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域下的中学体育教学
2020-11-18何佳铭
文_何佳铭
新课改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学体育教师要解决观念落后、目标不明、方式单一等制约体育教学实效的瓶颈问题,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伴随着21 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开始,旨在推动教育工作同时代发展相契合,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青少年学生。当前,中学体育教师已做了不少改革努力和教学探索,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主体地位,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设施情况而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对于教学实效的提升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对照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中学体育教学依旧存在着一些制约教学质量的严重问题,导致实际教学效果和理想教学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只有从新课改视域下全面审视问题,寻根探源,精准施策,才能进一步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目前中学体育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学观念尚未更新。在长期的应试导向下,不少中学将体育视作课程体系中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副课,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投资不够、重视程度不足,体育教学器材设施缺乏。一些体育教师甚至将体育视为兴趣课或者游戏课,错误地认为只要学生乐在其中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对于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适宜并不关心。
二是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所谓体育,顾名思义就是要训练体能、强身健心,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协调。然而,很多中学的体育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或是弱化了实践训练环节。诚然,讲授理论知识是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体育实践具有奠基性的重要作用,但理论讲授绝不可以代替实践训练。体育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求学生在学以致用的体验中领悟理论知识、掌握运动技能、提升体能素养。
三是教学方式比较单调。许多中学体育课上,教师都是组织学生开展跑步、打球等简单运动或者直接放任学生进行自由活动,这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能和潜力,也不能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训练。体育是中学阶段的必修课程,具有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设计。教师不能将体育课混同于第二课堂学生活动,而要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建立完整的教学系统。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改进中学体育教学?下文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首先,与时俱进,确立现代体育理念。在德智体美劳的五好学生培养体系中,体育课程担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总成绩的有利政策环境,引导学生增进对体育训练和健康中国的认知,认识到体育课是中学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是锻炼个体健康体魄、推进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促使学生意识到拥有健康的身体是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重要前提。
其次,实事求是,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按照新课改的内容要求,中学体育教学的根本宗旨是弘扬体育精神、提升综合素养。教师要根据这样的课程定位和学校本身的器材情况,实事求是地设计每个年级体育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尤其是从培养学生的健身习惯、增进他们的协作能力入手,促使学生在恰当适宜的体育训练中得到体能锻炼,并在这样的团队活动中提高社交能力、陶冶品行涵养。
再次,百花齐放,不断丰富教学模式。一枝独秀不是春,姹紫嫣红春满园。体育教师绝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要因时而进、兼收并蓄,充分运用手机APP 等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带给学生别开生面的学习体验,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注意营造严肃性和生动性相结合的体育课堂,既要强调知识传授的体系化和体能训练的规范化,又要保证课堂氛围的活跃度和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将教学模式的丰富性和教学设计的适度性统一起来。
最后,固本培元,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夯实体育教师的知识基础,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才能保证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成功。学校要定期组织师资技能培训和体能素质测验,拓宽体育教师的知识的广度,提高他们在实践技能、安全救援方面的能力水平,达到名师出高徒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