般是拥有艺术特长的文艺骨干,艺术水平较高。工矿企业组建业余文工团的组织建制虽然没有部队组织完善,但借鉴了部队文工团的组织理念,结合不同时期的任务、方针和政策排演节目,承担动员职工、教育群众的任务。如东北制药总厂为配合抗美援朝战争创作并演出京剧《杜勒斯哭孔庙》、评剧《血泪仇》,配合技术改造创作并演出话剧《友谊》等。④沈阳市铁西区文化局修志委员会:《沈阳市铁西区文化志1937—1988》,第28页。

3.工人文化宫、俱乐部

“单位文艺组织”不仅包括组织和参与文艺活动的组织实体,还包括提供文艺活动场所的空间场馆。“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进行工业化改造,借鉴苏联经验通过文艺活动对工人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宣传,在工业区建立面向工人群体的文化宫、俱乐部等公共休闲娱乐空间。工人文化宫的前身可追溯至19世纪末在沙皇俄国兴建的人民之家或人民宫。20世纪早期,随着欧洲大陆工人运动的兴起,人民之家逐渐转变为工人阶级的社区活动中心,并逐渐与工会和工人政党组织紧密结合。在苏维埃政权建立早期(1917—1925),工人文化宫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革命阵地;⑤王洪喆:《工人文化宫、中国东北与20世纪的文化政治》,《中华读书报》,2015年12月9日,第13版。20世纪50年代,苏联一些工厂借助工人文化宫开展职工群众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并结合工作实践整理成《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经验》。①[俄]格拉金:《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经验》,徐弦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54年,第6页。新中国将苏联模式与中国革命经验相结合,把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建设成为工人群体的文化娱乐和思想教育场所,实际建设中,采取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筹办和工矿企业筹办相结合的形式。1949年开业的S市变压器厂俱乐部建筑面积1960平方米,拥有1610个座席,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俱乐部。到1959年,T区已有厂办俱乐部29个,其中有20个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②沈阳市铁西区文化局修志委员会:《沈阳市铁西区文化志1937—1988》,第17页。这些俱乐部主要分布在T区北部工业聚集区,具有占地面积广、规模大、设备较完善等特点,为“单位文艺组织”的规模化发展创造了空间条件,也为后期“单位文艺组织”对社会群众提供文艺服务打下基础。

(二)多元参与,协同助力“单位文艺组织”发展完善

早期“单位文艺组织”往往文艺方针和任务不明确,组织不健全,缺少文艺骨干,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③沈阳市铁西区文化馆:《闪光的历程——纪念沈阳市铁西区文化馆成立四十周年》,沈阳:内部发行,1998年,第10页。党政部门和国企单位制定了系统方案,从人员、物资等多方面对“单位文艺组织”进行帮扶,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职工群众业余文艺组织发展完善。

1.管理与帮扶,“单位文艺组织”规范化

T区“单位文艺组织”的帮扶工作由该区文化主管部门和各级工会协力承担。以T区文化馆为工作轴心,一方面与市工会制定辅导基层俱乐部的总体工作计划,另一方面与产业工会协商、制定培养文艺活动积极分子、组织文艺交流演出、辅导重点俱乐部等具体计划。在此基础上通过补充计划与方案,进一步明确合作内容与分工。与基层工会合作会制定内容比较具体的工作合同,并在联席会议上通过,保证切实可行。1955年,S市空气压缩机厂建立了俱乐部管理委员会,在产业工会支持下,该厂与T区文化馆订立辅导合同,成为重点辅导对象。多方协同努力,整顿俱乐部组织和各种文化活动机构,健全组织制度,制定活动计划,培养文艺骨干。经过系统集中的帮助与辅导,该厂俱乐部的组织化发展成效显著,组织管理和组织运行逐渐规范化,该厂经验对全区俱乐部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农业机械厂、自行车厂、新华印刷厂、暖气器材厂等基层俱乐部的管理委员会和文化活动时间安排问题,都是经过学习空气压缩机厂俱乐部工作经验之后改善和解决的。④沈阳市铁西区文化馆:《闪光的历程——纪念沈阳市铁西区文化馆成立四十周年》,第11—19页。

