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规范、结构:中国高尔夫文化认同的必经之路

2020-11-17朱黎明刘河旺

灌篮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高尔夫中国

朱黎明 刘河旺

摘要:高尔夫运动在中国受到的欢迎和遭遇的抵制几乎同样强烈,这种特殊现象制约着中国的高尔夫发展。为探析高尔夫在中国发展遭遇的抵制的原因,以文化认同理论为理论依据,运用文献法、综合分析法,从文化结构和文化生成机制的维度分析了高尔夫文化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基础与可能,从价值认同、规范认同两个维度分析了中国高尔夫运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对策建议,为促进中国高尔夫运动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文化认同;高尔夫;中国

引言

中国的高尔夫运动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受到的欢迎和遭遇的抵制几乎同样强烈[1]受到欢迎是因为其汲取了贵族精神的本质并呈现出浓厚的休闲特征[2]并且,由这种精神生发的高尔夫礼仪和诚信、鼓励、尊重、合作、自觉[3]和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耦合,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另外,由于高尔夫运动满足了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多元运动需求,并成为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而吸引着新的运动人口的参与[3]。遭遇的抵制同样强烈,其中,高尔夫球场“过多过滥、占用耕地、在后期运营和维护过程中破坏了环境资源”,“贵族运动,房地产的幌子,官商勾结,滋生腐败”[4]等现象是高尔夫运动最集中的诟病点。

现象的背后一定是文化在起作用。这种几乎矛盾的社会现象是怎么形成的?是高尔夫运动本身的文化和中国的特色文化相互冲突不可调适?还是高尔夫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异化?高尔夫运动需要以何种方式适应中国文化并进而融合交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学界应该思考并给出解释的问题。如果从文化结构和文化生成的视角来分析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一、理论框架

从文化结构(Malinowski,1944)的角度看,文化由不同层次的人类共同体的特性、习俗以及生活方式构成文化单位。文化认同(Erikson,1950)就是组成群体的个体对文化单位的肯定性认知。文化认同主要是基于群体本身的特性、习俗以及生活方式,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对文化存在做出的价值肯定。文化认同通过群体认知的融合获取对文化现象的总体性认同,能够防止不同的认同之间,因部分认同的背离或者异特性而引发可能性的文化冲突。

本文拟以文化认同理论为理论依据,从文化结构和文化生成的视角来分析,析高尔夫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互认同并发生耦合的可能,从文化学的角度回答出现这种几乎矛盾的社会现象的原因。

二、高尔夫文化认同的认知

李文鸿(2014)从文化差异与调适的视角分析了高尔夫文化,他认为高尔夫文化和中国文化冲突的根本性原因在于“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分歧”,“高尔夫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延续或表现,讲求平等与诚信,是广大中产阶级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5]”为分析高尔夫文化与礼文化契合的可能,辜德宏(2017)在比较高尔夫文化与礼文化的基础上辨析了高尔夫文化的内涵,他认为“高尔夫运动自身的竞赛规则及一些约定俗成的礼节建构了高尔夫的运动方式,并逐渐演化成为一种独特的运动文化”,具有“尊重自然、强调节制、信奉诚信、恪守公平、推崇友谊”的内涵特征[6]。由于高尔夫文化和中国礼文化“拥有相同的理念”,所以具有调适融合的先天条件,对高尔夫文化融入中国文化的可能是乐观的。

虽然二者研究目的相近——李文鸿是为了探讨“文化调适”,辜德宏是为了探讨“文化契合”;研究方法可行——李文鸿运用比较法,从“背景差异”切入,为求同;辜德宏同样运用比较法,从“相同理念”切入,也是为了求同,但二者秉持观点、研究结论却不尽相同。鉴于研究目标,这种不一致的观点和结论孰对孰错不是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更关注这种文化认同差异引起的思考以及解决办法。

