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市绿色消费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2020-11-17冷军钱欢欢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绿色消费熵值法综合评价

冷军 钱欢欢

【摘  要】论文构建了契合宁波市绿色消费特征的绿色消费综合评价体系,涵盖消费经济、消费社会和消费环境三个维度,采用熵值法测算了各级各指标的权重,并测度了2013-2018年宁波市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值,对宁波市绿色发展过程的动态演化规律进行了探究,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Abstract】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green consumption which accord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consumption in Ningbo City, which covers three dimensions: consumption economy, consumption society and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This paper uses entropy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at all levels, and measures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value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Ningbo City from 2013 to 2018, explores the dynamic evolution law of the process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Ningbo City,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關键词】宁波市;绿色消费;综合评价;熵值法

【Keywords】Ningbo City; green consump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entropy method

【中图分类号】X24;F71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0)10-0100-02

1 引言

当今世界对绿色发展已经逐步形成共识,随着《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出台、“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绿色发展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2015年,宁波获批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城市,消费方式也不断转型升级。现阶段,针对宁波绿色消费特性,构建绿色消费综合评价体系,并对宁波市绿色消费发展进程进行动态测评,查漏补缺,以期为宁波市绿色消费未来发展战略部署提供参考与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宁波市绿色消费评价体系的构建

对于绿色消费综合评价,国外学界较多参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所提出的可持续消费指标体系,并结合研究对象的特征加以修正。国内学者也致力于建立契合我国实际的绿色消费指标。例如,周成西(2009)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支撑这5个消费子系统对可持续消费指标体系进行了描述;李祝平(2012)基于湖南城镇居民绿色消费现状的分析,从消费经济、消费社会以及消费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评价体系。

本文根据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在借鉴学界前人的研究、综合宁波市发展实际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宁波市绿色消费评价指标体系,并下设24个二级指标。其中,消费经济系统涵盖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居民个人富裕程度及体现宁波市民消费可持续观念是否超前的消费水平等领域的指标。消费社会系统涵盖社会公平,如衡量城乡差距、居民生活水平、市政民生投入水平等以及生态建设两个领域的指标。消费环境系统涵盖资源消耗后产生的环境污染以及与居民消费相关联的环境治理两个领域的指标。

3 宁波市绿色消费发展指数的测度分析

为避免人为主观因素所引起的权重测算偏差,本文选用更加客观的熵值法进行赋权计算。为避免原始数据量纲上的差异,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通过测算,得到宁波市绿色消费综合评价体系各级各指标权重。

消费经济系统30.95%,下设二级指标CPI17.08%、人均GDP12.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文教娱乐支出的比重1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年末金融机构住户存款余额10.9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3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8.96%、城镇居民人均自有现住房面积8.08%。CPI所占权重最大,表明居民对物价指数极为敏感。权重排序第二和第三的指标显示人民生活的富足、消费观念的提升也对绿色消费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消费社会系统39.25%,下设二级指标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14.74%、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4.5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65%、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2.89%、城镇居民收入差距12.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66%、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10.3%、城镇登记失业率9.88%。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权重最大,表明城乡差距的减小会显著提升绿色消费。权重排序第二和第三的指标显示政府的引导推动对绿色消费的提升至关重要。

消费环境系统29.80%,下设二级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6.7%、节能环保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16.06%、污水排放量15.46%、工业废气排放量14.88%、污水处理率14.61%、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1.72%、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10.5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权重最高,当工业固体废弃物减少、综合利用率提高,则表明绿色产品更多,绿色消费有了更多的选择,极大地推动了绿色消费的进程。权重排序第二的指标表明节能环保的持续投入对绿色消费的促進成效显著。

消费经济、消费社会和消费环境三个系统赋权值差异不大,其中,消费社会系统占比最大,由此可见,加快社会公平、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对促进宁波居民绿色消费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后本文测算了宁波市绿色消费综合指数值及各系统指数值。2013-2018年,绿色消费综合指数值分别为0.50、0.67、0.74、0.83、0.88、0.90;消费经济指数值分别为0.56、0.66、0.76、0.76、0.90、0.87;消费社会指数值分别为0.72、0.74、0.72、0.77、0.76、0.81;消费环境指数值分别为0.63、0.75、0.86、0.83、0.84、0.73。

从绿色消费综合指数上看,宁波市绿色消费在2013-2018年总体向好,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表明无论是政策推动还是居民消费内生性动力,都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但从三个子系统上看,消费经济系统上升较为平稳,消费社会系统略有波动,消费环境系统波动较大,表明各子系统均有存在修正的空间。

4 促进宁波市绿色消费的对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虽然宁波市绿色消费持续向好,但仍存在较大修正与进步的空间。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建议。

4.1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收入合理分配

首先,经济的总体发展是居民消费的前提和保障,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升,使经济发展与居民绿色消费同频共振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促进绿色消费的关键外部推动力;其次,因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收入差距等对绿色消费的影响较大,因此,要继续因时制宜,根据不同阶段的现实情况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证居民绿色消费整体的可持续性。

4.2 做好宣传引导,帮助居民进一步巩固绿色消费观

消费观念是消费者商品选择过程中消费倾向的反映。随着宁波市绿色发展的推进,绿色消费的宣传持续进行,宁波市居民已基本拥有绿色消费的观念,但从现实来看,仍存在“重观念,轻实践”的现象。因此,仍需多渠道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形成良好的绿色消费社会氛围,让居民从心底里接受先进有益的绿色消费观,进一步巩固居民的绿色消费观。

4.3 推动绿色产品的生产

要拉动绿色消费内需,需丰富绿色产品的类别,需形成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合力。政府应加大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厂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企业应自觉响应政策号召,加大对绿色产品的生产投入,做到尽可能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消费者在商品选择上,尽可能倾向绿色产品的消费,以消费倒逼企业改革。

【参考文献】

【1】曾伟.关于城市居民绿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J].财富时代,2020(07):101-102.

【2】Pinto D C,Nique W M,Herter M M,et al.Green consumers and their identities: how identities change the motivation for green consump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16,40(6):742-753.

【3】李祝平.湖南城镇居民可持续消费评估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03):79-84.

【4】周成西.基于AHP法的可持续消费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2):31-32.

猜你喜欢

绿色消费熵值法综合评价
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综合评价应用探究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