在众多帮扶措施中,以提升职工群众文艺素养为主的帮扶措施较为系统和全面,帮扶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老带新,着重帮助培训已有的文艺工作积极分子,然后逐渐扩充新生力量;另一方面是先培训俱乐部文艺工作骨干,后培训专项文艺人才。具体方法上,采取集中训练和到基层单位具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至1956年,T区文化馆联合各级工作组织累计帮扶了50多个有剧场的基层俱乐部(其中建立民主管理委员会的俱乐部有10个),以俱乐部为中心开展各种单项帮扶活动,建立健全了戏剧、音乐、美术、说书等职工业余文艺组织135个。①沈阳市文化局文化志编纂委员会:《沈阳市文化志》,沈阳:内部发行,1986年,第208页。1957年,秉承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辅导工作方针,T区文化馆还组建了各种业务研究室,以满足一些基础较好的基层文艺组织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的需要。研究室通过知识讲座、观摩讨论、经验交流、实习和分别传授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将馆内活动与馆外辅导活动结合起来。

“‘单位文艺’是在自上而下的政策性命令影响和人们在艰苦条件中自下而上对于文化活动的渴求中生成的,两者的双向建构促使‘单位文艺’在短期内迅速建立并持续发生影响。”②吴海琳、王晓欢:《“单位文艺”与国企动员——计划经济时期Y厂的个案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8期。这种双向建构中,政策性指令并非单纯的指令,而是融汇了一系列促进组织持续发展的帮扶措施。首先,各级党政主管部门开办职工文艺训练班并举办文艺讲座,为基层“单位文艺组织”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业余文艺骨干。T区文化馆因人力有限,对基层俱乐部的辅导工作采取了以文艺组为主,其他组共同配合,干部对内实行业务分工,对外采取产业系统包干的办法,仅1956年,T区文化馆就通过办训练班培养出617名各类业余文艺活动骨干。③沈阳市铁西区文化馆:《闪光的历程——纪念沈阳市铁西区文化馆成立四十周年》,沈阳:内部发行,1998年,第10页。其次,工矿企业创建厂办俱乐部、文化宫,在车间、职工宿舍等基层成立小型文化室,为文艺组织发展提供活动阵地。最后,党政部门、企业单位和基层文艺组织协同合作,助力“单位文艺组织”的规范化发展。T区文化馆与S市空气压缩机厂俱乐部签订的辅导合同和计划就是在该厂党政部门、工青组织、产业工会和区文化馆联席会议上讨论制定的,对整体辅导计划具有着推动和促进作用。④沈阳市铁西区文化馆:《闪光的历程——纪念沈阳市铁西区文化馆成立四十周年》,第11—19页。

2.政策与制度,“单位文艺组织”制度化

在“单位文艺组织”发展日趋规范化的基础上,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令推进其制度化发展。1950年8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工会俱乐部工作会议,制定了工会文化宫、俱乐部的组织条例、工作条例和选举条例。条例对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的性质、方针、任务等主要问题做出明确规定。⑤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工会文化宫、俱乐部工作教材》,北京:工人出版社,1983年,第24页。1955年4月,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加强工会俱乐部工作的指示》,把俱乐部工作概括为四个方面:政治思想教育、生产技术宣传、文化艺术活动和组织职工正当的休息。俱乐部是工会组织向职工群众及其家属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场所,其基本方针应面向基层,为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⑥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工会文化宫、俱乐部工作教材》,第27页。同年同月,S市工会联合会根据全国总工会要求,制定了《关于整顿改进市工人俱乐部工作的方案(草)》,对S市T区多家工人俱乐部的工作任务做了明确分工,并指出俱乐部负有向基层示范的责任。同年5月,S市工会联合会又发布了《关于开展市、区产业工会俱乐部活动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规定》,明确了市、区产业工会俱乐部的工作范围及俱乐部的使用问题。①沈阳市总工会编纂:《沈阳市工会志》,沈阳:沈阳出版社,1998年,第325页。国家和市区各级工会以政策指令的形式明确了基层单位组建俱乐部的宗旨,并指出各级俱乐部之间的领导关系,文化主管部门的俱乐部对基层俱乐部具有辅导、培训和示范责任。

