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后国际供应链面临洗牌,新加坡如何出击?

2020-11-17黄昀昀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东南亚产业链新加坡

黄昀昀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在此背景下,国际产业链也面临调整。新加坡作为依托外向型经济崛起的国家,在国际产业链的震动下难免受到影响。但从新加坡国内方面来看,该国政府对于迎接这一挑战持有信心,并已经积极规划部署。新加坡贸工部部长陈振声表示,在国际产业链洗牌的过程中,新加坡要主动作为,抓住国际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穴位”。

借经济全球化东风,参与打造国际产业链

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亚洲从单一的制造业中心,变为一个复杂、多元的市场。因此,一些欧美企业为了进入亚洲市场,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供应链,这推动世界迈入全球供应链时代。新加坡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步优化的营商环境、日臻完善的国际金融网络,成为高增值解决方案和创意产业的天然地点。该国也主动将自身打造为企业供应链的重要一环,成为广受认可的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中心之一。

具体来说,一方面,新加坡政府重视外来力量,积极吸引外国企业入驻,许多跨国企业将其作为区域甚至全球供应链控制与研发中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全球半导体行业标杆——英飞凌科技公司,就在新加坡设立了供应链科学中心,以对亚洲地区供应链及时作出调节和反馈,为疏通供应链提供直接动力。

另一方面,政府鼓励本地企业与跨国企业合作、主动走出国门,促使新加坡锻炼出一批了解和适应国际供应链管理理念和模式的本地企业,从自身内部提高了国际供应链管理能力,并累积了相应的资源。

目前,新加坡跻身世界先进经济体行列,打造了电子、化工、生物医药、资信与传媒、物流、金融等多个产业集群,也是世界较大的炼油中心和区域石油交易中心。

新加坡将抓住关键“穴位”持续发力

国际产业链调整并不突然,而是有先兆、有计划的。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受科技、地缘政治局势、税率等因素的驱动,一些跨国企业就开始为此谋篇布局。近年来,逆经济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频频抬头,一些企业在政治压力之下不得不考虑搬迁问题;另一些企业为压缩成本,提高利润,更倾向于将工厂搬往税费低的国家。

疫情期间,多个国家工厂停工、外贸放缓,造成一些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供应出现了缺口。陈振声说:“疫情让更多企业和国家意识到平衡供應链效率和韧性的重要。以前大家更重视生产力和价格,哪里最便宜、生产力最高,就把全部资源都投在哪里。经过这场疫情,各国都会寻求更多元化的供应链网络,尽量分散风险。”疫情加速了产业转移进程,或将深刻改变跨国公司的投资布局。这不仅是对欧美、日韩企业的预测,中国公司也有可能进一步将部分生产线分散出国,以求扩大市场和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陈振声表示,目前供应链的最终配置方案尚无定论,但可以猜想,东南亚这样更接近需求终端的地区,或许会成为跨国企业的热门选项,这将为区域经济体带来更多机遇。依照现在东南亚各国发展状况来说,并非每个国家都能满足跨国公司的需求。而新加坡作为区域内老牌的金融、法律中心和物流枢纽,比其他国家更有竞争力,因此新加坡从中获益的概率较大。

虽然疫情带来许多不确定性,但新加坡的计划仍得到了一些可喜的响应。一些高端制造业有意在当地新增或扩张业务,如科技、医疗、生物制药、半导体、石油化工等领域。对于新加坡接下来如何施策的问题,陈振声认为新加坡必须瞄准这一机遇,不仅要吸引高增值业务前来布局,还要取得整个国际供应链中的关键部分,“抓准关键‘穴位”。

对于这个“穴位”,新加坡随笔南洋网创办人及主编、《联合早报》特约撰稿人李叶明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大致可以分成几点来理解。首先是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咽喉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中东石油、部分欧洲商品进入亚洲的必经之路。其次是新加坡超强的港口运营能力,这不仅包括港口本身的转运实力,还包括新加坡政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新加坡各行业在国际上的号召力等综合因素。因此,即使马来西亚丹戎帕拉帕斯港和新加坡港口拥有相似的地理优势,但在吸引业务方面,仍无法与新加坡抗衡。

另外,多年来,新加坡建立起了一个成熟的航运网络以及运营模式。新加坡在跨洲航运方面,依托自己深水良港的优势,使用巨型集装箱货轮来降低成本。货轮靠岸,再把货物分装到其他货轮,发往各国。“这样的模式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这也是新加坡对船运十分自信的一部分。”李叶明说。

最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勾连了“一带”和“一路”,而新加坡在其中处于中心点的位置。李叶明进一步解释道:“它成为了中国和东南亚联通的枢纽,欧洲和东南亚联通的枢纽,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穴位的概念。”

联合发展第三国业务或成中新合作增长点

国际供应链的调整并不是分清所谓胜败的“零和游戏”,对中新两国而言,二者仍有可能在这一变局中找到新的合作增长点。

近年来,即便是在中国,消费者买到的许多西方品牌的服饰,标签不再印着“Made in China”,而是“Made in Vietnam”“ Made in  Cambodia”等,这是西方跨国企业逐渐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迁至东南亚的结果。与此同时,中新两国正在探讨合力在第三国设立工业园区的方案。李叶明称:“鉴于中新的互补性,我认为这十分有可行性。”他表示“第三国”极有可能在东南亚中选择,这对涉及的国家来说,只要结成了三角的合作关系,就有可能形成“三赢”的局面。

对于上述“互补性”问题,李叶明称,首先新加坡相较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地缘关系、文化相似性、商业往来等联系更加密切。因此中国与其达成合作,比在东南亚“单打独斗”要更有便利性。其次,新加坡比中国更早进入工业化时代,它拥有相对成熟的打造工业园区的经验和理念。以中新苏州工业园为例,依靠新加坡的支持和积极融入中国国家战略,该产业园在苏州本省积极做强业务的同时,还在安徽省、浙江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实施园区开发运营项目,成为中新互利合作的优秀代表。

最后,中国对于新加坡,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生产能力强,并且新兴技术的发展速度和潜力不可小觑。”他说,而新加坡虽然也有优势行业,但依然有明显短板,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因此它也需要像中国这样具有强大的制造业集群的国家来弥补自己的劣势。

在这些基础上,中国联合新加坡在第三国设立产业园区,既有利于中国顺利转移富余产能,也有利于第三国工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密切新加坡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往来,使东盟这一共同体在经济合作方面迈向新高度。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多重因素拉快了国际产业链调整的进度条。相信中新两国站在建交30周年的起点上,能够以合作互补作为基点,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中开辟出一片产业链合作的新天地。

·联系编辑:944109719@qq.com

猜你喜欢

东南亚产业链新加坡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新加坡
活捉一只“怪怪虫 ”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美俄聚焦东南亚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
球赛来了——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
本 期 导 读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