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现实获得感
2020-11-18孙金华
〉〉〉〉〉孙金华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与否,既要看量化指标,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需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紧贴群众需求,采取精准措施,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现实获得感。
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2019年,重庆市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20元,改造农村危房3.9万户、棚户区5万户,累计分配公租房54万套,“薄有家财、安居度日”正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中成为现实。现实反映在统计数据上,更体现在实际生活中。一是保持就业形势稳定。抓住就业这个“牛鼻子”,打好政策“组合拳”,稳住经济基本盘,千方百计保护好市场主体,持续做好外贸、住宿餐饮、文化旅游、批发零售等领域企业帮扶,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让人民群众生计更有保障、生活更有盼头。二是拓宽创业增收渠道。抓住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促进产学研用融通,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数字技术研发和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拓展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发展空间,培育城市网格管理员、互联网营销师等新职业,让人民群众干事创业、增收致富的渠道更多更广。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抓住现代信息技术这个“助推器”,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优化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能、提升标准化水平,实现“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让人民群众更加便捷地享受公共服务。
不断提高均衡均等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2019年,重庆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消费支出比逐年缩小,人均受教育年限连年递增,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物质生活丰富后,人民群众对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更加渴望,对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更加期盼。一是推进协调发展。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享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成果。二是深化收入分配。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发挥好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人民群众更公平地分享社会财富“蛋糕”。三是完善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完善保障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制度机制,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净化社会治理环境,让人民群众更充分地体验维护公平正义的成效。四是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努力实现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绿,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加美丽、更加生态、更加宜居的环境。
不断厚植自信自强底气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即将实现。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尤其需要持之以恒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群众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胜利。为此,重庆市大力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理论宣传阐释深入人心。根据不同群体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聚焦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出靶向性强的理论大众化产品,通过平等式、交互式、引导式的交流,宣传解读好党的创新理论,让人民群众更加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二是思想道德建设滋润人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集市、文明窗口、文明行业、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等创建活动,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推动诚信建设制度化,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的文明进步。三是困难群体帮扶温暖人心。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社保、医疗、养老、食品安全等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消除认识疑点,解开思想疙瘩,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感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