在政策指引下,T区文化馆辅导基层文艺组织开展活动成为常态,1958年,辅导三三〇一厂文工团排练的话剧《毛主席万岁》《三月三》演员队伍阵容强大,艺术水平较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部组织的汇演中获奖,并赴大江南北数省进行巡回演出80多场。②沈阳市铁西区文化馆:《闪光的历程——纪念沈阳市铁西区文化馆成立四十周年》,第39页。1961年12月,S市总工会制定了《职工业余文工团(队)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职工业余文工团的性质、方针与任务、组织领导、活动内容、形式、时间、方法、物品的使用管理都进行了明确规定。③沈阳市总工会编纂:《沈阳市工会志》,沈阳:沈阳出版社,1998年,第327页。在政策的指引和主管部门的帮扶下,T区已经初具规模的“单位文艺组织”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3.交流与协作,“单位文艺组织”网络化

1963年1月,S市工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强调: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是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④沈阳市总工会编纂:《沈阳市工会志》,第327页。随着“单位文艺组织”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其面向产业集群的横向交流以及面向社会各界的社会服务功能也逐渐凸显。政府主管部门通过开展文艺交流演出、俱乐部协作互助等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基层“单位文艺组织”间的交流与协作,逐步构建出协作互助、优势互补的组织网络。

1956年,T区文化馆同各级工会组织联合举办了文艺交流演出和各种晚会628场。大规模的职工业余文艺交流活动调动了各行各业“单位文艺组织”的工作积极性,原本在封闭的“单位空间”内开展活动的文艺团体打破壁垒走出单位,用文艺活动实现了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在S市T区“单位文艺组织”的早期生成历程中,党政主管部门的直接帮扶为健全组织结构、完善组织制度奠定了基础,基层文艺组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则增添了组织内在活力。许多工矿企业的基层“单位文艺组织”组建了横向协作的互助关系,规模较大工矿企业的文艺组织与专业艺术团体建立了经常性的辅导关系。1958年,为紧密配合“大跃进”运动的重点工作和单位正常生产,T区职工业余文艺组织组建了T区俱乐部协作委员会,负责开展俱乐部之间的协作互助活动,T区所属的24个基层俱乐部参与其中。为加强T区基层文艺活动的指导和辅导工作,T区俱乐部协作委员会将全区158个基层划分为6个协作区,本着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原则,广泛开展全区性的群众文艺活动。

1958年6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到东北各地视察,亲自到S市T区街道和工厂视察群众文化及群众文艺创作活动情况。回京后,茅盾写了一篇长达万言的文章《跃进中的东北》,其中“群众文艺运动在S市”章节于1958年9月10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茅盾用“万马奔腾”来形容T区群众文艺活动开展的声势,结合一些工厂的实例重点描绘了T区工厂文艺创作网的建立情况。①茅盾:《跃进中的东北》,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第34—36页。茅盾对T区职工业余文艺组织发展状况和培养模式给予了充分认可,标志着T区职工业余文艺工作逐渐走向成熟,其工作经验在S市得到全面推广。1959年,许多大型工厂企业的文艺组织都与专业艺术团体建立了辅导关系。基层单位的文工团也实行了对车间文艺活动的辅导。②沈阳市总工会编纂:《沈阳市工会志》,第326页。专业艺术团体与职工业余团体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内部各级文艺团体之间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流与学习组织网络。“单位文艺组织”借助组织网络实现组织间联结与协作,拓展了活动范围,其功能不断完善,艺术水平也不断提升。

三、“单位文艺组织”的生成路径与生成机制

建国初期,“国家的基本政策取向是抑制甚至禁止民间社会团体的发展,通过对单位组织的控制来整合社会”③崔月琴、张冠:《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变迁及创新路径》,《江海学刊》,2014年第1期。,“单位全面占有和控制单位成员发展的机会以及他们在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中所必需的资源”。④李汉林:《变迁中的中国单位制度回顾中的思考》,《社会》,2008年第3期。单位人依附在单位组织中从事业余文艺活动,组建嵌入单位系统的业余文艺组织,这种“嵌入性”不仅表现为对单位主体组织关系的依附,还包括组织生产路径和组织形态的依附,形成单位组织格局中具有独特生成机制的“嵌入型”组织。

(一)“单位文艺组织”的生成路径

如前文所述,依托地域文化——沿用部队组织理念——借鉴苏联管理经验共同构成了“单位文艺组织”的早期生成路径。从生成路径溯源角度看,革命时期部队组织理念的沿用以及苏联管理经验的借鉴,与学界既有单位制研究中“路径依赖”⑤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苏联元素”⑥田毅鹏、苗延义:《单位制形成过程中的“苏联元素”——以建国初期国企“一长制”为中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3期。的观点形成呼应,自发原生型文艺队则反映出单位组织发展进程中组织的自主能动性与适应性。

