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史上三次中外文化交流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20-11-17蔡路遥

写真地理 2020年35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蔡路遥

摘 要: 本文从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着手展开研究,并比较详细的针对三种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内在联系以及三种文化本身具备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针对历史上三次中外文化交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性的研讨,旨在通过本文研究内容的展开,进一步促进历史上三次中外文化交流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效果提升。

关键词: 中外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5.163

前言: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外来文化冲击和输入,分别是古代印度佛教的传入、近代西学东渐以及马克思主义传播。针对三种不同外来文化在我国传播的效果分析能够发现,外来文化在中国范围内之所以能够扎根生长,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分别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三種文化分别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关联性以及三种外来文化中含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鉴于此,针对历史上三次中外文化交流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中国社会发展需要

马克思认为,一项系统的理论,能否在一个国家中扎根生存,完全取决于这个理论在这个国家发展中被需要的程度。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佛教为首次大规模传入中国的文化,该文化中认为,一切现实皆为“苦”,但此种苦并不是封建统治所造成的,而是个人的“业”所导致,只有不断的忍耐和修行,才能最终脱离于苦难,实现涅槃,此种文化将古代封建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进行了掩盖,借此麻醉人们精神意志[1]。随着西方基督教等宗教文化的涌入,西学东渐文化传播范围逐步拓展,其中最典型的文化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其注重对于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理论的宣扬,强调斗争和进取,极度受到民国时期各界人士的推崇和重视[2]。自五四运动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工人阶级开始登陆中国发展的历史舞台,促使中国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建设的国家唯一发展目标的框架中脱离出来,最终为中国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奠定发展的理论基础。

2 三种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内在联系分析

站在中国文化本身的视角进行分析能够发现,自秦王朝统一中国建设封建专制主义国家之后,中国历史在极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以集权统治为核心的文化思想体系建设中,期间佛教文化的传入,为当时统治期间政治管控的宗教缺少进行了空白弥补[3]。时代发展至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逐步在中国范围内萌芽发育,人们开始对遵循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提出质疑,甚至部分早期启蒙者对传统封建文化中的专制主义进行了大肆批判,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陷入无法自我调解的困境中。随着无产阶级时代的来临,人们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此时一切的斗争都是为了人民,此时马克思主义文化传入中国,与当时的革命发展需求极具统一性,最终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实现落地生根。

3 三种外来文化中含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毛泽东指出:“一切观念论均有其片面真理”,在佛教文化中,其真理性以唯心主义体系为主,强调了现象与本质关系的同时,对于人的主体与主观能动性进行重点突出,基督教文化与佛教类似,也存在片面性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传播的过程中将科学成果吸收到文化体系中去[4]。社会达尔文文化体系中对于生物进化规律总结后所提出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同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上述两种外来文化在中国发展和传播,均与其具备一定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存在联系,而该两种文化中与中国国情不相符合的不科学且不具备真理的部分则在中国无法传播下去,最终被淘汰掉。与其相比,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充分以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观念体系,乃至民俗风情均进行了诠释和解析,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4 历史上三次中外文化交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的作用

4.1 满足社会发展期间的群众需求

通过对历史上三次中外文化交流能够发现,一种文化最终的发展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所处时代下群众的需要、阶级的需要以及历史的需要三项因素。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居于宏观视角来看,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机体,而构成社会的群体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政治、文化、素养差异,外来文化中所囊括的积极、消极和正面、负面内容均可能被不同的社会群体所接受[5]。但是,在外来文化的发展中,知识分子在其中占据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其对于现有的社会机体的完善和健全十分重要,同时对于整体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也发挥显著促进效能,而马克思主义对于上述中国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对更具贴合性,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促进作用之一。

4.2 成为中国发展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所有的文化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均需要不断的与外界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借此实现本族文化的优势发挥和劣势根除,从而获得更多用于生存的生命空间。在这一基础上,中国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也应该长期不动摇的对当代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加以坚持,借此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范围的拓展,实现对外来文化优势之处的有效借鉴[6]。在这一基础上,应还需针对固有的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进行更贴合现代化中国发展核心的创造和创新,促进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转型升级为具有中国化标签的马克思主义,最终为中国现代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4.3 从国情出发有机结合外来文化优势

对于一种文化而言,想要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不断拓展传播空间,就必须针对此种外来文化的精神实质进行内涵挖掘,同时从现实社会的具体需求视角出发,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对于外来文化的有效吸收和正确利用,期间尤其需要重点针对现有国情状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找出外来文化中与本国国情发展中的类通之处,实现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真正交融。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多种强硬因素阻挠下生根发芽,并发展成为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建设成功的重要理论型武器,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和传播者的顽强、坚定追求意志之间不可分离。自这一基础上,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针对追求真理这一传统进行继承和发扬,坚决杜绝掉马克思主义中存在的教条化以及错误倾向,在深入调查和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认真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探究,最终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事业的发展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通过对全文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发现,马克思主义现阶段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实现落地生根,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能够充分与中国人民在革命以及社会建设发展中的需求相一致有关联性,其在中国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建设证明,已经逐步实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结合,此种发展现象的形成,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国情下和文化融合下的必然发展结果,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发展结果。

参考文献

[1] 田子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人物研究巡礼[J].决策与信息,2019,506(02):10-21.

[2] 付博婷,刘晓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一带一路”建设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v.19(07):8-9.

[3] 渠瑞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意义遮谈[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8,000(008):282.

[4] 木热迪力·艾尼瓦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梦的内在逻辑[J].魅力中国,2018,000(011):75.

[5] 杨冰.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精神关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15(005):7-9.

[6] 王立胜.从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到现代化经济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三次飞跃[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8,039(004):32-37.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圣经》经文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