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中小学校园

2020-11-17王玉金

关键词:进校园遗传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玉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種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实物场所。它既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又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它既凝聚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又包含着影响社会现实,维护祖国统一的基因。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利于培养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的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且发扬光大,采取走进中小学校园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希望和责任。非遗知识和传承从少儿抓起尤为重要,其意义深远:

一、 传承优秀文化,提高理想追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尤其是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中,文物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非遗文化的传承学习,对于开拓青少年的视野,提升青少年对于社会的认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精髓渗透在非遗这一载体中。因此让非遗走进校园,对认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自身的价值取向及理想追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传承工匠精神,培养优良品格

非遗传承不但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非遗人以极致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产品和技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打造别人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追求更加完美的精神理念。他们敬业、专注、创新,正如周彩玲所言,“工者谓之精,千雕万琢,心承之而不折;匠其运乎神,一创一造,思新之如春江。”

非遗人的这种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正是很多中小学生所缺少的,由于社会、家庭及自身的原因,他们往往产生浮躁心理,表现在遇事沉不住气,易冲动,学习不踏实 ,缺乏恒心,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等,这些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非遗人的“工匠精神”正如一杯可口的清凉饮料使人慢慢降下浮躁心火。学生们为了使自己的作品精美,大都精心制作,个个心静神宁,久而久之逐步改掉浮躁的毛病,变得认真、踏实、专一。

三、 传承励志精神,培养健全人格

每一位非遗传承人,都有一段非比寻常的经历,百年传承无不是从艰难困苦中走来,他们的故事跌宕起伏,非常精彩。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向他们讲述非遗人动人的励志故事,能使孩子树立起坚强勇敢地品格,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低头,不退缩,还能激发唤醒学生们内在动力,逐步达到自信、自立、自强。

四、 传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技艺,使其源远流长

中国非遗,历史久远,薪火相传,包罗万象,似一棵棵长青树,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堪称世界瑰宝。书法、雕刻、曲艺、建筑无不彰显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及创造才能。非遗走进校园,让学生知非遗,懂非遗,学非遗,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另一方面有利于青少年的文化启蒙,人格的养成,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目前非遗进校园面临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流于形式

非遗进校园是最近比较热门的教育活动,由于缺少导向及方法的指导,难免存在着流于形式,疲于应付,浮于表面的现象,办展览,看视频,挂表语,请专家,看似轰轰烈烈,实则蜻蜓点水,热闹过后,涛声已旧,学生得不到真传,取不到真经,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兴趣。可见非遗进校园,贵在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正如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言“契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 师资短缺

非遗进校园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师资的缺乏,使非遗进校园仅以展演的方式介绍到学校中,更多属宣传手段,流于表面,难以深入,更谈不上传承和发展,不能实现由文化传承到知识普及,由技能培训,再到学术传播的转变。

三、 激励措施不到位

学校缺少必要的激励措施,推广非遗文化,不是为了使学生人人成为巨匠,而是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造力的综合人才。非遗传承短时间内不可能丰硕累累,这就需要我们随时对他们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表扬表彰,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怎样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朵奇葩在校园里开放的更加多姿多彩呢?措施如下:

一、 加强非物质文化知识及内容的宣传

在校园里开展实物、图片展示,传统工艺演示,传统技艺表演等形式,多方位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使学生欣赏非遗,加深对非物质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爱上非遗,提高他们学习非遗的兴趣。

二、 不拘一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各中小学中能胜任“非遗”传承的教师少之又少,制约着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师资短缺问题。

(一) 因校制宜,发掘人才

非遗传承人大都来自各行各业,教师队伍中不乏这样的人才,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投入到这方面的工作中来,可谓事半功倍,一举多得。

(二) 非遗传承人走向讲台,言传身教

随着近几年我国非遗事业的飞速发展,各级非遗传承人正以饱满的热情活跃于各个城市乡村,把他们请进校园,登上讲台,开展非遗讲座,普及非遗知识,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言传身教,使学生在实际创作中感受非遗的魅力及乐趣。

(三) 加强激励措施,增强学生成就感

以校为单位,组织成立非遗兴趣研习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分组学习,学校充分利用展板,走廊,艺术室等,展示他们的作品,定期举办各种比赛活动,评选出“校园非遗明星”“非遗小传人”等,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

总之,非遗进校园,即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重任,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优良品格。相信不久的将来,“非遗文化”这粒种子将成功播种在校园文化的厚土中,在师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进校园遗传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想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为什么他们这么会唱?别闹!音乐细胞需要遗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