三、高尔夫文化认同的基础

(一)文化的社会性融合

从文化的生成机制来看,文化具有开放性和求异性。无论从社会学还是生理学的角度看,进化是万事万物普遍存在的,而求异性是进化的根本动机和根本动力。高尔夫文化亦然。不论是从中国起源论,还是苏格兰起源论,高尔夫文化的生成都是古代中国普罗大众或是苏格兰牧羊人的文化求异性的实现。在古代中国,是为了增加傳统体育文化的趣味性向西蕃人学习:“太宗御安福门……曰: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7]。在苏格兰,是对“更高、更快、更强”的突破,从人与他人的竞争转向人与本我、人与自然的竞争与和谐。求异性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变化与创新,这种文化的变化与创新促成了文化求异性的实现,促进了文化的社会性融合。中国捶丸的社会融合表现在儒家文化圈的农耕文化和西蕃人为代表的农牧文化的融合,苏格兰高尔夫的社会融合表现在强调对抗的海洋文明吸纳关注和谐的东方大陆文明。这种文化的社会性融合为高尔夫文化的相互认同提供了可能。

(二)高尔夫运动人群的差异

从文化结构的角度看,中国高尔夫文化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也就是参与高尔夫(包括高尔夫运动、赛事、产业、消费等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的不同层次的人类共同体的社会特征决定着中国高尔夫文化的本质。文化由不同层次的人类共同体构成文化单位,不同的较低层次的文化单位组成文化圈,所以,文化圈的本质来源于不同文化单位的特定人群。所以,要想界定中国高尔夫文化的本质,首先应该界定中国高尔夫人群。由于高尔夫运动需要充裕的消费时间和消费空间,所以,昂贵的高尔夫球场和高尔夫器具成为参与高尔夫运动的必要条件,也决定着中国高尔夫人群非富即贵的标签,亦即高尔夫运动在中国不可能是大众的,其面向的是小众人群。在西方却不尽然:从时间空间和物质资源看,西方社会人均经济水平和社会公共资源相对中国较为进步和丰富,消费时间和消费空间相对充裕,高尔夫球场和高尔夫器具的普及率相对中国较高,综合起来,在西方高尔夫运动相对社会大众的“门槛”较低。所以,西方高尔夫运动参与人群是面向大众的。正是中西方参与高尔夫运动的人群的差异,决定着中西方高尔夫文化的差异,也决定着中西方社会对高尔夫文化的认同差异。

四、高尔夫文化认同的路径

(一)高尔夫文化价值认同

只有价值一致,才有结构与行为的协调,才会有共同的社会生活。现实社会中,人們对价值的认知和肯定程度总会有差异,但由文化融合产生的文化熏陶会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产生大致一致的结构与行为的协调,这种由于价值认同产生的观念趋同进而形成文化价值认同。

高尔夫运动在礼仪和诚信、鼓励、尊重、合作、自觉等精神层面和强身健体、和畅身心的生理层面的价值与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为一体,进而产生文化价值认同。

(二)高尔夫文化规范认同

文化价值认同需要文化单位的协调一致,互相整合进而系统化。这种系统化能够把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内化为文化规范,这种文化的规范将成员的文化行为纳入秩序化的轨道和模式,从而促进文化认同。

高尔夫运动在礼仪、规则层面对参与者进行规范。它要求高尔夫参与者的服装、器具、击球速度、差点系统、球员和球童和观众之间的行为礼仪化、规范化,体现在“尊重自然、强调节制、信奉诚信、恪守公平、推崇友谊”。这种礼仪化和规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提倡的“尊敬与重视”“宽容与大度”等“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自身的关系”相一致,进而产生文化价值认同[8]。

结语

高尔夫文化既是一种运动项目的文化,又是一种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之所以出现欢迎与抵制共存的局面,主要是高尔夫文化尚未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本文虽然从文化结构和文化生成机制分析了文化认同的机理,探讨了价值认同和规范认同促进文化认同的途径,但限于体制的限制,对高尔夫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关系、高尔夫文化与产业文化的关系等尚未展开。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认知的提高、文化的开放,高尔夫文化认同的路径会逐渐开阔,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参考文献

[1]卢元镇.谨慎的迂回——中国发展高尔夫运动之路[J].体育文化导刊,2004(04):12–13.

[2]付贵阳,张国杰.高尔夫运动的休闲价值考量[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4):242+244.

[3]张建会,孙班军.中国高尔夫运动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03):49–54.

[4]朱黎明,程锡森.新常态下中国高尔夫产业的制度创新[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31(03):7–12.

[5]李文鸿.我国高尔夫教育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调适[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04):14–17.

[6]辜德宏.论高尔夫文化与礼文化的契合[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7,33(02):15–18+95.

[7]黄聪.《封氏闻见记·打毯》释义[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7):42–45,60.

[8]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6:2–5.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高尔夫中国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高尔夫
休闲高尔夫
高球之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