从发挥的效用角度看,三种路径交错进行,自发原生型文艺组织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沿续部队组织理念建立的业余文工团,赋予业余文艺活动服务和教育职工群众的使命;借鉴苏联模式改造和建立的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等文艺活动阵地,为文艺活动规范化和常态化创造了条件。在文艺为党政服务、为生产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指引下,多重路径萌发的“单位文艺组织”逐渐融汇起来,接受产业工会、厂工会的统筹与管理,完成教育、宣传、动员和休闲娱乐等多重使命。

(二)“单位文艺组织”的生成机制

“单位文艺组织”从组织创建到良序运行的生成轨迹中,既有国家对单位实行自上而下的控制与管理的“单位制社会”时代印记,也有基层组织自下而上的能动适应性的体现。

1.多元参与、帮管结合

在国企“单位文艺组织”形成初期,职工群众基于自身文化生活利益诉求而创建职工业余文艺团体,职工群众缺少承担文艺组织创建与运营的财力、物力资本,也不具备推动文艺组织良序发展的专业能力。市区各级文化局、文化馆作为直接分管机构帮助基层“单位文艺组织”健全组织制度、制定活动计划、教育和培训单位文艺骨干和文艺积极分子;产业工会、基层工会等党群组织对基层“单位文艺组织”进行组织领导和价值观念的引领;基层单位设立厂办俱乐部、文化室为文艺组织提供活动阵地。党政部门和国企单位并非完全依照自上而下的垂直模式对基层文艺组织进行管控,而是各级党政部门和国企单位多元参与、帮管结合,协同助力“单位文艺组织”良序发展。

2.规范监督与价值引领

“单位文艺组织”的规模化发展进程中,难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这就需要政策性规范与监督,推“良”避“莠”,从而促成以职工群众为主体的单位业余文艺团体走向组织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因此,以明确组织定位与结构功能为前提的规范与监督是“单位文艺组织”生成历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在此过程中,党政部门一方面通过确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来规范“单位文艺组织”的发展和运行;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方针向“单位文艺组织”传递党政思想理念,形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单位文艺组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引领下从事文艺活动,通过文艺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完成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内化与再生产。

3.组织网络间联结与协作

组织生命力不仅包括内在自主能力和外在环境适应能力,还包括组织网络间的联结与协作能力,其效能的发挥也因组织群体的联结而实现原有能力的指数级扩张。这种效能庞大的组织网络可以通过帮管部门搭建多方参与的交流平台,由不同层级的组织进行纵向对接,也可以依据组织自身定位同具有相似价值取向的其他组织进行横向联结,实现优势互补。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职工业余文艺观摩大会、单位系统之间的横向文艺协作以及专业文艺团体与单位业余文艺团体的纵向帮扶,共同构成纵横交错、相互学习、协作发展的组织网络。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度组织化的单位制社会孕育并形成的“单位文艺组织”,承载着思想教育、文化宣传、生产动员等多重使命,其早期生成历程带有明显的单位制社会的组织特性,并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网络化发展。党政主管部门、国企单位和基层文艺组织之间的有序互动,形成了“单位文艺组织”独特的内在生成机制,多元参与、帮管结合的协作模式与单位制社会的整体制度逻辑相契合。“单位文艺组织”间联结协作构建组织网络的互助模式,则从实践层面诠释了单位组织内部具体行动逻辑的多样性。

从社会空间角度来看,单位组织为单位人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整套服务,单位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空间内进行互动,体制性的限制使得单位人甚少走出单位辖区。通过组织集体性文艺娱乐活动不仅有利于单位人拓宽社交圈,也为单位人走出单位辖区拓展生活空间提供机会。“单位文艺组织”结构的嵌入性,为单位人在单位组织内部跨工种、跨车间开展文艺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不同层级的“单位文艺组织”之间的联结与互动则突破了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空间界限,每个相对独立的单位空间实体借助“单位文艺组织”实现相互之间的联结与协作,封闭的堡垒有了对社会各界敞开的艺术之窗。

猜你喜欢

铁西区业余沈阳市
Study on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English idioms
我是一个兵红色在心中
获奖名单
沈阳铁西区:1亿元引“高精尖缺”人才
为业余棋手诊脉
沈阳铁西区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实证分析
做一棵不一样的树
遮荫有方等
业余棋手错觉
业余棋手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